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麗艷 張麗珍

【摘 要】本文以廣西物資學校為例,針對中職學校教師信息技術綜合應用能力普遍偏弱的現狀,提出利用微課的多種信息技術手段共融的特點,以微課為推手,促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實現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微課 中職教師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提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B-0063-03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已經成為現代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崗位的必備能力。影響教育信息化水平主要有客觀與主觀兩方面因素,教師是信息技術應用的關鍵。本文以廣西物資學校為例,探索以微課為推手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
一、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現代中職學校教師職業崗位的必備能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推進教育現代化要“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對教師在教育教學和專業發展中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出了基本要求和發展性要求,提出以教師教育教學工作與專業發展主線為核心,從技術素養、計劃與準備、組織與管理、評估與診斷、學習與發展五個維度,明確要求應用信息技術優化課堂教學,應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習方式。上述文件要求教育信息化實現新突破,形成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新局面,增強學習的便捷性和靈活性。因此,新形勢下中職學校應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水平、創新教學模式。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普及,職業教育信息化也變得越來越受重視。教師是信息化建設的主體,職業教育信息化的建設關鍵在于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信息技術應用技能不再屬于特殊技能,而是現代職業學校教師崗位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只有掌握了信息技術,才能滿足教師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
二、影響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因素
影響教育信息化水平有客觀與主觀兩方面的因素。
(一)客觀因素
1.資金與設備。信息化教育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各項設備也需要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不斷更新,沒有經濟發展的強力支撐,就難以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2.高質量的信息資源匱乏。網絡應用最關鍵的是資源的配置,但是目前校園網上的資源有限,優質資源則更是稀缺。
(二)主觀因素
1.教師信息技術水平較低。當前,教師最基本的信息技術能力還不夠普及。如果教師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意識不強,應用能力不高,職業學校的信息化就很難推進。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主要包括計算機的使用能力、網絡的使用能力、網絡環境下資源的檢索、技術和信息資源與課程的整合能力等。由于歷史的原因,許多教師并不具備這些能力,或者能力較低。
2.教師信息化素養較差。不少教師對教育信息化認識不夠,對先進的教學理論認識不足,過分依賴傳統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師仍沉湎于傳統的教育教學手段,面對先進的設施也只發揮出極少的功能,僅用于文字錄入、普通 PPT 展示等,甚至將信息設備束之高閣,當作擺設。
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沒有設備,電腦高手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教師不具備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力,就算擁有優質設備和資源也是浪費。應用是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核心,教師是信息技術應用的關鍵。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薄弱成為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瓶頸因素。
三、中職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偏弱主因
目前,我國中職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并不均衡,其水平高低大致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吻合,經濟發達地區的信息化水平要高于經濟落后地區,呈現出東部高于西部、城鎮高于農村的特征。廣西物資學校無論是信息技術硬件設備配置,還是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狀況,在廣西乃至國內西南片區,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對廣西物資學校教育信息化情況進行研究,對同類型和相近類型的中職學校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近十年,廣西物資學校教室及實訓室建設不斷發展,配備了先進的設施設備,硬件條件、教學環境不斷改善,有些設施設備甚至排在全國先進行列。但是,教師的信息技術綜合應用能力薄弱,各年齡結構和專業學科結構的教師信息技術綜合應用水平也參差不齊。教師只采用單一的 PPT 展示上課內容,而音頻、視頻等手段使用較少甚至舍棄,無法充分展示更豐富的教學內容和開展更有效的教學活動,教學質量和效果差強人意。
