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燕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很多涉及實際生活的應用題,這些題目是連接數學的純理論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橋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讓學生有了學習和努力的目標,而“問題解決”的過程,則會驅動學生去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調動所知的一切與問題相關的信息來最終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問題解決”教學的設計和實驗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實踐能力;綜合能力
“問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是一個特殊的教學名詞,與之相關的“問題解決”同樣也常常在小學數學教師的教研工作中出現。“問題解決”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與意識,優化學生的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還能反映學生對于知識的綜合掌握程度。然而,在當前的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將從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的現狀著眼,討論該教學方式的教學設計與實踐的發展方向。
一、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問題解決”教學已經在我國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由于每個教師對這種教學方法的認知各不相同,因此在不同教師手中,“問題解決”教學的具體實踐狀況也會不同。在一些情況下,“問題解決”教學中也會顯露出一些問題。
(一)教師過于局限于課本內容
“問題解決”教學連接的是課本知識與實際應用的橋梁,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問題”應該是從課本出發,向實際生活延展的。“問題解決”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調動自己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最終形成綜合各種信息和知識來解決問題的思維,它最終指向的還是實踐。然而,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會被課本內容所限制,在設計教學問題和教學環節時,一步也不敢跨越課本的知識范圍,生怕教學中有所謂的“超綱”情況出現。
(二)“問題”的設計缺乏情景
既然是解決“問題”,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就需要讓學生能夠理解問題出現的具體情景。很多時候,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并不在意一個問題出現的情景,只選取一些片段,將數學問題強加其中,這樣的問題無法讓學生真正理解數學知識應用的具體情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會缺乏熱情。說到底,“問題解決”教學的核心還是其中的數學問題,可是“問題”所涉及的情景是學生感知一種知識應用方式的重要細節,缺乏這些細節,我們的“問題解決”教學所擁有的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等功能也就無從談起。
二、“問題解決”的教學設計與實驗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完善,因此,針對小學生的“問題”設計要能夠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在小學數學“問題解決”教學中,我們應該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情景,激發學生興趣,進而引導學生通過與教師和同學的合作,探究問題的解決方法,最終達到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
(一)創設情境
在新課改后的教材設計中,實際問題的題材和種類是豐富多樣的,涉及了社會、自然、科學等多個領域。教師在為學生做知識延伸時,也要延續這種新課改之后的良好態勢,將生活中的情景很好地融入數學問題中,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對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情進行思考,這樣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比如,在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教材中,有“多邊形面積的測量”的內容,教師在教授了測量多邊形面積的方法后,可以進行實際問題的設計,讓學生測量生活中可以見到的多邊形的面積,比如學校的院子。教師可以找來學校的平面圖,為學生標出學校院子的形狀,然后讓學生試著將學校院子的形狀進行填補和位移,最終測得學校院子的面積。同樣的,這樣的教學也可以加入對于每一個教學樓占地面積的測量。這樣的教學會讓學生消除對于數學理論知識的隔閡。
(二)合作探究
數學中的許多問題在實際解決時是非常復雜的,不是一個人可以單獨完成的,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學會與他人合作,并在合作的過程中進行分工,共同對課題中的問題進行探究。
還以“多邊形面積的測量”一節的內容進行舉例。教師在提出問題之后,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平均分組,每個組內部選出負責人,然后組內對每個人的工作進行分工,有人負責收集學校占地的信息,有人負責測量,有人負責最終計算,有人負責驗錯。在這樣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除了得到解決問題的能力,還獲得了與人合作分工的能力,這將大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
綜上所述,在“問題解決”教學開展多年以后,我們今天再來談論“問題解決”教學,就必須要更新教學方式,打開教學思路,將問題的設計與實驗與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能夠通過“問題解決”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都祎.小學數學中的實際操作教學[J].數學時代,2016.
[2]李麗華.數學中的問題解決[J].科技信息,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