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愛華

廣東省深圳市光明新區高級中學
【摘要】多模態話語互動可以使學習者通過多通道獲取信息,比單模態話語更容易使學習者理解和記憶。文章主要從分析感知學習風格的特征論述了教學策略制定的依據以及合理利用多模態英語教學資源的主要原則,并結合教學實例闡述了如何進行多模態理論視角下聽說讀寫教學設計。
【關鍵詞】多模態話語;聽說讀寫;教學設計
【課題項目】深圳市教育學會“十二五”規劃第三批教育科研課題項目“改進高中英語學困生教育援助方式研究”(2014018)。
一、引言
人的一種感官能對應一種模態,使用兩個以上感官或使用同一種感官多種符號進行互動的被稱為多模態(朱永生,2007)。使用多種感官或多種符號進行互動所形成的話語被稱為多模態話語。由于各人身心特點的差異,不同的人對不同的感覺器官和感知覺通道有不同的偏愛。心理學的有關研究表明,不同認知通道的學習效果也是有差異的。一般來說,學習者只使用視覺通道,僅能記住材料的25%,只使用聽覺通道,僅能記住材料的15%。但是近年來有關多模態話語研究的多項成果表明,文本、音頻、圖畫、動畫、視頻等不同模態在呈現和表達信息方面是可以互補的。有關研究表明,視聽結合,使用多通道參與的學習活動,則能記住材料的65%以上。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不同感知覺類型的學習者在學習上有不同的表現,所以應采用的學習策略也各不相同;多模態話語是可以互補的,它們之間的互動可以使學習者通過多通道感知并獲取信息,比單模態話語更有利于不同感知覺類型學習者的學習。
本文嘗試以學習者學習風格理論和多模態話語理論為依據,結合《新概念英語》2 Lesson 17的教學設計實例,闡述如何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利用符際互補的優勢整合設計不同的模態符號資源,同時采用多種教學策略,以兼顧不同學習者的認知偏愛來進行多模態聽說讀寫教學。
二、學習風格與教學策略的制定
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吸收、處理新信息采用的方法,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個性化,是制定教學策略的一個重要因素。關于學習風格,中外有很多學者,如Dunn & Dunn夫婦、Price (1975)、Witkin(1977)、葉一舵(1985)、Reid(1987)、周潤民(1990)、畢世響(1992),都對學習風格做出了自己的定義和不同分類。人們接受和加工信息、進行學習,要借助不同的感覺器官,如憑耳朵聽,用眼睛看,用手摸等。由于個人身心特點的差異,不同的人對不同的感覺器官和感知覺通道有不同的偏愛。有些人喜歡通過視覺的方式接受信息,有些人喜歡通過聽覺了解外在世界,還有些人更習慣通過動手(或身體運動)來探索外部世界,從而掌握有關信息。因此,從個體傾向與通過某種感覺器官的刺激而接受信息和學習來看,學習風格類型主要包括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和混合型四種。
教學策略的制定受制于多種因素,如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經驗、教學風格以及能力素質等,其基本依據是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特征,其中學生的學習風格占有重要地位。根據學習風格制定的教學策略可分為兩類:一是與學習風格中的長處或學習者偏愛的方式相一致的匹配策略;二是針對學習風格中的短處或劣勢采取有意識的失配策略。匹配策略對知識的獲得直接有利,它能使學生學得更快、更多,但無法彌補學習方式或機能上的欠缺。例如,有視覺偏愛的學習者,在獨立閱讀時能集中注意和快速瀏覽文字和看懂圖表,同時進行思維等認知活動,閱讀測驗能得分高。如果教師只是講解和播放錄音,他們卻可能因聽覺不靈敏而降低學習效率。而有聽覺偏愛的學習者,在聽教師講解時能聚精會神地聽,往往因為受益于聽辨能力強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應該識別并幫助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所偏愛的學習方式。對于學習方式不同的學生,教師應均衡地實施匹配策略與有意失配策略,以使每一類學生均有機會按自己偏愛的方式接受教學的影響,避免只對一種學生實施過度的匹配策略而忽視其他學生的需要。有意識的錯位失配策略在一開始雖然往往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知識的獲得,表現為學習速度慢,學得少,學生難以理解學習內容等,但它的特殊功效是能彌補學習方式或機能上的欠缺或不足,使學生心理機能的各方面均得到發展。