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麗
【摘要】高效課堂建設是新時期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建設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一要為學生學習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二要組織好學習活動,三要精留作業、及時反饋。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組織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高效課堂喊了很多年,但什么樣的課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目前還沒有一個定論,一個方面原因是學科不同,“高效”的呈現方式不一樣,另一個原因是專家眼里的“高效課堂”與一線教師實際追求的“高效課堂”兩者之間還存在很大距離。其實,“效率”是一個相對概念。從對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批判開始,語文教育工作者就一直在苦苦追尋著高效課堂的路徑和答案,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也在這一方面展開了深入的探索,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體會,在此與大家分享:
一、課前讓學生“入情入境”
語文學習,本質是閱讀、說話、寫作的學習。文本,實際就是生活經驗。盡管有不同的文體、不同的表現形式,但都是生活的折射和反映,所以說閱讀文本就是閱讀別人的生活經驗。文學作品基本都是成人寫出來的,有的文學作品例如兒歌、童話,盡管寫的是童年的生活內容,但都寄寓了成人的思想。所以說文學作品和學生實際的生活經驗有一定的距離,讓學生進入一個自己從沒有過的“生活經驗”實際是很困難的。基于此,筆者在讓學生學習一篇課文之前,基本上都先設置一個生活情境,也就是讓學生“入情入境”,進行體驗熱身,這樣學生才能順利地進入文本?!对鹿馇肥秦惗喾液芏嗝拇碜鳎W教材選了與此相關的一篇文章,內容主要是介紹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創作這首曲子的,實際就是有關《月光曲》的傳說。在講這一課時,上課之前,我先播放了這首曲子,讓學生聽,聽完之后,三言兩語談談感悟。學生說什么并不重要,關鍵這是一個引子。我結合學生聽音樂的體驗,告訴他們這是貝多芬的名作《月光曲》,那么這么好聽的曲子是怎么創作出來的呢,學生一下子就有了閱讀興趣,開始認真讀課文,讀完之后我讓學生復述原文,談談當時貝多芬創作此曲子的感受,然后再讓學生聽一遍,談談自己的感受。在聽第二遍的時候,學生說仿佛看到了月光,感受到了蔚藍的大海。學生真正把文章讀進去了,學生讀書讀進去了,學習效率也就上去了。
二、上課時要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一再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領者,不要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思考?!睂W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內容的設計者、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習成果的助推者。很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經?!霸劫薮摇保笾v特講,給學生灌輸知識和解題規律,結果欲速則不達,適得其反。教師組織好課堂,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提問要巧妙。教學活動的展開,離不開問題。問題是思考方向,問題引領學習內容。所以,一定設計好問題。巧妙的提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開始時,要提“牽一發而動全身”這樣的問題,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對文本內容的把握。例如學習《山中訪友》一課時,我提的問題是“作者都采訪了哪些朋友,這些朋友有哪些特點”,學生帶著這個問題認真讀課文,圈點勾畫,最后梳理出“作者依次采訪的朋友有老橋、山泉、大樹、小溪、小草、鳥兒”,這些找出來之后,文章思路實際就理清了,再進一步品讀,文章的情感主旨也就品味出來了。
其次,活動要充分。語文教學的過程實際就是一個學習活動接著一個學習活動的組織過程。現在很多語文課堂,學生活動不夠充分,具體體現在活動單一乏味,不能引發學生興趣,參與面窄;活動沒有質量,對學生語文素養提升不大。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活動應該按照“整體→局部→整體”的邏輯順序進行,也就是先整體感知,再局部研討,最后歸納總結,進行語言實踐,這是遵循閱讀規律的。整體感知環節最重要,整體把握跑偏了,文意理解就不準確了。所以在整體感知環節,一定讓學生把課文讀熟讀透,進行圈點勾畫,理清課文思路。有的教師害怕耽誤時間,只讓學生讀一遍課文就開始分析,結果學生什么也說不出來。第二環節,局部研討時,一定給足學生研討的時間,讓學生有了充分的準備,再開始研討。有的課堂,學生的研討流于形式,因為沒有進行深入辯論,所以學生的結論沒有含金量,不得已,老師再進行回鍋講解,學生吃了夾生飯。最后一個板塊是歸納總結和語言實踐,很多教師輕視了語言實踐。其實語言實踐是課內向課外的延伸,也是本節課內容的拓展和升華。語文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語言,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所以定量優質的練習還是有必要的,如果都放到課下去完成,監督檢查又流于形式,那么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就會大打折扣。
三、課下作業反饋要及時
作業是對課內所學內容的鞏固和提高,適量精當的作業還是有必要的,比如課下練筆、課下精短閱讀、查閱資料等。這里強調的是,作業一定要勤于批改,反饋及時。頭天留的作業,第二天上課時就得反饋,這樣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總之,高效課堂是我們永恒的追求,精心設置學習情境,科學組織學習活動,認真批改反饋是邁向高效課堂的不二法門,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