為加強信息化建設,廣西物資學校專門成立了專項課題組,采用申報廣西教育教學課題研究立項的方式推進此項工作,以尋求有效的解決方法。隨著廣泛的課堂調研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廣西物資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弱的原因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內在動機。部分教師觀念落后,對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的意義認識不夠,沒有意識到信息技術對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因此在態度上不重視,認為現代信息技術只是傳統教學方式的輔助工具。殊不知,現代信息技術將使傳統教學模式發生革命性變化。
第二,教師參加信息技術應用培訓的機會少,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運用信息技術感到困難重重。
第三,學校對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評價體系及鼓勵措施不夠完善,教師自主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不足。
四、以微課為推手,促進中職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
(一)微課是實現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
教師最基本的信息技術能力,包括計算機的使用能力、網絡的使用能力、網絡環境下資源的檢索、技術和信息資源與課程的整合能力等。要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需要尋找有效的途徑,從易到難、從簡到繁。
在教學實踐當中,微課是一種以微視頻為主要表現方式的在線網絡學習課程,它短小精悍,且具備以下優勢:首先,微課只需短短的幾分鐘就能清晰明了地解析一個或多個知識點,師生可隨時觀看視頻,不受時空和人員限制。其次,微課視頻是自由的,播放可快可慢,可順播亦可倒播,可仔細推敲,也可摘錄。微課讓觀摩者思考更充分,反思更有效。再次,微課能有效地幫助教師實現個性化專業發展。制作微課所運用的信息技術可淺可深,可易可難,既可使用入門級的信息技術進行初級制作,也可以運用專業級的信息技術進行精湛制作。適合各個層面信息技術水平的教師。由于每個教師的教學經歷、經驗和能力不同,制作的微課也具有不同的個性。一般來說,新生代青年老師技術水平較高,微課動畫效果較強;中年教師技術能力和教學經驗俱佳,能制作優質微課;年長教師教學經驗老道,技術能力偏弱,制作的微課形式較簡單,但注重教學內容體現,對教學很有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微課優勢突出,深受師生喜愛,可廣泛用于教學當中。而且微課是多種信息技術共融的結合體,無論是開發哪一種類型的微課,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支撐,如攝像機、錄音筆、計算機、手機、視頻編輯軟件、PowerPoint 軟件、繪圖類軟件、Flash 動畫軟件等設備及軟硬的應用。微課的開發可簡可繁,既適合初學者入門,也適合有相當技術水準的教師進一步提升,因此,微課是實現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
(二)以微課為載體,分級培訓,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借助微課制作具有涉及信息技術面廣、技術難度可深可淺、老少咸宜的特點,課題組確定以微課為切入點,針對教師信息技術水平的現狀,對教師進行分層教學,開展專題培訓,推進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
1.骨干帶動,分層推進,整體提高。微課制作融合了多種信息技術手段,按制作方式分類,微課可分為拍攝型微課、錄屏型微課、軟件制作型微課、錄課筆微課、混合型微課等五種。課題組根據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特點,設計相應的培訓內容,制訂有針對性的培訓方案。對于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較強的教師,培訓的內容相應要求較高,難度也較大,如音頻編輯技術、Flash 動畫制作,以幫助這部分教師制作更精湛的微課。對于零基礎的教師,則培訓的內容則相應偏向簡單、基礎,如錄屏軟件、圖片處理軟件,使其能夠完成簡單微課的制作,鼓勵他們樹立進一步掌握信息技術能力的信心。
課題組將制作微課所需的信息技術進行梳理、歸類,根據知識的邏輯關系及教學對象的認知規律進行整合,將內容模塊化,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培訓。具體見表 1。
經過分級分期系統培訓,老師們對微課制作的方法有了更加全面、清晰的認識,骨干教師能夠完成精美的微課,零基礎的教師也能完成初級微課的制作。在微課任務的驅動下,教師通過微課制作掌握了多項信息技術技能,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得到了較大提升。
2.建立競賽培訓激勵機制,以競賽促提高,推動教師不斷學習應用信息技術。競賽是促進某種技能更快提高的最佳途徑,是檢驗技能水平的最佳手段。為了進一步調動教師學習及應用信息技術的積極性,幫助教師取得競賽好成績,不斷提升教師自信心,學校配合廣西教育廳的各項信息化教學及微課大賽工作,積極組織教師參賽。為了擴大參賽面,讓更多的老師參與比賽,學校預先組織開展校內微課等信息化教學競賽,并以比賽為目標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培訓。學校特別邀請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評委經驗的全國中職名師,到校開展主題為“教學設計的方法與策略”培訓;邀請具有三年國家級信息化大賽評委經驗的專家給參加信息化教學大賽的老師進行個性化指導。組織教師參加“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萬里行培訓班”,參加廣西級信息技術培訓,到發達省市參加信息化專題培訓。學校制定了相關的競賽激勵制度,對獲獎教師給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資獎勵。通過競賽激勵教師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創新,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三)建設數字化校園,實現信息技術資源共享
