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輝+王鳳娟
【摘要】目前在國內的整個高校建設中出現3種概念,一個是國家扶持的重點公辦高校,一個是普通公辦高校,另一類就是民辦高校。然而由于國家在整個宏觀政策和教育改革大趨勢下再加上畢業生基數的龐大,高校畢業生將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在民辦高校中其中教育集團式的民辦高校、股份制民辦高校、民辦教育家與政府資助相結合等類型民辦高校背后都會有一個強有力的、穩定的支持系統,或是企業、組織或是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所以民辦高校為國內外的各個領域輸送專業技術型人才的力量不容小覷。
【關鍵詞】民辦高校 畢業生 創業 就業 技能應用
據央視網消息:“在2016年,全國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7.10萬所。其中民辦高等學校742所,本專科在校生616.20萬人。”在教育發展總體戰略研究方面,其中最為說服性的代表作之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民辦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的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再加上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中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概念后產生的新形勢背景下對于技能實踐型培養占據主導地位及強有力的企業組織的專注支撐力量的民辦高校在一定時期內是否成為國家就業創業方面的主流力量,將是全社會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民辦高校的差異點與特色分析
(1)在1977年恢復高考后,中國高考制度化的巨輪就開始了轉動,到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后,我國對內的教育改革事業也迎來了新的挑戰和前景。所以說在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民辦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民辦教育經過近40年的發展,結合我國古代及近現代的辦學經驗后在資金、師資結構、學生管理方式、生源等問題進行大膽探索,不斷總結,為后期在“十二五”期間對實現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0%的目標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第二部分第十三章(三十八)中提出的決議:“明確各級各類學校辦學的權利和責任,形成適應不同類型教育和人才成長的管理體系與辦學模式,避免千校一面”,這就側面要求提高各個高校的競爭優勢,產生屬于高校自有的培育特色,從而實現個性化的高等教育,但由于民辦類型的生源問題、基礎設施、師資配備和資金周轉等差距,使其要求在培養學生過程當中根據學生的教育經歷、學生自身的特點優勢、未來職業的前景規劃及人才市場需求進行對點式發展的方向。
(2)民辦高校以在校生及畢業生充當備用人才資源,企業或組織在處理社會事務問題上利用高校這一文化集中地,可以很主動并有效的對社會問題進行避免和解決。而企業與畢業生是一種順接關系,這也很大程度提高了普通高校學生就業率,對于緩解國內嚴峻的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有著重要并深刻的意義。
二、民辦高校畢業生在創業與就業方面出現的問題
(1)社會人士主觀傳統觀念的影響及高校本身在招生過程中錄取控制線較低,使得該校學生在對于影響力較強的公司進行職位競爭中顯得較為被動的一種狀態。無論是創業問題還是就業問題都是以社會環境所現有的狀況為基礎而導致的。而創業與就業本身就是兩種不同的定位,在日趨浮躁的當今社會,學生本身就業能力的欠缺、就業素質的不高、專業扎堆再加上每年大學生整體的畢業基數的龐大使得在就業方面顯得尤為被動。而在民辦高校中突出的最大問題就是該校學生在心態上的不平衡和不夯實,是導致“生存難,前途茫”狀況的重要原因。
(2)目前有一部分民辦高校對于職業培養方面自身定位模糊,分不清應當是技術學科的定位還是教育學科的定位,我認為應該在兩者兼具的基礎上對技術學科進行側重點考慮,況且在民辦高校對于學生的培養過程當中沒有調節好學生生活素質、身心素質以及專業素質,不能夠做到全方位,致使很多畢業生對于應用技術方面或是在理論闡述和處理生活或工作的事務方面不能夠進行有效的落實,從而造成在創業或是在就業過程中沒有形成屬于自身的特色競爭優勢,創新能力弱,沒有真正的脫離“大眾化”的概念。
三、怎樣解決民辦高校畢業生在創業與就業中出現的問題
(1)根據因果論,應該明確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才能選擇好采取處理問題的方法。實際上,在民辦高校的教育體制中,其競爭優勢就在于應用技能實踐型人才的培養,這在整個教育系統當中是非常突出的。應該將這一優勢作為一種機制融入到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方向中去,在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這種社會號召的背景下,我認為最能體現的就是在生產和制造領域中的自動化和機械化這兩種“雙化”概念,在民辦高校中對于這兩項技能的培養能力又是理想的,以此解決民辦高校畢業生在自主創業和就業方面被動的局面。
(2)民辦高校也要堅定不移的注重復合型、實踐型人才培養。這樣不僅在上能夠勝任管理層,而且在下能夠保證基層,具有實現雙向流通的作用,在保障教育質量的前提下,形成以創新思維,以就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
(3)嚴格貫徹落實中央的政策與號召,注重引導學生在實踐當中的興趣和學生在創業與就業方面的創新思維與大膽創新的魄力,對于創業意識較強學生,注重提升學生的心理品質和創業能力以及注重培養其市場調研能力和同行業內的競爭能力。在民辦高校資金局限性高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民辦高校背后的企業、組織、社會團體等社會力量保證學生在高校在校期間的技能實踐,熟悉理論知識,為畢業后在自主創業和就業方面打下堅實基礎。
四、總結
縱觀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歷程,從一開始計劃經濟體制到現在的探索市場效率與社會公平相統一的階段。再轉移到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中來,其中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提出:“改革辦學體制,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辦學為主體、社會各界共同辦學的體制”其中不難發現兩者的共同點,那就是逐步的從政府層面到社會公眾層面進行過度。由于政府對于創業政策的引導和社會觀的悄然轉變,高校應該對于目前在整個大學生創業的真實的準備情況和在校大學生創業狀況進行系統的整合分析,有效的去指引和幫助民辦高校學生的自主創業。
參考文獻:
[1]施福升.民辦高校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與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2]楊書兵.民辦高校發展戰略和政策需求研究—基于核心競爭力理論視角[M].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09.
[3]徐國慶.職業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