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只有教學質量得到切實的保障和監管,才能形成堅實的土壤,促進高校在各個方面的發展。常態化藝術類院校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能夠充分調動各個層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符合教學特點,保障教育教學質量,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關鍵詞:常態化;監控與保障體系;學校發展;教學質量
[項目名稱:本文系南京藝術學院教學研究立項重點課題“藝術院校本科專業評估指標體系建構研究”]
教學質量是高等學校的生命線,也是高等學校辦學、發展的基石和保障,教學成果是教學質量的具體體現,不僅僅單純地體現在學生的成績單上,而是更多地反映在學生的就業情況、科研能力、個性和人格的塑造等多個方面,離開教學質量談高校發展和教學成果,無異于空中樓閣,無處落腳。只有教學質量得到切實的保障和監管,才能形成堅實的土壤,促進高校在各個方面的發展。
2004年,各級各類高等學校3423所(其中,普通本科高等學校684所,高職高專院校1047所,成人高校505所,民辦高教機構1187所),各類普通高等學校招生420萬,是1998年招生108萬的4倍,各級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總規模超過了2000萬(全日制在校生1300多萬人),居世界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也已超過19%,進入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1]。
從上述數據不難看出,我國高等學校自1999年擴招以來,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的時期,高校規模、學生人數都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之后,隨之而來的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客觀、務實地監控和保障教學質量。學生人數的翻番,帶來的不僅僅是校區的擴大,對于高等學校而言,其中心問題在于如何改進人才培養模式,突出人才培養特色,使之適應社會需求,順應時代發展。
1998年, 教育部在全國第一次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工作會議上便已經提出“要繼續加強教學質量監督的措施和方法, 并使之逐步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1999年開始,國家對以本科教學為主、辦學歷史長的高校開展本科教學工作隨機性水平評估[2]。2001年,教育部更進一步提出了“政府和社會監督與高校自我約束相結合的教育質量監測和保證體系,是提高本科教育質量的基本制度保障”。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于教學質量的“含金量”無疑是非常重視的。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強調:“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良好的教育體系能夠為人才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高等學校在其中承擔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隨著高校的擴招,教學管理不規范、人才培養缺乏特色、教學經費投入不足、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陳舊落后等一系列問題日益凸顯。在藝術類高校中,學生還存在著重專業、輕文化,表現力強、實踐性強、但是文化程度較弱等特點,在學校的發展和規劃上與綜合類院校存在著一定的區別。但毋庸置疑的是,與綜合類院校一樣,對藝術類院校的教學質量監控有百利而無一害,勢在必行。完善的體系和制度不僅能保證為教學質量保駕護航,更能成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抓手。
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何進一步科學地、規范地使教學質量穩定向上發展,無疑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教學作為一個長期、連續的過程,其最終成果如何體現、評價、監控,乃至保障其質量的穩定,不能依靠一次、或者幾次的“突然襲擊”,而需要建立常態化的監控保障體系。《荀子·勸學篇》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越是平凡的、日常的、細節的,越需要堅持,只有一步一步地堅持,才能最終推動量變形成質變,從小溪流變成大江大海。只有將體系融入日常工作,養成日常習慣,形成日常模式,將監控的理念貫穿于日常的教學管理之中,隨時找問題,隨時補漏洞,才能最終達成保障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突出教學優勢的目的。
《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面臨著比較繁重和緊迫的任務,要以培養機制改革為重點,鼓勵各個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和試驗,加重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步伐;要尊重教育規律,努力創新辦學體制、管理體制、人才培養體制、培養模式,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在教育體系[3]。
