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創業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TC動機設計模型可以從態度、需求、刺激、情感、能力和強化六個方面為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提供有益的激勵性動機策略,激發學生學習創新創業課程的動力。
關鍵詞:創新創業課程;教學設計;TC動機設計模型;動機
一、TC動機設計模型概述
沃德科斯基 (RaymondJ.Wlodkowski)綜合多個動機研究的觀點,從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設計動機因素。TC動機設計模型關注于策略使用的次序并強調教學動態性、學生態度和情感情緒對學習動機的影響。Wlodkowski 認為,動機是一種不穩定的潛在因素,因此學生的意志、毅力、價值觀、持續動機都可能在教學系列整體中得到增強或削弱。依據時間的連續性,每一個教學系列可分為初始、展開和結束階段[1]。在教學系列的初始階段,態度和需要兩種動機因素對學習動機起到主要的影響。在教學系列的展開階段,刺激和情感因素對學習動機起到主要影響。在教學系列的結束階段,能力和強化因素對學習動機起到主要影響。
各個動機因素在不同時期和不同情況所起的激勵作用不盡相同,六個動機因素也不一定平均影響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動機,但無論如何在教學設計、課程開發和具體教學實施中都要系統地考慮六個動機因素,忽視任何一個動機要素,都可能導致教學實施的無效或失敗。伍勞德科斯基建議:設置課程活動和學習動機策略時,教師應該先對以下六個問題作出回答。從下述問題中任選一個來回答,制定出相關的學習動機策略,提出適合設計方案和教學的應用計劃[2]。
1.針對這樣的學習過程,需要做什么工作才能形成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
2.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如何滿足學生的需求?
3.在學習過程中,是什么對學生產生激勵因素?
4.怎么樣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學生積極有效的經驗并給學生營造情感氛圍和環境?
5.在學習過程中采取什么樣的策略來增強或確認學生對自身能力的自信?
6.在學習過程中和在學習過程結束時,你能夠提出和確立什么樣的強化措施?
創新創業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不僅是知識理論的灌輸,更是新的理念的頭腦輸入和隨之產生的身體力行的實踐活動。在TC動機設計模型的指導下,我們可以從態度、需求、刺激、情感、能力和強化六個方面設計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激勵性動機策略,激發學生創新創業學習的動力。
二、在創新創業課程教學設計中使用TC動機設計模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及現狀決定
2010年《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下稱意見) 提出了“創新創業教育”的表述,對高校創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隨著多年的實踐探索,創新創業教育作為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然而,目前大家的關注普遍處于創業活動層面,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雖有探索但未能做到更為深入的理解。目前,大眾對創新創業教育仍存在功利性評價,片面理解“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仍有許多人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就是為了解決就業難的問題。忽視通過創新創業教育以實現“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本質內涵分析。導致很多學校尚停留在把創新創業課程作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或者就業指導課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樣的教育理念指導下,與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相去甚遠,狹隘地理解和執行了創業教育的應有之義。而基于TC動機設計模型的創新創業課程教學設計,能較好的讓學校、讓老師的理解和實施該課程的本質內涵。
(二)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特征決定
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重在提升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本質是培養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綜合素質人才及其職業精神的打造。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心重點和鮮明特色在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它不僅在于教授學生如何創企業,更重于教授學生如何創事業;不僅在于通過創新創業教育讓學生了解創業知識,體驗創業過程,更重于培養創業意識和未來職業中所需的創新精神。《意見》指出:要改革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各高校要廣泛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擴大小班化教學覆蓋面,推動教師把國際前沿學術發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TC動機設計模型具有從態度、需求、刺激、情感、能力和強化六個方面對學生起到啟發和參與的特點,與該課程鮮明的實踐特點相吻合。TC動機設計模型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設計動機策略的框架和結合動機理論相關策略的邏輯方法,同時也提供了一個描述在學習系列中動機策略移動和組織的方法[1]。
