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職業教育而言,教學基地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職業教育不僅向學生傳授職業知識,更重要的在于職業技能及職業道德的培養,這些都是基于職業能力教學基地的功能所在。積極探索基地建設的新模式,建設一批水平高、資源優、質量高的基于職業能力訓練的教學基地。文章試圖以職業能力訓練為邏輯起點,透過新視角,重新闡釋教學基地建設,并探討實訓基地的建設驅動機制。
關鍵詞:職業能力;教學基地;驅動;機制
作者簡介:曹樹華(1963-),男,江西鄱陽人,江西省萬年師范學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學前教育學。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8-0053-04
從人力資源培養角度來看,國家三分之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都是出自職業教育,因此,其地位不容忽視。為了提高高職學校人力資源培養水平,促進知識與技能并存、工作與學習并重的培養模式,必須重視高職學校教學基地建設和發展。
一、高職學校教學基地建設和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國家人才戰略層面:加強高職學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
2002年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通過了《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5年國務院召開會議并頒布《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這兩個決定明確指出,我國要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就必須從勞動者素質入手,堅持以人為本,切實提高勞動者素質。把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因此,如何培養,培養何種技術技能型人才,落腳點都在中等職業教育,這又對職業學校提出了新的挑戰[1]。
(二)辦學方針層面:以就業為導向
黨中央和國務院非常重視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已為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與思路,要實現職業教育辦學轉型,促進職業教育事業發展,必須將“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作為政策指揮棒,并引入市場因素,激活職業教育各方面資源。此外,要促進職業教育事業實質性的發展,必須擺脫完全有政府管理的現狀,轉變為由政府介入引導,并積極為學生開展就業指導培訓,建立健全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提高學生就業質量。就業質量的提升意味著職業教育吸引力的提高,也就為改變“職業教育是二流教育”的傳統觀點奠定堅實的基礎。那么,究竟通過何種途徑來提升職業教育質量呢?答案就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人才質量提升的落腳點就在于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是關鍵所在。近年來,中央財政對各地區的教學基地提供了大規模的資助,主要集中于市場需求量大,效益突出的教學基地建設方面。教育部等部門聯合發出通知,鼓勵有條件的中等職業院校要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鼓勵學生到職業技能鑒定機構參加鑒定,通過鑒定后以取得職業資格證書。如此一來,學生畢業時就可擁有學歷證書及職業資格證書,為學生順利進入職場打下良好的基礎。黨中央和國務院采取的一系列改革與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措施,都指向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且無不與教學基地建設相關。因此,政策與方針的實施與落實,教學基地建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二、高職學校教學基地建設存在的問題
江西省上饒地區的職業院校各具特色,這與地區的支持與學校師生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雖然在教學基地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不可否認,教學基地建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具體表現在:
(一)重院校規模擴張,輕資源均衡分布
上饒市校內教學基地及校外教學基地建設普遍處于加快建設階段,各學校間資源分布不平衡。目前,上饒市職業院校校內教學基地普遍處于加快建設階段,資源分布還不平衡。筆者通過對上饒市幾所職業院校的走訪調查,發現:每一所學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專業群或特色專業,作為學校的重點建設專業,這些特色專業群或特色專業基本都具有本專業的教學基地,且實訓設備比較齊全,實訓指導教師也相對其他非特色專業較充足。而非特色專業情況則大相徑庭,不但實訓條件較差,有的新建專業甚至沒有本專業的教學基地,更談不上實訓設備,師資配備等問題。這些都嚴重影響實訓教學的質量,更與職業教育本身具有的規律相悖[2]。
上饒某高職學校的教務主任在接受訪談時,表示“近年來,隨著學校規模及招生人數的擴張,學校學生數由原來的1800人變成4200多名,翻了一倍還多,學校幾乎把所有空置的房子整改后作為學生的教室與宿舍了。為了容納這些學生,學校每年都會增設一些專業,但是卻沒有多余的資金來建設教學基地及擴建學校規模。與此同時,教師的數量就這么多,為了滿足教學的需求,每位教師每周的課時量不得不增加,達到至少16節/周”。另外,一些學生反映“實訓課只是擺了一個空架子在那里,不但沒有上過,更有甚者這些課被其他一些基礎課老師占用掉,有點類似于初中、高中的教學模式。”
