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清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人們對小學語文的關注和重視也愈發強烈,不僅在課堂教學中涌現出了很多新穎的創新教學方式,而且對課后作業布置也提出了新的建議和要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并注意學生之間的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之間能力水平的不同,創新性地設置形式豐富的不同要求的作業,讓學生在快樂中完成作業,實現布置作業的目的。
關鍵詞:語文作業;分層設計;實踐策略
學好語文對于今后的各學科學習都有很大的助益,而作業是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水平的重要方式,所以合理布置小學語文作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加深對知識點的識記和理解,還能夠充分發揚學生的個性,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高效、合理、優秀的作業布置能夠發揮出很重要的作用。接下來,筆者將根據自身教學實踐探索中發現的問題和總結的經驗,談一談小學語文分層作業設計的研究和策略,以期能夠為優化語文教學效果提供幫助。
一、當前小學語文的現狀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化,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創新、積極學習、不斷嘗試,研究總結出了很多符合小學生學習的方法模式和教學思想,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同樣不可忽視課后作業對學生學習的幫助和作用。可在實際教學中,有關作業設計的內容并沒有得到教師過多重視,教師依然沿用“一刀切”的傳統模式,所有學生的作業內容、數量、要求都是一樣的,這就導致很多問題出現,影響了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效果和進度。比如: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教學注重打牢學生的基礎,但是一些優秀的學生在入學之前已經進行了充分的學前學習,對一、二年級的語文基礎知識已經掌握很牢固,那么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傳統的基礎作業就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長此以往就會讓優秀的學生出現輕視和厭倦的心態,在今后作業時潦草應付,不認真對待,產生較大影響;而對于學習較差的學生,若作業拔高引申內容過多,學生很多都沒有辦法完成,就會出現畏難情緒,對學習喪失信心。不管怎樣,“一刀切”的作業都不符合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教師必須在作業上進行創新改革,采用分層的方法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相應的作業,才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對學生做好充分的分析是進行作業分層的前提
不同的樹葉有不同的脈絡,每一片樹葉都不盡相同,同樣,學生彼此之間也有著細微的差距,無論是在性格、心理特點上,還是在學習能力和基礎知識掌握上都有著不同。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采用學情分析法的相關理論對學生進行詳細、認真的分析,以達到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全面了解,這樣才能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更有針對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在開學伊始,教師可以多進行幾次基礎知識的測驗,以發現學生在相同時間內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和學習情況,以此來全面分析學生的基礎水平和學習能力。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要以鞏固基礎的常規練習為主,而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進行拔高訓練,讓學生有“跳一跳夠得著”的感覺。另外,在日常生活教學中,教師要多與學生談心,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針對不同學生的喜好適時適當地布置一些創新型的拓展作業,增加學生對作業的期待和興趣,能夠促使學生更認真地完成。
三、課前預習作業,分層不可忽視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好提前的準備工作能夠有效地保證事情的順利完成。從學習角度來說,預習是學生學習的必要環節,而小學階段又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黃金時期,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很重要。很多教師在布置語文作業時更多地關注課后的作業鞏固和練習,而忽略了預習作業的布置,即使有相應的作業也是草草的一個安排,就是“預習下一課”,沒有詳細的規劃和安排,常常會讓學生敷衍了事或者預習的效果不明顯。所以要想讓學生的預習真正起到作用,教師就必須根據學生情況進行分層預習任務的安排,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能力前提下做到預習效果最大化。
比如,在每一節的新課開始之前,對于程度較差的學生,教師在布置預習作業時,只要求學生通讀課文、掃清生字生詞即可;而程度較好的學生,則要在了解基礎的前提下,在預習時做到對段落大意和文章結構的掌握;學習優秀的學生則要進行進一步的拔高,在預習時要盡可能通過自身學習感悟文章的思想內容、情感和風格特點。不同程度的學生安排不同要求的預習作業,讓每個學生都盡可能地完成預習的作業,而不會因為過難而放棄,長此以往就會讓每一位學生逐步形成預習的好習慣,為今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四、不同水平的學生制定不同程度的作業
在進行分層作業設計時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根據學生的學情特點將作業的內容、數量、難度進行合理區分,為每一個學生制定不同程度和目標的作業,讓學生在適當合理的條件下認真完成自己每天的作業,以實現知識的鞏固和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對字、詞的要求較高,教師就可以在日常作業設計中進行有梯度的安排,初級的作業要求就是寫筆畫和漢字,中級的要求就是漢字和詞語,而高級的要求則是在筆畫、漢字的基礎上用所寫詞語進行造句,而每一節課又根據學生水平適當安排作業書寫的數量和側重點。又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三年級下冊《春日》《詠柳》時,對學習程度很好的學生,教師不應該安排抄寫這樣的機械性作業,而是應該讓學生背誦后直接默寫并自己檢查更正,并且根據課堂所學的內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文字描繪出來;在四年級下冊學習寓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進行相關內容的課外閱讀,以增加學生的閱讀量,為不同的學生安排不同內容和數量的閱讀篇章或書籍。
五、課后作業方式多樣,增加寫作興趣
贊科夫曾說:“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動機。”我國古代張載也說過:“人若志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可見學習興趣對于學習的作用,對于小學生來說,若是對所做、所學的內容沒有興趣,內心就會排斥這件事,將學習變成一件“苦差事”,大大降低了學習的積極性和效率,因此興趣教學永遠不落時,值得一直推廣和堅持。那么,對于作業的設計也應堅持趣味性這一原則,從學生的興趣角度出發,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不同喜好安排形式多樣的作業讓學生選擇完成,以此來實現技能的訓練和知識的拓展拔高。
在學習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教師除了布置常規的抄寫和課后練習題的作業外,還可以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和特點制定不同方式的擴展作業讓學生選做。比如:對于愛偷懶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學生上網查資料,摘抄一些描寫桂林景色的好詞好句;對于喜歡繪畫的學生,布置文字轉圖畫的作業;而對于喜愛創作的學生,則可以安排為“桂林山水”寫一則導游詞、旅游宣傳詞或者跟桂林風景有關的佳作。可以說同一篇課文作業的設計有易有難,涵蓋了“抄、寫、畫、作”等多個方面、多種形式,方便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
總之,作業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和鞏固掌握所學的知識,所以教師要避免千篇一律的作業成為學生的“負擔”,而是要根據學生情況合理進行分層設計,讓其成為學生學習的助手。
參考文獻:
[1]李巖.關注差異樂在其中:利用分層設計優化小學語文作業[J].科技信息,2013.
[2]董艷春.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改革與實踐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