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遵
【摘 要】本文針對新課標改革的要求,從師生、生生、教師與教材、學生與教材、師生的自我對話等角度對高中地理對話教學的類型、實施方式以及對話教學的意義進行研究,以期提升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中地理 對話教學 類型 實施方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B-0032-02
新課標改革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隨著地理新課程標準的出臺和實施,高中地理教學模式出現了改革和創新,對話教學就是其中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對話教學的出現,改變了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方式,把課堂的主體還給了學生,并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自主思考與探究,能夠將知識很好地傳達給學生。為此,教師需要重新給自己定位,由以前的主導者轉變成文化的傳播者、潛能的開發者、學習的促進者、發展的伴隨者、教育的探究者。
一、對話教學的類型
對話教學主要有師與生之間的對話、生與生之間的對話、師與教材之間的對話、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以及師生的自我對話。
(一)師與生之間的對話,引導點撥
這種對話類型主要是圍繞課堂進行的,教師通過提問、追問等形式讓學生自主思考問題,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此環節里,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者的身份,拋出問題讓學生探明真相,并通過追問的形式讓問題難度層層遞進,讓學生能循序漸進地理解問題。師生間對話要求教師有一定的提問和追問技巧,設計問題要有一定的梯度,低起點,逐層深入。教師的課堂語言應富有智慧,能巧妙地啟發、點撥學生。例如在“熱力環流”這一節里,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熱力環流實驗,然后做以下追問:“熱空氣在垂直方向上怎么運動?”“冷空氣在垂直方向上又怎么運動?”“空氣的垂直運動會導致水平方向的氣壓值發生什么變化?”“空氣在水平方向上又應該怎么運動?”引導學生完成熱力環流的過程圖,學生對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便會產生深刻的印象。
(二)生與生之間的對話,合作共贏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課前先分配好小組,教師發放導學案;課堂上讓各組根據不同的任務進行討論探究,由小組長或發言人把討論結果分享給大家,并由學生提問,學生解答和補充,讓學生在合作中領悟新知識,充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在此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者,把課堂的主體還給了學生。
(三)師與教材之間的對話,讀透教材
作為教師,對教材的理解至關重要,要站在與編寫教材的專家同等的角度,吃透教材,從中充分發掘教學資源,讓教材活起來,例如,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包括 4 個單元,即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前面三章側重自然環境的系統介紹,最后一章側重自然環境中某些要素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教師對整個教材的編寫框架上思路要清晰,主旨要明確。也可以打破教材的結構,從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角度研究自然環境和人的關系。
(四)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自主學習
教材的研讀對于學生來說也是至關重要,學生如何去自主學習教材,做好提前預習,如何自己給自己提出疑問,并自主去解答,這些對于學生自主能動性的培養是很有必要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不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如何去獲取知識。學生在對教材進行充分自主、個性化的解讀過程中,可以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網絡,并對教材進行拓展延伸,就可以牢記知識,提高學習的效率。
(五)師生的自我對話,重在反思
自我對話就是一種反思,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做好自我的反思與總結,反思和總結是課堂的升華,教師應充分發揮引導的作用,讓學生通過自我對話對知識進行總結,完成由量到質的飛躍。例如在高三復習“河流水文特征”的時候,教師可通過幾道高考題的解答,讓學生知道歸納河流水文特征應從流量、含沙量、結冰期、汛期、流速等角度進行闡述,并且讓學生充分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特征自主總結河流的水文特征,這些特征一般與當地的氣候特征有何聯系。經常在地理教學和學習中進行自我反思和總結,綜合能力必然會得到質的提升。
二、對話教學的有效實施方式
(一)創設情境進行對話教學
創設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通過情境可以設置問題進行對話,引導學生去發掘知識,增強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操作的能力。
例如,筆者的賽課案例《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晝夜長短的變化》,情境設計如下:
第一步,教師展示賀州高中新校區圖片和新校區冬夏季作息時間表,讓學生為新校區設計冬夏季節路燈開放和關閉的時間。
第二步,學生設計并展示方案,教師通過學生的設計方案,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冬夏季節的路燈開放和關閉時間不同,讓學生自主歸納知識點一:晝夜長短的狀況,夏季晝長夜短,日出地方時早于 6 點,日落地方時晚于 18 點;冬季晝短夜長,日出地方時晚于 6 點,日落地方時早于 18 點。
第三步,教師再次拋出問題,冬夏季之間的晝夜狀況經過了怎么樣的變化,引導學生歸納知識點二:太陽直射點往哪個半球移動,哪個半球的晝變長,夜變短。
