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榮
摘 要: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文本解讀主要是指教師通過課堂授課引導學生認識、理解、評價文本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完成對作者筆下的情景、人物等的交流,實現提升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培養情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小學語文文本解讀工作關系到教學質量和教學成果。采用多維度解讀文本的策略,意在打造高效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多維解讀;高效課堂
一、把握小學語文學科特色,突出教材文體特征
筆者通過對小學語文課本的研究,發現小學語文的文章體裁主要有童話、寓言、詩歌、說理文、微型小說等等。可以說類型多樣,題材豐富。上述的各種體裁在寫作手法、語言特色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教師需要具備專業的水準采用不同的方法對這些不同類型的文章加以分析,以便學生能理解這些文章中的情感、價值觀念以及文學知識。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將文本的真正要義傳授給學生。小學語文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是一門文學藝術,學生在學習不同的語文題材的過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豐富自身的語文知識,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態度。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中的《山雨》,作者借用雨水這一生活中的物質將山里的景色一一敘述在紙上,好比一幅朦朦朧朧的山水畫。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要突出題材特色,將作者描述的手法、修辭手法等等進行深刻分析。學生也可以感受到山里下雨時那種清新、暢然的情景。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將文本題材進行界定,有利于學生對題材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
二、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個性化教學的優勢
筆者對當前小學語文文本解讀教學進行調查,發現當前很多教師的文本教學工作停滯在“使學生了解課文講述什么內容,表現作者什么樣的情感”的層面上,缺少對文章語言、作者情感的表現方式以及文本創作的因素等的深入研究。并且在新媒體環境下,教師借助多媒體、計算機等工具展示視頻、展示圖片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教學內容,但是卻沒有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本解讀的比重。教學方式的變革要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關注度,感受學生對小學語文教育的真正需求,研究小學生希望得到怎樣的教學體驗。個體差異是先天存在的,學生之間的差異能通過后天的教育加以彌補,為此,教師需要對學生付諸關愛,在授課前提前分析好哪些內容是學生能夠輕易接受的,哪些知識又是難以理解的。并且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對學困生加以關照,有耐心地引導學生學習。
《匆匆》是小學語文人教版六年級的一篇文章,文中對時間的描述是這樣的:“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沉默的時候,日子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這篇課文講述了作者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學生年紀輕輕,難以真正體會到作者的心情。教師如果只是直白地告訴學生要珍惜時間,制定背誦課文的目標,那么這篇文章也就失去了它的教育意義。因此,教師需要捕捉生活中與課文相近的事件,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將文本解讀工作與小學生的思想、生活相結合,真正發揮個性化教學的優勢。
三、從作者的角度出發,準確把握課文的價值取向
課文的價值取向就是指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表現的人生態度和情感傾向。一篇文章不能完全體現作者的人生閱歷和所有的價值觀,課文的價值取向隱藏得深。教師要想準確把握文章的價值取向和情感態度,就需要對作者的成長經歷加以了解。比如在《唯一的聽眾》中描寫了小男孩小提琴拉得并不是很好,因此就獨自一人去小樹林里練習,每天都會有一位老奶奶來聽男孩拉琴,老奶奶每次都會鼓勵小男孩。小男孩最終在音樂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教師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應當考慮到大人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同齡人之間的交往對學生造成的影響。比如,小男孩的妹妹對男孩的嘲笑,家人對男孩的斥責,打擊了他學習小提琴的信心,他不得已只好另尋他處進行練習。這些情感往往都源自于小男孩敏感的內心,但是學生簡單的生活閱歷使其并不能夠認識到這些情感。所以,教師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文章的深刻含義,充分解讀作者的寫作目的,這樣才能夠使孩子真正理解文章的用意,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借此提升自我。
文本解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技能,教師通過運用專業知識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入學習,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語文文學素養和審美能力等。文本解讀是教育手段和人文價值相統一的教學手段,是語文閱讀、寫作的基本工作。教師應當采取多維度解讀文本的策略,將語文教育真正深入到學生的智力開發、生活認知、理解、分析、質疑能力等方面的培養中,切實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自我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時平.巧設多維問題 構建高效課堂[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6(3).
[2]朱惠慧.多維解讀文本,成就高效課堂[J].華夏教師,2013(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