例如,對于有動覺偏愛的學生,教師應鼓勵其多做閱讀,多觀看視頻,多聽錄音等(對動覺型學習者施以的有意失配策略)。以掌握動作技能為目的的學習任務,要求有視覺偏愛和聽覺偏愛而不喜歡動手操作的學生一定要多動手做筆記,多做口筆頭練習,多參與角色表演等(對視覺型和聽覺型學習者施以的有意失配策略)。因此,教師應采用有意識的錯位失配策略以鼓勵學生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學習,使學生適應不同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情境,更好地提高學習的效果。
學習風格的要素很多, 且在各個體身上表現得千差萬別。本文僅就視覺、聽覺和動覺三種感覺通道各有的長處和短處, 采取各不相同的匹配和有意失配策略進行表述(見表1)。
三、多模態教學內容的合理利用
當前多媒體技術可以為多模態英語教學內容提供更加豐富的多元化互動通道。它可以提供諸如聽覺、視覺、動覺的多種體驗,為學生提供聲、像、圖、文環繞的教學情境,為學生獲得全方位的感官刺激和意義建構提供了可能。但是,文本、圖像、音頻、視頻等不同媒體在呈現和表達信息方面的優勢和不足是并存的。譬如,文本這一符號媒體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是對相關知識的概括、抽象和提煉。對學習者而言,如果想獲取這種較為抽象的知識可能需要付出較大的努力,唯其如此,學習者才可將外在的、抽象的以文本形式呈現的知識內化,吸收至自己的知識體系之中。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文本所具有的抽象性,學習者在內化的過程中容易導致理解上的偏執或錯誤。音頻、動畫和視頻等媒體形式的合理利用,可以彌補文本媒體的不足,這些媒體是以更加直觀、更加形象的形式來呈現和表達信息的。學習者可以擺脫并超越對抽象文本難以理解的困境,借助形象化的表現形式加深對相關知識、概念等的理解和把握。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多模態話語資源在學習者知識建構過程中的作用,在對多模態話語資源的設計、開發過程中,教師首先關注的是如何選擇恰當的模態形式與學習者交流,同時要善于利用不同符號媒體的優勢進行模態間的互補,即要堅持多模態話語利用的互補性原則,從而提高話語傳播的效率。
另外,利用不同媒體符號互補的優勢,形成多模態話語通道,可以幫助學習者最大效率地與周圍環境進行信息的交換。除此之外,教學組織者要考慮各種模態信息呈現的順序,人類交流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多模態同步信息傳遞的過程。根據認知理論的觀點,多種互補媒體符號的利用有助于學習者加深對所接觸事件信息的理解和把握。當然,這種對多種互補媒體符號的利用必須要強調同步呈現的價值,即要堅持多模態話語利用的同步性原則,因為同步呈現使學習者在工作記憶中對同一事件信息的多種模態信息表征的保持成為可能。這可以增強學習者在心理上對多模態話語信息進行整合的可能性,而這種整合加工又是有意義學習中的一個主要認知過程。因此,我們在進行多模態話語資源使用時盡量安排互補性的多模態話語資源,盡可能兼顧有不同感覺通道偏愛的學習者,使學習者獲得全方位的感官刺激。
四、多模態話語理論視角下的聽說讀寫教學設計
(一)多模態英語聽說讀寫教學設計概述
英語聽說讀寫教學的過程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教學目標、學生的學習風格等設計并執行教學環節,學生根據教學設計完成相應的任務,從而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英語聽說讀寫教學同時也是師生之間交際意義建立的過程,即教師和學生各為交際的雙方,并借助多媒體技術、言語、行動、姿勢、手勢、聲音、圖畫、視頻等多模態符號,建立師生交際意義。
基于多模態話語理論視角下的英語聽說讀寫教學設計不僅需要充分整合現代教育多媒體技術和內容,還意味著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要充分運用和調動各種多模態符號資源系統,有機設計編排,使之兼顧有不同感覺通道偏愛的學生,促進語言學習過程中的模態轉化,提高語言學習效率。相較于傳統的單模態學習,多模態教學能促使學生積極運用各種感官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貯存和輸出,能促進聽說讀寫等多種語言技能的內化。教學設計者應根據交際的需要,即根據教學目標和實際情境的要求,選擇與呈現內容適配的模態,有時一種模態即可,有時需要組合多種模態同時進行,模態間呈或互補或同步的關系。