第四步,通過兩個思考題,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歸納本節知識點,一是靜態規律:晝夜狀況;二是動態規律:晝夜變化。
該情境設置從學生身邊的地理現象入手,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通過一步步地引導學生,體現了師生之間的對話;學生自主思考與總結體現了學生的自我對話。通過情境設計進行對話教學,使學生對該節課的知識點有很深刻的認知和理解。
(二)通過小組探究活動進行對話教學
小組探究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首先在課前,教師應按成績比例分配好小組,一個小組內部,優等、中等、差等級的學生大概按 2∶5∶3 的比例來分配,這樣一個小組內各種等級的學生都有一部分,能夠發揮優等生的帶動作用。課堂內的探究活動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角色扮演,辯論、談論、演講會等。活動進行后讓學生自主歸納,其他小組的學生可以互相提出疑問。
例如,某位教師在“農業區位因素”的教學中采用的就是小組活動探究的課程設計:
教師以賀州富川臍橙品質優良作為導入,讓學生分組扮演自然學家、社會學家和科學家的角色,分別從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技術因素三方面思考富川臍橙品質優良的原因,當其中一組進行歸納的時候,其他的小組對該組提出他們所質疑的問題,或進行補充。最后教師選定一名學生對上述三組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
該教學案例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小組探究,學生之間相互討論、互相提問、互相答疑,很好地體現了生與生之間的對話,最后學生的自我總結體現了學生的自我對話。這種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課堂的主體還給了學生。
(三)通過導學案進行對話教學
導學案的設計和運用是新課標改革幾年來較成功的一種教學模式。導學案的設計包括課前預習案、課中探究案、課后練習案和學生自我反思記錄。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對話教學的有效應用。
1.教師與教材之間的對話:導學案的設計離不開教師對教材和教學大綱的認真細致的分析,教師應明確學習目標和重難點,才能更好地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2.學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學生在完成導學案中的預習案時,必須要自主學習教材,獨立思考,完成問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只是一個設計者、組織者和引導者。
3.生與生之間的對話:導學案中的探究案需要學生在課堂上分組討論得出結果,小組派代表在全班進行匯報。討論的過程便是學生思維大碰撞的過程,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
4.師生之間的對話:教師針對學生的匯報、交流予以肯定,并通過追問、講解和補充的方式提出存在問題,有意識地加強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
5.學生的自我對話:一堂課結束后,學生要自主完成導學案中的課后練習,并記錄自己的反思,找出自己還有哪一部分沒有掌握,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追蹤學生掌握的情況,及時給予指導。
三、對話教學的意義
其一,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新課標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主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對話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改要求,能夠讓師生在課堂上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思維得以碰撞和發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教師能更快更有效地把知識傳遞給學生,更好地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
其二,符合地理的學科特點。高中地理雖然屬于文科,但是很大一部分內容具有理科的性質,尤其是必修一自然地理這部分,內容抽象,是高中地理的難點。而教師通過對話教學,慢慢引導學生,讓學生由聽課轉變成自主探究,從而對地理原理有深入的理解。
其三,有利于營造和諧的師生氛圍。對話式教學是打破傳統教學“滿堂灌”的模式,讓教師由單純的“教書先生”轉變成學生的引導者和指路者,師生的關系更像是朋友間的關系。學生由原先的被動學習轉變成了主動的學習,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使師生關系更為融洽。
綜上所述,對話教學能夠改變學生的思維模式,讓學生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教材之間以及自我反思的對話來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能夠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和相互分享。對話教學可以通過設置情境、制定導學案以及小組探究的形式來有效地實施,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石 堅.新課程下地理課堂和諧高效思維對話教學研究與實踐[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5
[2]羅赟瑩,武 銳.參與式教學方法在高校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文山學院地理教育專業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
[3]李 娜.對話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09
[4]梁曉靈.高中地理對話教學的實踐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 2008
[5]李善中.高中地理“對話教學”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教師,2010(24)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