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麗芬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貫徹素質教育思想,使數學教學真正擔負起培養學生良好素質的重任,是值得認真思考和探索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素質教育;創設情境
一、提高認識,改變教學觀念
素質教育不是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而是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因此,教師必須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優化課堂教學,減輕作業負擔,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實行素質教育是勢在必行、刻不容緩的。教師必須把主要精力放在認真鉆研教材、備好每一節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上;放在如何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能力上。只有這樣,才能厚積而薄發,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學得好。
二、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欲望
學習興趣是支持、推動學生認識活動的巨大動力,只有學生產生了學習興趣,才會主動積極地探索新知識,變厭學為樂學。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精心設計符合學生特點的、有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教學方案。例如,我在教“3的倍數的特征”時,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一開始上課,我就在黑板上寫上14、35、122、475、28、860、111、2373、654、123、125這些數,要求學生判斷哪些數是2的倍數?哪些數是5的倍數?當學生把2或5的倍數都找出來后,我問學生:“剩下的111、2373、123這幾個數是什么數的倍數呢?”學生答不上來。我說:“老師知道這些數是3的倍數,不信,你算一算。”這時學生半信半疑。有學生說:“老師,你為什么這么快就能判斷出來,你還能算其他的數嗎?”然后,就有學生出了一些數目很大的數,有六位數、七位數,甚至八位數、九位數的,我同樣不慌不忙地準確地說出哪些數是3的倍數,哪些數不是3的倍數。這時學生感到好奇,一個個睜大眼睛看著我,急于想知道這其中的奧秘。于是我因勢利導地說:“這并不奇怪。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3的倍數的特征……”這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強烈的求知欲望已成為一種求知的“自我需要”。在學習新知識時,個個特別認真,絕大多數學生都能很快地掌握。就連那些成績差的學生也能判斷哪些數是3的倍數,哪些數不是3的倍數。
三、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啟發學生思維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思維,提高課堂效率。
1.直觀演示,啟發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直觀教學,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協同活動,通過演示或動手操作獲得感性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如教學中利用投影幻燈能變靜為動,使抽象問題直觀化,便于揭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化難為易,而且便于操作,能使學生學習興趣濃厚,達到啟發思維的目的。
2.實踐操作,發展思維
現代心理學認為,兒童認識的發展要經歷動作感知—表象—概念這樣一個過程。故加強操作也是小學數學改革的發展趨勢之一,在操作中,學生多種感官活動,可以豐富感性認識,形成鮮明的表象。在教師指導下,逐步進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四、精講多練,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是學生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根本途徑。因此,教師要本著“教是為了不教”的宗旨,在課堂上只精講重點、關鍵部分,排難解惑,揭示規律。對于概念要講清它的內涵與外延,用形象直觀演示和實際操作闡明事物的本質;對公式法則著重講清它們之間的關系;應用題例題著重分析已知和未知的數量關系,尋求解題的思路和途徑,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在課堂上,能讓學生獨立完成的就讓他們自己動手獨立完成,能獨立完成的一部分就讓他們完成一部分。教師要避免把所有內容都當新知識講。在他們探求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指點、講評,從而演化理解新知。在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教師要做到精講,必須認真鉆研教材,準確地把握教材內容,確定教學目標,這樣才能抓住重點,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生動形象地講解,使學生聽得明白,領會深刻,記得牢固。
課堂上老師精講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練習。沒有充分練習的數學課,不能算一節好課。課堂上教學效率要高,必須把有限的時間還給學生,使課堂作業“名副其實”。教師要保證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基本完成作業,徹底扭轉課堂作業課外做、課內損失課外補的不良傾向。教師在設計練習時要做到“精心”二字。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1.練習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如新授內容要多練。先練基本題,再練變換發展題,達到理解鞏固新知,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
2.練習內容要面向全體學生
要有不同層次的練習題,數量要因人而異。安排習題時,班上好、中、差的學生都要照顧到。要讓好生吃得飽,中等生跟得上,差生不感到有壓力而產生消極情緒。
3.要講究練習的形式,避免死記硬背
如對概念可采用填空、選擇、判斷的題型出現,這樣既達到理解鞏固概念,又培養了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
參考文獻:
王振科.小學數學以興趣為動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J].才智,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