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陳中
摘 要:近年來,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越來越受重視,開展優秀傳統文化特色教育的學校日益增多。但是,怎樣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盡可能保證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文章從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定義、意義、基本策略、實施途徑等方面對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行了較全面的闡述。
關鍵詞: 小學;優秀傳統文化;策略;路徑
在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國青少年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逐漸加深,民族文化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燦爛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根本,只有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中華民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當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引導青少年學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同時指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還不令人滿意,仍存在如重知識講授、輕精神內涵闡釋及教育內容的系統性、整體性不足等問題。
近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重視,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學校日益增多。但如何解決這些突出問題,通過哪些具體的方式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值得多方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一、“優秀傳統文化”的界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語言習慣、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情感認同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中華民族普遍認同和廣泛接受的道德規范、思想品格和價值取向。從文化遺產層面看,包括有重要傳承價值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規范文化層面看,包括傳統節日習俗、中華傳統美德、隆禮重法等;從認知文化層面看,包括漢字漢語、古代文學、書畫藝術、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中華優秀傳統價值觀、中華民族精神等。
二、小學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小學教育階段是人格塑造和形成的重要階段,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進行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階段。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開啟學生智慧、弘揚民族文化、激發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小學生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其德藝雙修的特性將促進其形成良好的道德操守和人格品質,更重要的是,它是固守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重要基石,是國家文化安全的中流砥柱。
三、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本策略
1. 明確方向,去蕪存精
《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其中小學階段的重點在于培育和提高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和感受力。所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既要誦讀原文,又要去粗取精,要精心篩選一些最能反映傳統學問、先賢智慧、中華精神和現代精神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以“立德”為方向,在誦讀經典的同時,逐步引導學生從傳統和現代等多個角度開展討論分析和比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優秀傳統文化精髓。
2. 內容分明,形式多樣
對小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站在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站在對人的生命負責的高度,不能只限于讀、背和說教,而是要根據不同的年齡層次,由淺入深選擇教學內容,通過各種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方法,引領學生去感悟一場場波瀾壯闊的生命歷程,傳承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3. 注重傳承,著眼未來
優秀傳統文化要“古為今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要與公民教育相結合,這樣才能塑造出既具有傳統精神又具有現代意識的新型公民,以承擔起建設現代化、實現中華復興的歷史重任。
4. 既要會學,更重會用
學習的目的是應用,將優秀傳統文化的內蘊要求與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相融合,將文句誦讀與精神移植相結合、與常規教育和養成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銘言、知理”的基礎上不斷“塑形、矯行”,培養“博學于文、約之以禮”的謙謙君子,如此才能達至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施路徑
1. 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
“讓每一塊墻壁都說話,讓每一寸土地都育人。”校園環境是特色學校的外顯形式,也是特色學校的有機組成部分。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以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為底色構建學校文化特色,在校園環境布置上體現古典蘊味,寓傳統文化于極富內涵的校園環境之中,讓優美的環境承載出濃郁的傳統文化氛圍。比如以禮、孝、仁、智、信、義等為主題;以名言名句、成語故事、歷史典故等為內容;以宣傳欄、書畫作品、文化墻、楹聯牌匾等為形式分別在學校各區域進行文化布置;等等。這為學生營造一個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
2. 與課程體系建構結合
走進課堂,是學校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重要形式,也是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關鍵。如開設優秀傳統文化課、書法課、經典閱讀課等。還可以考慮將優秀傳統文化與音、體、美、品德等課程進行整合,在不加重學生學業負擔的前提下,構建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重點的課程體系。
3. 與文化實踐活動結合
