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主張建構學生的主體性。本文從強化學生的主體性意志和轉變教師的教育方式這兩大方面,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尋求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良策。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 學生主體性 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B-0019-03
長期以來中國的教育深受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課堂教學中教師具權威性、絕對性、主導性,因而傳統教育多為單向度模式。受傳統文化基因的影響,教師的主體性范式強于學生的主體性范式,學生的主體性建構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尤其是高中課程的教育,受唯成績論的影響,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生活,學生的主體性邏輯皆未能得到充分的彰顯。高中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環節,教育環境直接影響著人未來的發展。在這個關鍵階段,學生的主體意志若不能得到充分地激發,將會喪失提高自我的可能性,進而使其成為社會或者其他人的附屬物,喪失人的本質。高中政治課是培育學生主體性能力的重要課程,政治課不僅培養學生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還著重培養自我認知,自我建構、自我開發的能力,使學生明晰自己所具有主體性能力,真正認清自我,達成本我,促進自我存在價值的實現,進而推動自身的健康成長,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
一、建構學生主體性的意義
(一)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恩格斯指出:“教育可使年輕人很快就能夠熟悉整個生產系統,它可使他們根據社會的需要或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因此,教育就會使他們擺脫這種分工造成的片面性。”因此,教育能夠解構人的片面性,建構人的全面性。高中生接受教育不只是接受知識教育,更重要的是接受文化教育,使知識文本的教育轉變為以人為本的教育,進而建構全面發展的人,實現全面發展。而高中政治課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模式正契合這一時代教育發展的新趨勢。通過學生的課前設計和課堂建構的過程,培養和提升學生自己的認知、實踐能力。學生在自己主導課堂的生成活動中,能夠充分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組織能力、學習能力、選擇能力、判斷能力、評價能力、邏輯能力、創新能力等,進而消解傳統政治課堂中學生單一性接受、繼承、服從的能力,最終實現學生最大限度地鍛煉自身、提升自身、發展自身。以上可知,在高中政治課堂中培養學生的主體性,能夠更好地提高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造就全面發展的人。
(二)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每一位從事教育管理工作的老師的職責所在,但老師的每一份苦心并不都會贏得學生的理解。教育失效并不是一個新話題?!彪S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經濟基礎的發展也推動上層建筑的發展,尤其是人的主體意識不斷得到開發。但是由于受到傳統教育文化的影響,教師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的單向度教育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未能得到較好地培養,導致學生的主體性建構進程緩慢。教師在高中政治課程中轉換教育模式,重視自身主體性的同時更重視對學生主體性的建構,實現教育的主體性,建構雙向度的教育模式。而在高中政治課堂中建構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實際進行自我選擇、自我教育、自我建構,推動課堂的科學化、高效化、合理化的生成,達成課堂學習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消解高中政治課的實效性空場問題。只有學生積極化、深入化、集中化建設課堂,才能實現學生學習結果產出的最大化,最終推動高中政治課實效性的實現。
(三)重構教育的本質
“教育本質上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它是以凝結了人類生命本質力量的文化來滋養、培育和增強人的生命本質力量,提高人類本質,發展人的個性本質,使人的本質與生命力量充分而全面地發展,使人成為完人?!苯逃桥囵B人的活動,使人的人格、人性得到完善發展。人格的養成不僅需要知識的滋養,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人的意識,造就主體人、社會人、文化人等,使人成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傳統的高中政治課更多的是契合升學需要,更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教育的工具價值彰顯,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格培養,因此高中生的人格養成進程發展緩慢,成效不顯著。教師在高中政治課程中積極開發學生的主體性能力,使學生在主體性建構的過程中生成知識、情感、道德,而教師更多的是發揮輔助、提醒功能,使學生在多元價值文化中不至于偏離社會的需要,進而能夠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評價能力、判斷能力等。因此在高中政治課堂中建構學生的主體性有助于消解教育的工具性,造就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的目的,進而重構教育的本質,實現教育的內在價值。
二、培養學生主體性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主體性意識空場