(二)資金來源重撥款,輕合作投資
目前,職業院校沒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爭取更多的社會主體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為教學基地建設出資。因此,教學基地建設資金來源較單一。就調查結果來看,現如今上饒地區職業院校教學基地建設資金來源途徑主要包括三種:自籌資金和專項撥款、校企共同出資、企業出資。大多數學校現在主要依靠自籌資金和專項撥款來建設教學基地,即便有一部分教學基地是與企業共同出資或由企業單獨出資建設,也是學校憑個人關系及感情維系,并沒有通過法律或者經濟手段來實現。正如上饒某汽車公司的老總說道:“目前,整個上饒地區汽車專業的畢業生實在是太多了,想要和我們簽合同合作的學校也非常多,我們之所以選擇**汽車學校,主要是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第一,該學校的畢業生綜合素質不錯,在企業稍加培訓后即可上崗,節約了很大的培訓成本;第二,我本人也是這所學校畢業的,對這所學校有著非常深的個人感情。”[3]
(三)重規模、數量,輕管理、效益
調查結果還顯示,各職業院校教學基地、實驗室設備利用率極不平衡。某些特色專業盡管有較完善的教學基地及實驗室,且設備都較新,從早到晚一直都有人使用。相比較而言,一些文科專業或陳舊專業的實訓室設備,很少有老師及學生使用,即便有學生上實訓課,所用的也只是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的設備。因此,大部分職業院校缺乏對教學基地運行機制及管理機制規范的建設。在訪談中,很多教師反應,目前學校的教學基地及實驗室管理仍然沿用傳統管理模式:由管理員負責管理日常管理及維護。如果設備出現問題,自己能修的就修,如果不能修的設備,就放在一邊,久而久之,能用的設備所剩無幾。很難做到教學基地使用管理、維護、保養及更新完善三責合一,這將會使得教學基地的服務功能大打折扣。此外,教學基地的功能僅僅停留在為全日制學生教學服務,沒有完全開發教學基地的綜合效益。應該在產教結合,技術開發,對外服務、社會培訓等方面加強使用[4]。
三、基于職業能力建設教學基地動力機制
以上論述,表明職業院校教學基地建設存在較大的問題,建立基于職業能力的教學基地勢在必行。在探討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基地如何運行之前,首先來討論一下該基地建設的動力機制源于哪里。經過對文獻的整理、研究,發現存在兩種驅動:教學需求驅動和就業導向驅動。
(一)教學需求驅動
與普通教育不同,職業教育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職業知識,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所謂綜合職業能力主要包括三種能力:專業技能、方法技能及工作態度,即職業道德。
職業知識可以通過理論教學的方式傳授,而專業技能、方法技能及職業道德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必須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才能掌握。因此,必須強調職業教育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必須經過理論與實踐雙重層次的訓練。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就是從職業教育的本質內涵出發,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5]。
(二)就業導向驅動
眾所周知,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能夠更好的就業。要實現更好就業的目的,職業院校必須在學生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及職業道德三方面下功夫。雖然職業知識是需要教師在教室內向學生傳授,但是職業知識的正確與否都要在教學基地進行檢驗,而職業技能與職業道德,必須在近似真實或真實的職業環境中才能得到培養。另一方面,基于職業能力訓練的教學基地直接面向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這正是企業所需要的學生類型。如此以來,為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發展與就業辦職業教育,學生綜合素質得以發展,就業渠道暢通,學校才會有源源不斷的辦學活力。
國外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辦學經驗已經對這一點進行了充分的證明。除學校與企業兩個主體外,還需要政府的積極主導,行業指導。
四、基于職業能力訓練的教學基地評估機制
(一)評估目標
作為職業教育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教學基地的建設及管理水平是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動力。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績效評估,尤其是職業能力培養與訓練,要體現職業教育的“技術性、真實性、多樣性”特征。通過評估提升基于職業能力教學基地的培養質量及服務能力,這對教學基地的建設與發展,乃至我國職業教育事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意義。評估目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高效、充分利用現有資金;轉變職業教育模式,促進工學結合;使職業教育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為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決策提供依據;優化學校課程建設及專業布局。