如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教育體系,首當其沖的是要建立、強化和完善常態化的監控與保障體系。它是學校對于其教育過程的監督、管理、評價手段,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反饋與協調。質量監控體系,不僅有助于影響教學管理過程不安定的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更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持續提高與發展。全校上下一盤棋,大家眼往一處看,勁兒往一處使,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努力。而常態化的質量監控,其優勢則更為明顯。常態化是質量監控與保障的中心,也是重點。不能將常態化僅僅作為其中的一個手段,它的意義就在于將監控和保障深入到教學過程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層面上。通過將監控手段常態化,能夠未雨綢繆,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將不良影響降到最低。監控體系與日常管理融為一體,更能使得每位教學管理人員腦子里都有一根弦,不再抱有僥幸心理,自覺地從根子上找問題。只有在平時就下好功夫,發揚“釘釘子”精神,一把尺子量到底,一錘接著一錘敲,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保障教學質量。
《戰國策·秦策五·謂秦王》中也提道:“行百里者半九十。”這就更進一步說明了堅持的重要性,越是接近成功,越需要堅持,而越是堅持到最后,就越考驗人們的意志力。無獨有偶,老子《道德經》中也有這樣一句話:“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凡天下困難的事情,都是從容易的地方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凡天下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方一步一步形成的。歷史上類似的事例屢見不鮮,如移山的愚公、逐日的夸父、填海的精衛,沒有挖下第一鋤、沒有邁出第一步、沒有拋下第一塊小石子,也就沒有流傳到今日的精神。當下,我們迫切需要以史為鏡,確實、深入、透徹地了解常態化的重要性。只有常態化了,才能將監控與保障從小處做起,從細節做起;只有常態化了,才能將監控與保障形成習慣、形成規律,從而長期保持下去。
如何“潤物細無聲”地將常態化自然地融入教學管理、學生培養中去,需要的不僅僅是堅持。俗話說得好,“不光低頭拉車,還要抬頭看路”,在堅持的過程中,還必須要保持方向的正確性和統一性。常態化的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面對的不光是培養過程,其中還牽涉到教師隊伍、教學資源、學生發展等與之相關的方方面面。教學質量的穩定和提高、高校的建設和發展是常態化監控體系的要求和最終要達到的目的,在體系的建設中必須堅持這一方向、明確這一目標。執行中的各項方針、路線、辦法,都必須以保證教學質量為工作重心來制定和開展,只有做到目標統一、職責分明,制定相應的反饋和評估機制,對過程中產生的偏差及時地糾正和協調,才能最終擰成一股繩,達成總目標。
要構建常態化的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還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他們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積極地、有創造性地、有獨立性地參與教學實踐過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必須通過學生才能最終得到體現。在常態化的監控保障體系中,必須承認和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然而,由于藝術專業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往往存在著重專業、重實踐、重感情的特點,在教學管理過程中,要針對特點有的放矢,不能一概而論。工作開展要以人為本,從學生出發,關心學生需求,了解校園文化,尊重藝術類學生發展規律和成材規律,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和特點,切實了解用人單位的標準和要求,提高藝術類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歸根結底是要促進學生的成長和成才,只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才能最終充分發揮體系的作用,達成統一的目標。
要構建常態化的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還必須堅持發展性原則。自擴招以來,藝術類學校經歷了許多大變化,包括新校區的興建、教學場所的擴大、學生人數的增加,等等,但是隨著教學規模日趨穩定,高等教育的重心正在逐步從重視教學資源投入的外延建設轉向重視人才培養質量的內涵建設。正因為藝術專業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輕文化的特點,藝術類院校中更加需要加強內涵建設。良好的藝術修養、積極的藝術創作需要長期的積累,對于他人藝術結晶的鑒賞和學習更是永無止境。常態化的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只有堅持發展性原則,與時俱進,根據藝術類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成長需要、時代的特點、社會的要求逐步協調和完善,幫助學生在結合自身優勢的基礎上綜合發展,不僅僅局限于技能技巧的精進,而要注重藝術規律的把握和作品的創新,才能真正為教學質量的提高保駕護航。
教學質量監控和保障體系牽涉到高校教學過程、教學管理、學生培養等方方面面,需要多個部門相互協調、齊抓共管,同時也要求藝術類高等學校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與措施,充分利用有效資源,遵循教學規律,尊重實際情況,建立常態化的工作機制,將“要我做”轉變成“我要做”,從而充分調動各個層面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保障教學質量,促進學校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延保主編.中國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報告(1985-2008)[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6.
[2]李延保主編.中國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報告(1985-2008)[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3]顧明遠,石中英主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0.
作者簡介:
朱天,女,美術學博士,南京藝術學院教務處。研究方向:藝術教育,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