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伯鋒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課法律模塊在整個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從新課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九年的實踐出發,結合對本學科學科特點的思索以及其他同行的教學實踐,試從法律模塊內容分布及特點、實施情境教學的必要性和策略等方面進行初探。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 法律模塊 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8-0119-02
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頒布以來,新課改在我國教育領域廣泛開展,它提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理念。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特別倡導教師要注重教學情景的創設。所謂“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指創設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主題意義理解的情境。情境創設要有助于反映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助于促進學生思維聯想,便于對知識進行重組與改造,易幫助學生知識的同化與順應。初中思想品德課法律模塊在整個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基于筆者從事新課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九年的實踐,結合對本學科學科特點的思索以及其他同行的教學實踐,試從法律模塊內容分布及特點、實施情境教學的必要性和策略等方面進行初探。
一、法律模塊內容的分布及其特點
初中思想品德課法律模塊內容主要集中在八年級,七年級和九年級也有涉及,三個年級的內容銜接緊密而有層次。具體內容分布見下表:
不同于一般的法律基礎知識教材,考慮到初中生的身心成長特點和接受能力,強化模塊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初中思想品德課法律模塊內容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從年級分布看,以初中生逐步擴展的生活為基礎。模塊內容每個年級都有涉及,分別對應新課程標準的主線設置:認識自我(七年級),我與他人和集體(八年級),我與國家和社會(九年級)。相對應的對學生的要求是:學法知法,權利與義務,法律與秩序。這樣分年級分布是針對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真切體驗,引發學生共鳴,有效感悟。
第二,從編排邏輯看,循序漸進,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從上表模塊內容設置可看,七年級上冊讓學生從“防范侵害,保護自己”的角度與法律初步接觸,下冊則讓學生認識到法律與自己密切相關;八年級具體從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人身權利、受教育權利與義務、經濟權利、消費者權益等方面進行法律教育;九年級擴展到國家社會的角度進行法律教育。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能取得更為有效的教學效果。
第三,從呈現方式看,以例說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模塊內容不是枯燥的法律基礎知識的灌輸,而是通過學生能夠理解的生動的事例來體現基礎法律條文、法律知識,將條文轉化為與學生思想品德發展及現實生活相關的小事件,將理論內蘊于生活實例中,使枯燥深奧的法律知識變得淺顯易懂。
第四,從內容設置看,綜合道德、心理健康、國情等方面。模塊內容不是分門別類只從法律角度來進行法律教育,而是有機整合了道德、心理健康、國情等方面,從不同角度探討同一問題,提高教學有效性。
二、法律模塊情境教學的必要性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增高,向低齡化、團伙化發展的趨勢。因此,作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就更應該加強對初中學生的法律教育,使他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成為知法、用法、守法、護法的合格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初中生,在心理上表現出獨立意識的增強,但生活和學習中,往往難以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態度;甚至做出一些違背道德、違反法律的事情。所以作為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針對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法律教育。切忌一味的說教,而應善于設計教學內容,增加課堂的生動色彩,調節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發展智力能力,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法律模塊情境教學的策略
1.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注重教學的情感性、直觀性
多媒體是由視覺媒體、聽覺媒體、視聽媒體、綜合媒體等作用于人的各種感官媒體組成,可以存儲、傳遞、處理和控制語言、文字、聲音、圖形等多種素材。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具有兩項重要的教學功能。一方面,多媒體具有直觀性和藝術性特點,可以使用它展現生動的圖片、視頻和優美的音樂把難以表達的德育轉化為具體的、可以耳聞目睹的生動形象,增強政治課的感染力。這對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筆者在《公平是社會穩定的“天平”》一框題教學時播放了視頻《灰色的震撼》。學生從中直觀的感受到農民工、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讓身在富裕地區的他們切身感受到在同一片藍天下還有這些弱勢群體的存在,社會還存在一些不公平現象。這樣學生帶著強烈的情感進入課堂,對內化該知識內容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活用角色扮演創設情境,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情境角色扮演是要求若干學生按照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情景分別扮演其中不同的角色,以便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氣氛,使學生設身處地的去體驗,理解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主題的要求。“ 紙上得來終覺淺,心中悟出始是深。 ”恰當地使用情境角色扮演,不僅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學生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同時能激發參與意識,培養多種能力,還能消除心理困擾,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發展。讓同學們通過自己的體會來領悟課本知識。如在探討“拾得他人遺失物不還違法嗎”這個問題上,教師設置了這樣一個角色扮演:趙亮、李強、王俊三位同學在上學路上撿到一個錢包,里面有人民幣三百多元,還有身份證、信用卡等。