圍繞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德育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們對領悟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學以致用,在生活中能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感悟,在行動中重植民族根本。比如舉辦民俗節、風箏節、剪紙節、武術節、粽子節、月餅節、陶藝節、朗誦節、書法節、美術節等;開展朗誦比賽、演講比賽、手抄報比賽、琴棋書畫才藝比賽等,讓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內化于孩子之心、外顯于孩子之行。
4. 與學生特長培養結合
開展特色班級建設活動,由教師根據本班學生實際和家長意愿,在琴、棋、書、畫、武術等優秀傳統文化項目中,選取一兩項作為本班特色建設項目,每周進行一到兩次的培訓學習,形成“班班有特色”;同時在學生和家長自愿的基礎上,組織一批具有一定個性特長的苗子,成立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社團,形成“社團滿校園”的良好局面。
5. 與師資力量培訓結合
教師在弘揚、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中起著骨干、主導和示范作用,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重要的保障機制。以特色建設為指向,規劃師資隊伍建設,分層提出要求,通過建立學習型組織,聘請專業人員培訓、座談交流、講座等方式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從各個層面去解讀、揭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和規律,搭建培養全校高素質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專業教師隊伍的平臺。
6. 與教育實踐創新結合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果僅拘泥誦讀等常規形式,難以吸引學生的興趣,要在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上,集思廣益,努力開創新的舉措和新的形式。如以歷史典故為腳本,創新編排舞臺劇,讓學生在自編自演、自娛自樂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在一年級新生中舉行開筆禮,參與活動學生統一著漢服,行古禮,完成一系列莊嚴隆重的儀式,作為人生歷程重要時期的紀念;編排活動操,將經典與課間操結合,提高學生興趣和積極性等。
7. 與學生綜合評價結合
要保持小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學習積極性,必須給予學生及時的評價和鼓勵,建立一個恰當的評價體系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建立三階六段九級的優秀傳統文化評價體系,三段分為“小學士”“小碩士”及“小博士”,分別對應一二年級、三四年級和五六年級應完成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六段分別對應一至六年級內容,并將每個學年的內容分為九個級別,學生完成相應級別的學習,學校授予相應的榮譽證書和獎勵,用于鼓勵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8. 與家長學校工作結合
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家長學校”建設的重要資源,通過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水平的提高向家庭和社會輻射,提倡親子誦讀,不斷轉變家長觀念和意識,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從而推動和諧社會的構建。
五、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保障措施
1. 思想落實
學校領導和教師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通過認真學習,明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一個有效途徑,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然選擇,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2. 組織落實
建立二級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管理網絡,做到層層落實、分工負責。
一級網絡:建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領導小組,負責全面領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制訂有關規劃、方案、制度等;負責相關組織、協調、監督、檢查、宣傳報道等工作,整合學校資源、形成合力,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級網絡:組建優秀傳統文化工作室,抽調優秀語文教師專職負責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具體工作,負責指導校園(班級)文化建設工作、構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課程體系、組織文化實踐活動、開展課題研究、師資培訓工作、負責指導班級活動等。
3. 內容落實
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原則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普及是指學生全員參與;提高是指成立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社團,借以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的興趣愛好獲得滿足,每個學生的個人潛能得到和諧、自由發展。
4. 陣地落實
課堂教學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陣地,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納入課程計劃之中,學校利用課堂主陣地進行相關教育;全力打造好“優秀傳統文化工作室”及校園、班級文化,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好更大的空間和舞臺。要充分發揮廣播站、板報等的陣地作用,對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宣傳和介紹,在校園內營造學習優秀傳統文化良好氛圍。要充分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中的經驗總結出來進行推廣,對活動中典型的事例及時進行宣傳,使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能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5. 經費落實
學校每年要投入一定資金,進行人員培訓、材料購買等,以保證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入,扎實開展。
總體來說,我國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興未艾,今后相關教育的重視程度將會越來越高,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和路徑,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任重道遠。
(作者單位:湖南省岳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塘鎮中心小學)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Z].2014-03-26.
[2] 王 寧.讓國學經典教育進入中學課堂 讀語文出版社《論語》選修教材[J]. 人民教育, 2007(5).
[3] 北京四海兒童經典導讀教育中心.兒童經典誦讀教育手冊[M]. 北京:北京四海兒童經典導讀教育中心, 2002.
[4] 鐘其鵬. 新時期國學教育述評[J].欽州學院學報,200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