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摘 要: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不僅能夠讓學生學習更多的語言文字知識,還能讓學生對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了解。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能夠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還能夠讓語文的應用性更強,關注學科方面的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的應用。基于此,對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實踐和探索進行研究分析,以此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效率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拓展閱讀;實踐;探索
在新課標中提出要對學生的信息搜集和信息處理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也建議教師要拓寬閱讀范圍,使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做交叉和滲透處理。初步探索語文學習內容的現代化能力,讓語文學習不僅僅局限于教材。閱讀是語文中關鍵性的環節,這就是一個信息搜集和加工的過程,可以提升學生的搜集和分析以及理解能力,打開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
一、帶領學生搜集信息,感知課文
感知是學習的第一個步驟,有豐富的材料才能讓學生對課文進行更加客觀的認識,在同一個主題的素材之下進行更加寬泛的閱讀才能讓學生構建起自己的知識理解體系。在閱讀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一種資料卡,讓學生能夠回家自己查找課本中相關的學習內容。學生可以查閱一些和閱讀有關的地名、自然現象、人文地理特點等,以此對文章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還可以在網絡上搜集和下載一些資料,為以后的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性作用,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閱讀關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過程中,要想讓學生對魯迅有更多的深入性的了解就需要給學生講解魯迅的品格,他為別人想的非常多,為自己想的非常少,這就是一種非常偉大的品格,要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貼近人物本身,了解人物的特點和性格,對人物有更多生平上的認識和了解。可以使用多媒體的方式搜集關于魯迅的圖片,還有其一生的光榮事跡以及名言等,這些資料都能夠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還能夠讓學生有更多的感知,在學生對人物有更多個性化方面的理解。這些材料的搜集對于學生學習同樣類型的文章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例如《我的戰友邱少云》《十里長街送總理》等等。資料的搜集是知識儲備的一種方式,學生可以近距離地對人物和事件進行觀察和了解,更好地走入課堂之中,感受學習的魅力,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這也是在教育心理學上稱為心理近區。
二、閱讀指導和自主探究相結合
在課外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地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但是課外閱讀并不是完全放任學生的一種開放類型的閱讀方式,還是需要教師的幫助和指導的。在學生進行閱讀的過程中,若是遇到了困難和疑惑,對文章的內容有混淆的地方,對文章的概念理解不清楚都需要教師帶領學生去反復地閱讀,對照文章的上下文獲取更多的閱讀旨意。語文閱讀和學生的寫作能力是相輔相成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增加閱讀才能讓學生的寫作更加豐富,才能讓學生的閱讀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尤其是一些著名的經典讀物,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提升推理和論證以及說明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語文知識素養,強化學生在語文知識學習過程中的能力。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會在多種閱讀的背景下得到推進和提升,也會讓閱讀漸入佳境,寫作更加順利,形成自己的寫作和閱讀風格。很多學生喜歡閱讀休閑類和科學類的讀物,這樣的閱讀方式會更具有主觀性和隨意性,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進行泛讀,搜集的材料用于寫作,每一本書都不再是過眼云煙的閱讀,每一本書都能對學生的終身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精讀、通讀以及品讀的過程中積累更多的課外閱讀文本,進入優美的意境就要體會文章作者的真實情感,教師要鼓勵學生養成做筆記、做摘抄的習慣,讓學生可以大膽地去評論閱讀材料的優劣,其中的好句和好詞等運用是否恰當。
三、延伸閱讀范圍,引領學生完善閱讀結構
閱讀不僅僅是課內的閱讀還有課外的閱讀,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學生需要建立自己的閱讀結構,讓知識的創新和學習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也形成閱讀的一個新開端。例如,在閱讀文章《村莊的故事》過程中,內容描述的是村莊中的人們亂砍濫伐,最后導致泥石流和山洪的爆發,淹沒了村莊。這就是對環境破壞的結果,學生可以討論怎么樣才能導致這樣的結果,并且在以后要怎么做,這是提升閱讀能力的一種方式。
綜上所述,本文對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實踐與探索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開拓更加廣泛的閱讀空間,并且讓學生在此過程中也能收獲更多的閱讀體驗,給學生呈現有活力的、新鮮的閱讀課程,爭取能夠提升閱讀和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楠.構建小學語文閱讀審美教學的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4,22(20):101
[2]劉紅梅.提高小學語文閱讀熱情的幾點教學思考[J].東方教育,2014,14(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