為了促進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高,給大家提供信息技術學習平臺,廣西物資學校建立數字化校園資源共享平臺,把教師們優秀的教學微課、課件、教學設計、論文等實時上傳更新,學校組織信息技術專家將最新的信息和應用軟件、信息采集工具、多媒體硬件、軟件的使用方法做成課件或視頻發布在平臺上,供教師們學習。教師們可隨時觀摩調用,實現資源共享,使平臺成為全校教師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教師之家”。此外,學校還鼓勵教師建立自己的個人網站、網盤等,既實現了資源共享,又提高了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五、成效
第一,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明顯提升,信息化教學成績顯著。通過多方面工作的積極推動,廣西物資學校教師積極參加信息化大賽,取得的成績逐年上升。在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和“創新杯”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與說課大賽中,2015 年、2016 年廣西物資學校共有 43 件作品獲自治區級獎項,其中一等獎作品 16 件、二等獎作品 13 件、三等獎作品14 件。9 件作品代表廣西參加全國大賽,獲得一等獎 2 件、二等獎 4 件、三等獎 3 件。兩項比賽共有 138 人次參賽,參與人次多,覆蓋專業學科廣,學校因此分別被廣西教育廳及廣西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中心評為“優秀組織單位”。此外,學校教師成功申報與信息技術相關的自治區級以上教研教改項目共 8 項,公開發表相關論文 20 余篇,廣西物資學校教師信息化教學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第二,教師信息化能力水平的提升,創新了課堂授課模式,豐富了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將枯燥乏味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從被動式學習轉化為主動探究,學習變得輕松愉快,課堂教學質量有了顯著的提升。教學質量提高,帶來就業質量的根本改觀,學生深受用人單位的歡迎,薪酬待遇較過去有明顯提高。尤其參賽獲獎選手,還未畢業就直接與用人單位簽約。廣西物資學校形成了以競賽為抓手,以教學質量促就業,以就業質量促招生的良性循環,品牌形象得到提升,深受社會廣泛認可和贊譽。
六、有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微課研究在中職教育領域仍處于初級階段,不論是利用微課促進教學質量提升的研究,還是利用微課促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方面,研究成果還比較少,這與微課“火熱”的現狀顯然不夠匹配。同時,微課在教學中的作用與生命力也需要更長時間的考驗。
第二,現行的激勵保障機制有待完善。雖然大多數老師已經積極投入到努力提升自身信息技術能力的行動當中,但還是有少部分教師認識有待轉變,依然停留在信息技術的簡單應用當中。如何創新現有制度和教學評價體系,以持續不斷地促進教師自覺提升自身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成為我們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
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新技術層出不窮,我們的工作也必須與時俱進,強化培訓的針對性、時效性,不僅要注重信息技術本身,更應注重信息技術在各專業及學科中的應用,讓信息技術和教學深度融合,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實現有趣、有用、有效的“三有”課堂,不斷提高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李春燕,張翼然,周麗娟,等.中等職業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狀及對策探討[J].職教論壇,2014(11)
[2]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4)
[3]鄧萬碧.淺談如何提高廣西物資學校學科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J].科學教育前沿,2014(7)
[4]劉明俊.中職學校利用微課促進教學的應用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5(5)
【基金項目】2015年廣西教育廳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GXZZJG2015BO42);2016年廣西教育廳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GXZZJG2016A023)。
【作者簡介】農麗艷(1978—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物資學校高級講師,技師,研究方向: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教學管理;張麗珍(1963— ),女,廣西南寧人,廣西物資學校高級會計師,高級講師,廣西財經學院MPAcc碩士導師,研究方向:會計專業教育、企業財務管理。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