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彩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扎實有效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要構建“預習→交流、自學→討論、訓練→評價提升”的教學模式,創設數學教學自主學習的情境。給足學生預習的時間、自學的時間、訓練的時間,促進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凸顯學生自主性、能動性與獨立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自主學習;探究;過程;模式
數學學習是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改變課程實施中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將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策略。為此,本文將從以下兩方面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
一、把握自主學習的三大特性
實際教學中,師生之間處于一種“傳承”關系,教師“主導”越位,學生“主體”不到位,雖存“學生質疑”與“小組討論”的形式,但缺乏引導,只是擺形式走過場而已,這樣嚴重桎梏了學生個體持續、主動地發展,影響了教學效果。那么,如何在自主學習中把握好它的特性呢?
1.落實主體性,不失主導性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讓學生自己讀書,自己生疑,自己思考,自己討論,自己訓練,自己評價,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
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該針對教材的關鍵處和學生的疑難點確定討論交流內容、方式,組織學生討論,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廣泛的信息交流。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斷關注學生的討論,調節學生情緒,淺處深之,難處易之,遇挫處激之,鉆牛角尖時活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真正體現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作用。
2.培養獨立性,倡導合作性
獨立性是自主學習的靈魂。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獨立讀書,獨立思考,獨立完成嘗試性練習,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尤其是能形成符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學生自己能學會的不教,模糊處點撥,自學不會的引導啟發。
培養獨立性并不排斥合作性。要體現合作的必要性,分工的明確性,解決問題方法的科學性。在合作中避免讓好學生代表學困生,讓學困生陪伴好學生,要使不同的學生得到各自的發展。
3.發揮能動性,兼顧差異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過程是能動的。學生必須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先與文本對話,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文本溝通,積極思考,從而產生要探究的問題,再與同學交流,互相探討對問題的理解。然后與教師對話,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問題與同學進行討論,在思維碰撞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解決問題。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堅持不懈的探究精神。因此,調動和發揮學習主體的能動性是自主學習的關鍵。
由于學習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的不同,在發揮能動性時要照顧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如:學習目標分層,學習過程中多方位扶持(如生生互助,師生互助),讓不同的學生學到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充分發揮各類學生的能動性。
二、落實自主學習過程的三個環節
數學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思維碰撞的過程。在數學教學中構建自主學習模式,其流程是預習→交流、自學→討論、訓練→評價提升。
第一環節:預習→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科書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主要舞臺。”因此我們應著力引導學生閱讀數學課本。即“先學后教”,學生超前自學,了解教材基本內容,如公式、法則、運算、基本概念及關鍵的語句,發現知識的可疑點,標上適當的記號。為避免預習放任自流,教師應提供有效的導學案,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引導學生把自學中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及想提出的問題記下來,以便教師講課時有的放矢,精講多練。預習后進行交流,展開生生對話,匯報自己學習所得,提出想探究的問題。這一環節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是在確定共同探究的問題時根據教學的總體目標進行把關。
如在教學“分一分(一)”的第一環節,先安排學生充分預習,然后再小組交流。如:為什么要產生分數?怎樣分才能用分數表示?分數的書寫順序是什么?分數表示什么意義?此時,教師發揮主導作用,重在引導學生梳理合成有探究意義的問題,成為第二環節的學習目標,并擬出探究路徑。結合課本中“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的活動過程理解本課重難點,即分數產生的必要性及分數的意義。
第二環節:自學→討論
結合第一環節中聚焦的主問題,學生再讀文本,獨立思考,然后將思考所得在小組中交流討論,最后匯總,在全班匯報。這一環節中學生依舊是主體,教師只在匯報時作點評、點撥,或抓住生成問題引導學生再探究。如“分一分(一)”的教學第二環節,學生個體再與文本進行對話,列出自己解決的問題及存在的困惑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再由小組派代表在全班匯報。如:平均分時出現一半,用已學過的數不能表示了,必須創造新的數來表示。(分數產生的必要性)教師重點放在“■”的剖析中點評,讓學生扎實理解分數的讀寫法,歸納出分數的意義(即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一份,就用■表示),使學生主體對文本的解讀更深一層。
(3)第三環節:訓練→評價提升
在學生主體對文本的解讀討論之后實施相關的訓練,訓練項目包括基本題與拓展題,要求學生獨立完成,評價以小組內互評為主,全班總評為輔,教師在總評時進行適當總結歸納。以“分一分(一)”為例,基本題是:分數的讀與寫(填空);判斷題,如:把一個長方形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旨在考查學生對“分成”與“平均分”的理解);根據分數“涂一涂”(即用圖表示分數)或根據圖意寫分數。基本題在小組中互相評價,拓展題全班評價。
參考文獻:
[1]林眾,馮瑞琴,羅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實質及其關系[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2]田路.小學高年級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現狀的研究與思考[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常規課題,《指導小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研究》課題成果之一。課題立項批準號:FJJK1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