三、基于TC動機設計模型的創新創業教學設計
TC動機設計模型對創新創業課程教學設計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筆者從六方面分別闡述態度、需求、刺激、情感、能力和強化策略在教學中的運用,以達到學生在課程中積極主動、投入的學習。
(一)運用態度激發策略設計教學,影響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態度
態度是人們在自身道德觀和價值觀基礎上對事物的評價和行為傾向。表現于對外界事物的內在感受(道德感和價值感)、情感(即“喜歡-厭惡”、“愛-恨”等)和意向(謀慮、企圖等)三方面的構成要素。凱爾曼提出了態度形成的三階段理論,即依從-認同-內化。在學生學習創新創業課程時,絕大部分都經歷這三個階段。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雖有部分已邁出新步伐,取得初步成效,但目前大部分尚停留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或就業指導課的一個組成部分,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的認知和觀念也多停留在為完成一門課程,修得一個學分的水平上。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學生學習創新創業課程仍然屬于依從教學規定迫于外界強制性壓力采取暫時性行為。如何從依從到認同到內化學習創新創業這門課程,需要教師在教學初期階段充分的運用態度激發策略來達到。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進行態度激發策略的設計:
一是發展教師個人魅力吸引學生。教育研究者發現,即使是那些本身對學習不怎么有動力的學生,如果他們喜歡和仰慕他們的老師的話,也會付出適當的努力[5]。所以,如果教師具備例如激情、樂觀、活力等深受學生喜愛和尊重的特質,將有利于學生改變對這門課程的學習態度。
二是通過清晰的表述創新創業課程開設的意義、目標、要求、提供詳細的課程大綱、課程學習計劃等,讓學生明確學習任務、進程、評價標準。所有這些的目的旨在讓學生明白這門課程的學習不是隨意性的,是具有其深刻的意義和價值的,從而樹立和激勵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明確的學習任務和進程,有利于學生建立階段學習目標,將注意力指向具體的學習內容和需培養和練習的創新能力,明白后果。
三是設計滿足同一學習目標的可供選擇的學習任務,提高學生的自主選擇權。自主選擇意味著對自己的任務有更好的掌控,可以選擇自己更愿意去做的事情,從而促進學生擁有更積極的態度投入到這項學習任務中去。當代大學生有更強的自主意識,在課程學習中同樣被需求。針對創新創業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教師可在滿足學習目標的基礎上,設計多種學習任務供學生選擇。例如為加強學生對創業的深入了解,可以設計進行創業人物訪談、創業典型案例分析、創業項目實踐等活動供學生自主選擇。
四是通過課程真正價值和終極學習目標的策略去鼓勵學生對知識的習得。在通常的教育中,教師經常用表揚、加分等手段獎勵積極學習,同時也通過責備、扣分等手段來消除不滿意的學習行為。然而,布羅菲對其批判的認為,這些方法只是對學生行為的控制,而非對學習的激勵。我們需要的激勵應該是讓學生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價值觀、信念和自我調節的學習策略。因此,在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學中,我們應該清晰的告訴學生,學習該課程的真正價值和終極目標不在于拿到應有的學分,不在于是否成功的創立一個企業,而在于在這個學習中培養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綜合素質人才及其職業精神的打造。
通過以上四個態度激發策略,更能好的幫助學生從依從的學習態度轉變到認同這門科目,自愿的讓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課程教學的目標一致。最后內化成學生真正從內心接受這門課程,自覺主動投入到這門課程的學習中。
(二)專注學生學習高層次需求,激發學生對課程的學習動機
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五類。在創新創業學習中,高級的需求在課程中體現為:求知需求和情感需求。求知需求包括:對創新創業知識的獲取及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情感的需求包括:社會的認可,歸屬的需要、興趣的培養、自我實現的需要。
在求知需求方面,創新創業課程是一門集管理學、經濟學、教育學為一體的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目前學生的普遍的創新創業知識基礎薄弱,面對龐大的創新創業課程內容,很多學生可能產生畏難心理。我們要讓學生們感覺學習的是有價值的知識,才能使他們在學習上有動力。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有側重的傳授不同需求的知識。教師可以在學習前做學習需求分析,結合課程要求進行安排。例如,在課程初期階段,專注學生對創新創業知識的獲取、創新創業意識的樹立,在課程中期專注學生對創新思維、創新精神的培養。在后期階段,專注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創業人格品質的塑造。課程的學習滿足了他們對知識的需求,同時也會產生附帶的需求,這種附帶的需求更多的體現在情感需求上。所以在設計課程活動時,因注意結合內容設計更為真實的情境,讓學生體會高級的情感需求,例如可以邀請成功創辦企業的人進行面對面講授;可以以小組形式組建虛擬創業團隊,在課程班級內舉行模擬創業大賽或舉辦與身邊生活緊密聯系為主旨的創意比賽等。在這些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團隊的歸屬感,體驗成功后的自我實現和價值,體驗隊友及他人的認可和尊重。