趙亮當即在原地喊起來:“誰丟了錢包?”李強急了:“喊什么喊,真傻!見者有份,我們把錢分了吧!”王俊則說:“千萬不能這樣做,拾獲他人的遺失物不還是違法的。”課前布置學生相互合作,嘗試查找“拾得他人遺失物不還究竟違不違法”相關法律規定。學生以極大的興趣展開了調查研究,最后找到了答案:物權法第一百零九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民法通則第七十九條規定“拾得遺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飼養動物,應當歸還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費用由失主償還。”由于教師設置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情境,并進行了角色扮演,引起學生興趣,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由于法源于生活,貼近實際,因而對學生產生了特殊魅力,并引起心靈強烈的震撼。很多學生發出“不學法不知道,生活處處皆有法”的感慨。與此同時,也提高同學們的合作、交流、組織、策劃能力。
3.創設真實情景,培養實踐的能力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初中學生正處于形式運算階段的初期。他們能夠在邏輯上考慮現實的情景,并能根據可能的情景進行思維。這個階段的學生開始思考許多諸如社會存在、公正、真理及道德等抽象的社會問題。情感是良好思想品德形成的心理條件,強化情感體驗是發展人的思想品德的心理基礎。法律模塊教學中創設真實情景,使學生在掌握法律知識的同時,更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行為實踐能力。如2010年浙江省初中思想品德優質課評比中劉彩萍老師執教的《我們的人格尊嚴權利》創設了學生的同齡人“張小凡”在電視上發表言論后引發的社會輿論的真實情景作為貫穿全課的教學資源:張小凡在接受中央電視臺關于凈化網絡視聽的新聞采訪說:“上次我查資料,突然蹦出一個窗口,很黃很暴力,我趕快給關了?”只因這一句“很黃很暴力”,張小凡遭遇了很多侮辱她人格尊嚴的行為。圍繞張小凡的真實案例展開,劉老師讓學生運用相關法律知識來幫助張小凡依法維權(依法維權三步驟:一找出侵權事實,二找出相關的法律依據,三提出維權要求):一夜之間關于張小凡的視頻、圖片、惡搞漫畫、帖子一夜泛濫成災——肖像權;有人四處謾罵她是撒謊者,各種惡毒謠言鋪天蓋地——名譽權;有人甚至叫囂著要取消她取得的“三好學生”的稱號——榮譽權;好事者把她的出生年月、所在學校、平時成績等公之于眾——隱私權;她是否有權改名——姓名權;面對突如其來的傷害,她該怎么辦——維權方法。由于主人公張小凡與學生同齡,容易讓學生產生認同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和已有的經驗,感受出可能的情感體驗。學生在幫助張小凡維權的同時能深切體會到重視并維護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嚴權利、形成和發展尊重人格尊嚴的情感的重要性,進而在日常生活中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并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特別是最后的“老師要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其實這個張小凡并不是她的本名,而是老師給設計的化名,你知道是為什么嗎?”更是成了課堂的點睛之筆,更深刻地讓學生對“人格尊嚴”賦予理解和反思,劉老師以自己的言行為學生做了表率。
4.巧設問題情境,點燃思維火花
問題情境是指個人所面臨的刺激模式與個人的知識結構所形成的差異,也就是呈現在人們眼前的事物所具備的條件超過人們已有知識經驗的范圍而構成的問題條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現象和事例的矛盾關系,設疑發問。喚起學生注意并產生積極探求問題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調整學生的思維方式,由淺入深,揭示事物間的必然聯系。例如在八年級《思想品德》“我們享有廣泛權利”一課中,教師提前三到五天時間根據課程的知識結構,把本節課所研究的主題分成四個子課題:公民的基本權利有哪些內容?公民基本義務有哪些內容?公民怎樣正確行使權利?公民如何忠實履行義務?分別交給四個小組去搜集信息,然后各組負責的同學進行分類、合并、整理,選出有用的資料,制作各組的電腦幻燈片并提供資料的鏈接網址,這樣學生的學習活動就是學生自主活動的展開。設置問題情境有別于明明白白把答案告訴學生的灌輸式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能力、綜合能力、應用能力。由此可見,恰當巧妙的問題往往能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能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這有利于促進教學雙邊的交流與溝通。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
5.利用辯論方式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辯論方式創設情境,即組織學生對思想政治課某一主題進行討論,展開辯論。通過辯論,既可以讓同學們對知識點進行全方位、深入的思考,讓全體學生接受與教材內容相關聯的大量信息,又可以鍛煉同學們搜索信息的能力,口頭表達的能力,思辨的能力與合作交流的能力。利用辯論方式創設情境,關鍵在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爭議,是否具有啟發性。在確定好主題后,推選學生辯手,分成正反兩組去搜索信息,在課堂上進行辯論。在辯論過程中,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控制局面,以免討論偏離主題,并在辯論結束,做出恰當的總結。當然,辯論總有勝方和負方,教師應向同學明確指出,這僅是辯論技巧的勝負,而不是論點的勝負。比如,在一次題為“盜版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的辯論中,反方勝了,但不能就此認為盜版是正確的。教師總結時應該根據有關法律,說明盜版是違法的,會帶來極大的危害,應該加以制止和懲罰。
參考文獻
[1]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M].北京:開明出版社,1998.
[2]趙文斌.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情境的預設與生成[J],現代教育報,2006.12.
[3]佘書芬.對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法律內容設置的思考[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6.11.
[4]李吉林等.李吉林與情境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1.
[5]徐華.政治教學中情境創設額嘗試和思考[J],吉林教育,2009.2.
[6]王定國.思想政治探究教學中的有效提問[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6.
[7]張建宏.情景教學設計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7.
[8]蔣國生.淺談思想品德課的“魅力教學”[J],現代教育科學,2009.10.
[9]王鵬.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情感滲透[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11.
[10]潘仰玲.四激思想品德課 培養學生學習興趣[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