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青
【摘 要】本文基于合作學習的高中地理課外作業設計問題進行探討,提出設計地域性作業、探究性作業、生活化作業的對策。
【關鍵詞】高中地理 合作學習 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B-0078-02
課程作業是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能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及時反饋,為調整教學方法和改進學習方法提供依據。高中地理(必修1)教學內容涉及地球大氣、水、地表形態、自然地理環境等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和認識地球,了解地球與太陽、月球的關系,在引導學生探索自然、熱愛自然、保護地球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有必要基于合作學習探討高中地理課程的作業設計。
一、關注生態,設計地域性作業
高中地理作業需引導學生關注生態,引導學生形成生態保護意識,參與建設美麗中國、美麗家鄉。地域性作業,意味著作業與學生居住生活的特定區域密切聯系。筆者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教學中,以“節約用水”為主題,設計了相關作業,引導學生節約用水、愛護環境,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
其一,筆者設計了以“節約用水”為主題的作業。這一作業一開始由合作學習小組 A 組完成。由于這一主題缺乏新意,并未得到學習小組全體的高度關注,作業呈現出太多的空話,并未達到教學目標。為此,筆者把作業主題微調為:我的節約用水經歷。由于學習小組成員的個人經歷差異,他們對這一主題有了相對較多的關注。筆者分配了學習小組成員角色:訪談者—— 負責對小組成員和其他人員進行訪談;記錄者—— 負責記錄訪談內容;攝影者和攝像者—— 負責全程攝影攝像;展示者—— 負責制作PPT 展示作業、分享經歷;總結者—— 負責總結本次作業的完成情況。由于每個成員都可參與其中,并能發揮長處,學生完成了作業,而且做到了節約用水。
其二,筆者設計了以“尋找清潔飲用水源”為主題的作業。這一作業由合作學習小組 B 組完成。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實地調查、訪談、互聯網搜索等方式完成這一作業。學習小組 B 組成員 3 人在居住區域內開展實地調查—— 尋找清潔水源,主要是了解河流、水庫情況;2 人負責對市民隨機訪談,主要了解大家對清潔水源的認識;1 人負責互聯網搜索資料,主要是搜索廣西各地市的清潔水源。通過完成這一作業,學生對居住區域乃至廣西各地市的清潔飲用水源有了初步了解,使他們的節約用水意識、環保意識得到強化。
其三,筆者設計了以“水資源開發與科技”為主題的作業。這一作業由合作學習小組 C 組完成。筆者引導學生利用學校圖書館、互聯網查閱資料,了解科技在水資源開發方面的應用,尤其是發達國家的科技應用情況。其中,2 人負責了解我國的科技在水資源開發方面的應用,2人負責了解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科技在水資源開發方面的應用,2 人負責了解缺水國家的科技在水資源開發方面的應用。通過完成作業、展示作業,學生對節約用水、發展科技、水資源安全等相關問題有了新的認識,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努力學習、服務國家的熱情。
二、關注社會,設計探究性作業
高中地理的作業需要關注社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面向社會的探究性作業,把目光投向社會,關注人、關注環境。筆者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2《第一章人口的變化》的教學中,以“人口遷移”為主題設計了相關作業,引導學生認識人口遷移及其影響問題,正確看待進人口政策相關問題。
其一,筆者設計了以“我身邊的人口遷移”為主題的作業。這一作業由合作學習小組 D 組完成。由于這一學習小組成員均為進城務工子女,他們很順利地完成了作業。在作業中,他們描述了自己家庭和親友家庭的遷移過程,對遷移前后的生活環境、生活水平、面臨的問題作了對比和分析,探究了影響人口遷移的主客觀因素。通過展示作業,學生對人口遷移和進城務工人員相關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其二,筆者設計了以“人口遷移與生態環境”為主題的作業。這一作業由合作學習小組E組完成。筆者引導學生立足經濟發展把握人口遷移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學習小組成員圍繞資源型城市的興起與衰落探究了這一主題。