在傳統的教育文化、教育模式的影響下,學生處于一種被動化、服從化、承接化狀態。雖然越來越多的教育人士意識到培養學生主體性的重要,但是這種意識還沒有成功地轉化為現實。在實際的高中政治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存在著空場現象。高中生雖經過一定的教育,自我意識得到發展,但還需要外部因素加以引導,否則將會產生自我意識發展不足和自我意識發展過度的現象。自我意識發展不足是指學生沒有能真正認清自我,挖掘和開發自己的能力,導致在潛意識中否定自我,進而會無意識地服從他人或其他社會組織,最終成為一個附屬物。而自我意識發展過度是指由于學生心理發展和社會體驗的不足,導致學生過度肯定自己的能力,以自我為中心,群體意識淡薄,個人主義邏輯凸顯。無論是自我意識發展不足還是自我意識發展過度都是主體意識消極發展的表現,都會導致學生主體性意識空場化?,F今,高中的政治課堂雖然提倡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實現師生、生生互動,但是這種課堂參與都是在教師設定好的空間、模式和邏輯中參與,學生的思想被禁錮在一個設定的邏輯中,只在這個范圍下思考、參與,致學生主導課只是一種表象化的主導,而不是一種真正化的主導。
(二)教師主體意志的絕對化
教育是一個互動的雙向學習過程,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是學習認知的主體。雖然我國一直強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性,但是“由于雙方的知識、年齡、背景、身份存在差異,一方是相對成熟或具有某種知識優勢的主體,而另一方是尚未成熟或雖有一定成熟度但沒有知識優勢的主體,又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被谶@種前提的不平等,教育者的主體意志易絕對化,教育者認為:由于教育對象的不成熟性,因此有需要和有必要不斷教導受教育者。而在這教育過程中,潛意識把受教育看成是客體,自己是主體,因此主體需要對客體進行改造,只具有一種客體性。因此,在高中政治課堂中,雖然教師依據新課標的理念不斷強調要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設置很多環節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并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但是這個模式都是教師主體意志技術化、規范化的體現,學生的參與都是在教師預設的邏輯中開展,沒有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性,反而凸顯教師主體意識的絕對化。
(三)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缺乏
“自我教育是自教與自學的統一,表現在主體的主動求教方面?!备咧猩m然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但是這種自主學習能力并不就是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內化課堂內容,并在現實生活中不斷踐行。對于高中生來說,政治課的學習,首要面對的就是對政治內容的選擇,通過自我意識選擇內容,并生成活動,進而才會產生自我教育的意識,達成自我教育的目的。但是,由于高中政治課程教育存在不足,以及教師主體意識強烈,導致學生不自覺地對教師形成一種依賴心理,沒有完全認識到自我教育的價值,導致學生自我教育需要的空場。雖然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但是這種自我學習的能力大多表現為具有外部性、強制性、自發性。這種情況下,無論是受教育者還是教育者本人都沒有意識到自我教育的價值,無論是在意識方面還是在實際操作方面,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工作都未能得到很好地發展。
三、培養學生主體性的實踐路徑
(一)強化學生的主體性意志
在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人的主體性也在不斷發展,同時也會反過來促進社會的發展。人的主體性發展在教育領域的突出表現,即學生主體性意志的彰顯。學生主體性意志的形成打破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創造出一種新興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由于我國仍處于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人的主體性發展還不完全,導致學生的主體性意志還沒有得到充分地發展,因此更需要在高中政治課堂中強化學生的主體性意志。
1.樹立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的平等觀。教育是一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學習的過程,而非單向度的教育過程。因此,高中政治課教學需要強調平等互動的觀念。雖然在高中政治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存在著知識和社會實踐的差別,但是在信息時代,學生接受知識的邊界不斷擴大,渠道不斷拓寬,教師的教授不再是學習的唯一途徑,教師和學生的不平等性前提被打破。信息時代下的中學生自主意識強烈,自我認知能力突出,對平等地位追求更加強烈。高中政治課的教學要緊跟學生的變化趨勢,及時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在教學的過程中營造平等與互動的教學方式,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進而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缺乏交流和互動的教學模式。只有做到尊重學生,才能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實際情況,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實現師生互動學習的雙向度教育。在高中政治課堂中樹立平等觀,能夠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地彰顯,學生的話語得到更好地尊重,學生的行為得到更好地認同,進而促進學生主體性意識的提高,推動學生主體性人格的打造。
2.提高學生的互動能力。隨著知識時代的到來,人的主體性價值對社會發展的貢獻越來越突出。高中政治課堂對培養個體主體性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高中政治教學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采用互動思維激發學生的主體性。現在的中學校園處在一個開放性的體系當中,學生受到各種思想沖擊。在多元化社會體系下,教師和學生都處于一種終身學習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高中政治課堂的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相互學習,共同促進。而教師和學生的相互學習需要互動思維的支撐,因此高中的思想政治課堂可通過多種手段和方式培養學生的互動思維,實現學生互動能力的提高,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學會理性地、自主地分析,進而實現學習的高效化、科學化。學生互動能力的養成,能夠使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發揮自我認知、自我選擇、自我判斷、自我評價等能力,最終實現學生主體性地發揮。