(三)巧設刺激,加深學生學習感覺和體驗,使學習富有趣味性
華生認為,刺激指的是外部環境和身體內部組織所起的任何變化。刺激包括知覺刺激和認知刺激。即可運用多種手段改變學生對學習的感覺和體驗,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吸引學生注意并維持學習行為。在創新創業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與專業實踐教學相銜接,加強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通過舉辦創新創意創業大賽、講座、論壇、創建創新創業協會、創業俱樂部社團等形式,豐富他們的知識和體驗,提升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同時,應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校園,到科技園、創意園、創業孵化基地等科技創新資源參觀。這些豐富的創新創業活動,將給學生帶來豐富的刺激,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讓學生感覺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發展密切相關,促使學生體驗到更有意義和有目標的學習。
(四)營造積極的情感情緒,維持學習持續興趣
我國著名學者朱小蔓教授認為:“情感猶若一部振蕩器,它以一種彌散的方式,在教育評論過程中發揮著導向和動力功能。”積極的情感可以促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大膽實踐的精神。在創新創業課程教學中,應注重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激勵功能。
例如把大班分成小組,創建以小組為單位的創新創業學習共同體。它是以學習任務為載體,以促進成員全面成長為目的的,通過人際溝通、交流和分享各種學習資源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基層學習集體。培養成員的協作精神和觀念。它于強調人際心理相容與溝通,在學習中發揮群體動力作用。教師要參與學習共同體中,營造并維持積極的情感氛圍,參與學習討論、激發學生討論和探究, 促使共同體中的成員提出問題并維持交互學習積極健康的進行。在學習共同體中,要注意營造一種成員之間相互坦誠分享各自想法,以問題為導向和核心的解疑、爭辯和評價,提高學生在學習和解決問題活動中的自我效能感。
(五)改革教學方式及考核方式,促進學生能力提升
能力是學生固有對獲得環境控制感和效能感的渴望[1]。在創新創業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搭建競爭平臺,引入合理競爭機制來激發學生展現能力和提升能力。通過不同角色扮演引導發展學生不同能力。通過學習方法,學習資源提升能力。改革創新創業教育考核方式,應注重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而非分數的高低。根據《意見的要求》,改革考試考核內容和方式,應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非標準答案考試,破除“高分低能”積弊。
(六)善用強化機制,促進內化動機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用強化機制,用現實真實的案例,加強分析探討。可以運用角色分配、小組分工協作等形式來重新演繹。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的案例教學可以將所學的知識反復運用,得到強化。在創新創業教學過程中,我們除了給予一些外在的強化,還要運用各種各樣能夠引發和鼓勵自我反思、自我評估的策略,使學生能夠運用內在強化機制的動機。讓學生對學習進展進行反省不僅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水平產生一種責任意識,還會促使其持續關心自己的學習成效。其次,及時準確的反饋是對學生學習效果和學習態度的一種強化方式。
四、結束語
學生的目標、態度、情感、價值、動機都影響著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在創新創業教學過程中,TC動機設計模型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目標、態度和情感,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熱情。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特點,結合TC動機設計模型,靈活運用六種動機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以達到創新創業課程的本質內涵目標。
參考文獻:
[1]羅雙蘭,李芒.關于如何激發學習動機的相關研究述評[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0)4:95-100.
[2]羅雙蘭.基于TC動機設計模型網絡學習動機的激發策略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7)3:120-124.
[3]李家華,盧旭東.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
作者簡介:曾秀華(1982-)女,廣東興寧人,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航空港管理學院政工師,華南師范大學應用心理學碩士生,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積極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