董夫磊
【摘要】教師提問的藝術直接影響到學生回答問題的嚴謹性、廣泛性和教學內容聯系的緊密性,同時也影響到教師的教學對策。因此教師在師生互動的課堂中要重視問題的設計,用問題來引導師生的有效互動。
【關鍵詞】問題設計 引導 師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187-01
愛因斯坦說: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教師提出問題是開展師生互動的前提。教師提問的藝術直接影響到學生回答問題的嚴謹性、廣泛性和教學內容聯系的緊密性,同時也影響到教師的教學對策。因此教師在師生互動的課堂中要重視問題的設計,用問題來引導師生的有效互動。那么,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注意什么呢?首先,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提問是否具有針對性直接影響課堂效果的達成。目前,有些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不夠明確,往往這類問題提出后,學生不知道如何回答。例如有的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如何理解這個材料”“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這類問題看似具有一定的啟發性,但是由于問題范圍太大,問題缺乏針對性,從而影響教學的有效度。面對這種問題,學生就只能隨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面對學生提出的各種答案,教師要不就是避而不談,要不就是選擇符合自己教學的答案進行簡要回應。這樣師生間的互動就變成了一個擺設。而且這種問題也不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將所教知識通過合理的問題呈現出來,提高問題設計的針對性。在設計問題之前,教師要反復思考、研究問題設計的目的、方法及順序,不問廢問題,不問大而無當的問題,問題設計要具體明確,符合學生的認知實際。其次,問題設計要有趣味性。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學習和思考。因此,課堂問題的設計必須新穎有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想達到問題具有趣味性,就要做到問題設計三緊扣。
一、緊扣教材實際
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材中包含著大量的名人名言、圖片、漫畫、故事和注釋等材料。這些材料不僅和課本的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還富有趣味性和生動性。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材料。例如在學習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時候,我就引用了課本上的一幅漫畫。漫畫的主要內容是某先生病了,家人給他端來香蕉和蘋果,他卻說,醫生讓他吃“水果”,不吃這些。學生看完漫畫后很輕松地就理解了兩者的關系。
二、緊扣學生實際
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與生活非常貼近的學科。如果在教學的過程中把學生的實際和所要學習的內容結合起來,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降低學生掌握知識的難度。例如在講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時候,我就列舉了有些學生高中階段沉迷網絡游戲的事例。在高中階段,學生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這就是主要矛盾。當然也需要一定的娛樂,例如游戲,這就是次要矛盾,我們必須處理好兩者的關系。結合這個事例學生很容易掌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三、緊扣當今社會實際
21世紀的社會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生的學習也應該緊扣現實,了解現實、了解國際國內的新聞熱點事件,增強自己的公民意識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作為21世紀的新生代,學生對于“一帶一路”、中國高鐵等社會新聞有著強烈的興趣,政治課堂應該將這些社會熱點新聞事件引入課堂,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引導學生去思考、分析、表達,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擴充政治課堂的內涵和外延,承擔起政治課的德育功能。
再次、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性。首先問題設計難度要有層次性。由于學生智力水平、學習能力和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差異,學習成績自然就有好、中、差之分。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也應該分難、中、易三種,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來,享受獲得知識的樂趣。其次,教師設計問題的順序也要有層次性。教師設計問題的順序要考慮學生思維的特點,根據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規律設計問題。同時問題設計要注意圍繞一個中心,層層深入地提出一系列問題,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入。一堂課就這樣先易后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構成一個指向明確、體現教學思路、具有適當思維容量的“問題鏈”,打通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有序地思考,獲得知識,建立知識系統,掌握學習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遷移,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個臺階地引入求知的高度。
參考文獻:
[1]先秦儒學教育思想孕育的教師評價意識[J].吳剛平,余聞婧.全球教育展望.2015(02).
[2]追問“學生學會了什么”——兼論三維目標[J].崔允漷.教育研究.2013(07).
[3]學習學:發展歷程、時代境遇及展望[J].丁念金.中國教育科學.2013(02).
[4]學習科學研究與基礎教育課程變革[J].裴新寧.全球教育展望.2013(01).
[5]論課堂觀察LICC范式:一種專業的聽評課[J].崔允漷.教育研究.2012(05).
[6]反思對話教學的技術主義傾向[J].張華.教育發展研究.20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