經過學習小組成員的分工、合作、探究,學生對中國衰退型資源城市有了初步了解,充分認識到資源對人口容量與遷移的影響,對人與環境的關系、有限度開發利用資源等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學生對所在城市是否會演變為衰退型城市表示了擔憂。經過合作學習小組 E 組成員的具體分析與引導,打消了這部分同學的疑慮。這樣一來,學生對所在城市的生態環境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其三,筆者設計了以“人口遷移與公共服務”為主題的作業。這一作業由合作學習小組 F 組完成。筆者提供人口遷移、城市化、進城務工人員、公共服務等關鍵詞。學習小組成員以城市化為突破口,進而了解以進城務工人員流動為核心的人口遷移,最后探究公共服務的供給問題。公共服務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和公民權利,學生對此表示了強烈的興趣,對學習小組成員的展示或作補充,或提出不同意見。一方面,部分學生認為地方政府的服務性不夠,進城務工人員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以致影響了公民權利的實現。另一方面,部分學生認為,面對大量進城務工人員的涌入,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不足是暫時的,最終可以通過完善機制、調整政策來實現。另外,也有學生認為,地方政府應該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吸引更多的進城務工人員,促進人口遷移。但也有學生對此表示了擔憂:越來越大的城市,是否超出了環境承載力,是否應該控制城市規模,或者建設新的城市群,等等。通過完成這一作業,學生的視野從資源、環境、人口遷移延伸到了社會領域,延伸到了公共服務供給和公民權利保障等問題,表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政治參與意識。
三、關注生活,設計生活化的作業
高中地理的作業需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設計生活化的作業,意味著作業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系,能幫助學生了解生活,認識生活,體驗生活中的課程知識。筆者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 2 《第六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的教學中,圍繞“綠色食品”這一關鍵詞,設計了相關作業,引導學生把握可持續發展系列問題。
其一,筆者設計了以“購買綠色食品體驗”為主題的作業。為此,筆者選定A、B 兩個合作學習小組完成這一作業。為了順利完成作業,筆者引導合作學習小組組長明確成員的角色:資金的籌措者、綠色食品信息收集者、購買者和監督者、作業展示者、總結者。由于作業主題生活化色彩明顯,學生對這一作業表現出極大的興趣。通過完成這一作業,學生對綠色食品的含義、標識、市場等方面有了更為直接的體驗,而不是停留于教材的文字描述,同時,他們對可持續發展道路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其二,筆者設計了以“開發綠色食品市場”為主題的作業。雖然高中學生尚未參加創業就業活動,但他們對此同樣十分感興趣。同樣,筆者選定了 C、D 合作學習小組從綠色食品供給、市場監管兩方面完成這一作業。經過明確的學習小組成員分工。C 小組從綠色食品的選種、種植過程、種植技術、政策與資金供給、食品種類、物流等方面,對“開發綠色食品市場”這一主題作了分析。D 小組從立法、執法、司法、輿論、政府與市場關系等方面,探討了“開發綠色食品市場”這一主題。通過完成這一作業,學生在農業生產、農產品供給、法律法規和政策供給等方面形成較深刻的認知,堅定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信心。
其三,筆者設計了以“綠色食品與農民增收”為主題的作業。雖然學生并非來自農村,但基于關注時政熱點的情感,他們對農民增收問題并不排斥,對通過發展綠色食品以促進農民增收表達了明顯的期待。筆者安排 E、F 兩個學習小組負責完成這一作業。由于E組成員咨詢了家長、市場管理人員、綠色食品銷售者和種植者,他們對發展綠色食品促進農民增收問題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對發展循環經濟、優化經濟結構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途徑有了新的理解,同時,他們的視野不再局限于地理這一課程,而是超越于此延伸到了經濟、政治層面。
(責編 盧建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