(二)多模態英語聽說讀寫教學設計例釋
在對以《新概念英語2》Lesson 17 “Always young”為主題的聽說讀寫課進行教學時,教學目標定為在一系列的聽說讀寫活動中,學生掌握:1.語言知識,學會用“will + verb”表示將來時態;2.語言技能,能聽懂課文大意,能用含有“will + verb”的句子回答相關問題,能用正確的語音、語調朗讀課文,能根據記錄的關鍵詞簡要復述課文,能根據相關問句,改寫課文;3.方法策略,學會用手機詞典查讀生詞,學會在聽的過程中記錄關鍵詞及根據關鍵詞復述課文,能通過手機錄音檢查自己的朗讀效果。下面筆者將結合教學實例,論述如何進行多模態聽說讀寫教學設計。
1.課前多模態教學設計
教學活動:教師通過班級qq群上傳印有英文單詞的數張多模態圖片以及故事簡介,學生查看圖片和簡介,然后在手機詞典上輸入這些生詞,反復聽單詞的發音,直至會熟練讀出。
教學目標:學生預習與課文內容高度相關的生詞,學習利用部分多模態學習資源。
教學策略:教師同步運用匹配教學策略和有意失配教學策略(視覺型的查看、動覺型的手寫輸入、聽覺型的聽讀)。
2.課堂多模態教學設計
(1)課堂教學環節一:Lead-in
教學活動:同桌討論課本中附有文字的多模態圖片,嘗試問答“What is she ? How old do you think she is?”
教學目標:學生學會根據圖片和文字預測課文內容。
教學策略:教師同步運用匹配教學策略和有意失配教學策略(視覺型的看圖、聽覺型的討論、動覺型的角色扮演)。
(2)課堂教學環節二:Listenin
教學活動:教師播放一次課文錄音,再播放一次有音頻無字幕的動畫,然后學生口頭回答與課文相關的五個問題,再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完成填空練習。
教學目標:學生先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理解更多細節。
教學策略:教師分別運用匹配教學策略(聽覺型的聽錄音)和有意失配教學策略(視覺型的看動畫、動覺型的手寫填詞)。
(3)課堂教學環節三:Retelling
教學活動:教師播放既有聲音又有字幕的多模態動畫兩次,學生第一遍注意視聽,第二遍邊視聽邊記錄一些關鍵詞,然后根據關鍵詞向同桌復述課文,再向全班復述。
教學目的:學生能口頭表達出所聽到和看到的主要內容。
教學策略:教師同步運用匹配教學策略和有意失配教學策略(視覺型的看、聽覺型的聽、動覺型的記)。
(4)課堂教學環節四:Reading aloud
教學活動:教師播放載有文本的ppt,同時播放課文錄音,學生同步跟讀,再自己模仿朗讀。
教學目標:學生能模仿錄音中的語音、語調朗讀所學課文。
教學策略:教師同步運用匹配教學策略和有意失配教學策略(視覺型的閱讀文本、聽覺型的聽錄音、動覺型的朗讀)。
3.課后多模態教學設計
教學活動:教師印出與課文相關的五個問題和與之配套的連環畫,學生根據五個問題,借助配套的連環畫,改寫課文并用手機拍照,再朗讀自己的文稿并用手機錄音,最后分享到班級qq群。
教學目標:學生強化已學內容;能根據五個問句和連環畫寫出一篇短文。
教學策略:教師同步運用匹配教學策略和有意失配教學策略(視覺型的閱讀文本和連環畫、聽覺型的朗讀并聽自己的錄音、動覺型的改寫課文)。
本文主要從分析感知學習風格的特征論述了教學策略制定的依據以及合理利用多模態教學資源的主要原則。當然,學習風格不是制定教學策略的唯一依據,但它卻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依據。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我們的教育目標,根據學生的感知學習風格,合理采用多模態話語內容以及相應的教學策略,因材施教,實施多樣化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劉海燕,李浩然,鄒文.學習類型的理論研究簡介[J].心理學動態,1998,16(02):27-31.
[2]魏笑梅.多模態話語理論視角下英語教學資源建設[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06):20-21.
[3]譚頂良.學習風格與教學策略[J].教育研究,1995(05):72-75.
[4]李壽欣,張忠華.認知方式與教學策略對英文教學效果影響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03):519-520.
[5]楊曙.多模態英語教科書符際互補研究[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