(二)基于職業能力教學基地的評估方法
1.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將教學基地評估劃分為不同的類型。通常情況下,對教學基地評估的劃分是按其內容進行劃分。按此標準可將教學基地評估主要劃分為三種類型,即內在評估、外在評估、經濟評估。所謂內在評估是指對教學基地建設與運行的評估中心集中于其建設目標與當前運行情況的匹配度。若當前教學基地建設與當初設計目標匹配度較高,則評估效果良好,反之,評估效果不好。外在評估主要是以教學基地建設的外在價值向度為標準,即教學基地對勞動力市場、經濟、科學、文化等發展的價值;經濟評估是指在教學基地運行過程中成本收益、設備利用率及學習者在教學基地培訓過程中能力變化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的評價方式。
2.根據評估手段不同,可以將教學基地評估分為同行評議、網絡評議及第三方數據評議三種評估方式。同行評議。所謂同行評議是指聘請該領域及相關領域專家評價教學基地運行情況的評價方式。該方法不僅在科學研究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而且始終在科研基金的評審及分配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可以追溯到1665年英國皇家學會《哲學論壇》的創立。該評價方法最大的優勢在于可以充分發揮本行業專家的優勢,利用他們的經驗對教學基地提出建設性意見,當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亟待修改之處,即評估的結果缺乏科學性、客觀性。在評審過程中,沒有統一的標準,對于教學基地的評估,特別是處于中等水平的教學基地運行情況的評估,僅憑專家的個人經驗、情感及其他因素給出評分。針對于同行專家評估法所存在的缺陷,我們可以通過設定一些其他人為的補充措施予以規避,如在評審過程中設立統一標準,專家按照標準打出分數,最后計算總分。同時,還需要征求各位專家在評審過程中發現的,但是評審標準沒有涉及到的問題,或者針對于某一問題,專家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較強的解決方法,可以寫在專家個人意見部分[6]。網上評估法。自1995年開始,各國都非常重視信息技術與網絡在評估中的作用。該方法最初是由美國能源部開始使用,其運用網絡計算機采集與發布績效數據。在數據的存儲與處理方面,計算機具有自身的獨特優勢,而且在較長一段時間后,還可以快速的分析與查詢,提高了效率,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網絡評估法是指運用現代網絡技術對教學基地建設及運行情況進行評估的方法。其操作流程如下:首先,由教育主管部門將教學基地評估的要求,上傳網址、上傳內容,上傳時間等內容在網上公布;其次,高職學校按照要求對自身材料進行整理與歸類,并在教育主管部門規定的時間內,將材料上傳至規定服務器;再次,由教育主管部門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對高職學校教學基地建設及運行情況進行評估,并將評估的意見歸納整合后在網上予以反饋。網絡評估的優點在于充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同時也能一定程度的避免教學基地評估過程中出現的腐敗情況。當然,這種評估方式也有其缺點,即所有材料都是經過人為加工過的,容易導致為了評估“做”材料的傾向。恰當運用網絡評估法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該方法可以用于教學基地建設過程中的數據采集環節,以實現快速、有效的目的。第三方數據評估法。第三方數據評估既不是通過評估方,也不是通過被評估方,而是將該工作委托給第三方權威機構來進行教學基地評估的方法。其評估流程如下:首先,有教育主管部門制定評估標準,評估時間等要求;其次,通過競標或其他方式,產生第三方評估方,并將該任務委托給第三方評估方;再次,第三方評估方根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對高職學校教學基地建設及運行情況進行評估,并將問題整理、歸納后反饋給被評估方。這種方式的優點在于評估過程非常客觀,數據真實,保證評估資料的真實性。
總之,任何一種評估方法都具有其優勢,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本研究建議,在對高職學校教學基地的評估過程中,應該采用多種評估方法相結合的方法,區分具體情況選擇不同評估方法。在教學基地基本資料評估方面可以采用網絡評估法,以快速、真實的收集到關于教學基地建設數據;關于教學基地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則可以采用同行評議及第三方數據相結合的評估方法,以獲得真實、客觀的資料,從而得到更可靠的評估結果,促進教學基地建設與運行朝著良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偉卿.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績效評價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6):154-158.
[2]蔡新梅.基于DEA模型的高職生產性教學基地運行績效評價研究[J].中國培訓,2016(2):17-18.
[3]居珈璇.高職院校產學研教學基地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34-35.
[4]李洛,古凌嵐,汪清明.“三階段技能遞進式”高職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10(32):12-15.
[5]謝艷.文秘專業模擬實訓模式初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57-58+62.
[6]陸剛蘭.論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J].中國成人教育,2008(24):111-112.
責任編輯 時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