3.強化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主體性不斷受到重視,教學的過程中要強化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強化學生的主體性需要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即調動自身的能動性,管理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為此,首先要做到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自我,通過與他人的比較和參照,強化自我管理的動機。其次,在自我管理的過程中體驗自我,反思自身的實踐,從而轉化自我行為。在高中政治課堂中,通過創造一定的條件讓學生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自主生成課堂,掌握課程學習的主動權,進而在反思學習中轉化為自我行為,實現自我教育。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強化,不僅能夠提高學習的成效,還能夠推動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雙向培養,推動學生自由而全面發展。
(二)轉變教師的教育方式
教師對學生主體性認知程度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主體性的實現和發展。在高中政治課的教學中,其內容的特殊性易引發教師權威單向引導的現象,從而弱化學生的主體性。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高中政治教師需要轉變教師的教育方式,應做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改變:
1.對學生形成全面客觀的認識。教育的過程是教育雙方互動的過程,是教育者主體的實施,學生主體實現的過程。當前的中學生具有一些共性的特點,但是由于生理、心理、知識、家庭等因素的差異,學生的個性特征也各具特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主動觀察學生的特點,為此可以采用以下幾種方法:第一,統計記載法。對學生的成績、集體活動、出勤情況、談話記錄等各方面進行記載,了解學生在校的基本情況;第二,調查評價法。聽取該學生的家長、老師、同學對其的評價,更加客觀全面了解學生;第三,學生自我介紹法。了解學生的真正想法,深層次的思想境界等;第四,實踐活動的考察法。學生在組織和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把握學生的能力。通過以上方法可以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慣、個性特點、家庭與社會交際、心理狀況等,只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學生,才能制定符合學生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2.設置有效的教育情景。有效的教育情景,對于吸引學生的興趣,發揮教育雙方的主體性有重要的作用。高中政治教師要善于觀察、分析、收集社會的問題,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需要設計相應的教育情景。這種情景設計就是教師主體性發揮的體現,學生在課堂中運用所學知識對情景的分析,就是學生主體性的發揮,也是師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互動的過程。
新課程改革后,很多教師轉變了教育方式,為學生設置教學情境,在規定的情景中讓學生生成教師預設的知識,其實這并沒有真正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設置的情景要更多的由學生來主導,應該通過學生的自主體驗和探究來獲得知識成果,同時也可以由學生自主設計課堂情景,自發生成課堂知識,這樣才能真正的實現學生的主體性發揮,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和運用知識。
3.不斷提升自身素質。高中政治教師的素質是實現學生主體性發揮的重要因素,教師的素質是一種內在的潛能,這種潛能會不自覺的影響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對教學方法的選擇,對課堂的控制。高中政治教師首先應該提升自我思想政治素質,堅持學習馬克思主義思想,堅定政治立場,學會用辯證的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其次要提升專業素養,自覺鉆研教材,精通教材,密切聯系實際,及時更新知識。還要廣泛閱讀文化知識,不斷充實自己,提升文化素養。只有擁有廣博的知識和健康的身心,高尚的人格,才能更好地轉化為課堂的魅力,吸引學生。同時要有豐富的教學技能素養,提高自身幽默感,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另外要學會欣賞學生,善于發現每一位學生的閃光點,注重人才培養。最后應該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一位教師若具備積極的心理素質,對學生產生的也是積極影響,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教師只有擁有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好的完成教書育人的工作。高中政治教師需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不斷完善自我,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陳 武.關于如何提高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吉林教育,2008(1)
[3]張正江.后現代反本質主義背景下的馬克思主義本質觀、人的本質與教育的本質[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4)
[4]王國棟,劉艷芳.論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生主體性作用[J].現代商貿工業,2011(21)
【作者簡介】黃靜玲,女,廣西梧州人,哲學碩士,南寧市第三十四中學高中政治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思想政治教學論。
(責編 周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