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瑪次仁
摘要:民族地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漢語教學有所不同,為了對民族地區漢語教學有著更加清晰的認識,本文就如何引導小學生學好漢語進行探討,希望能夠為今后相關內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民族地區;小學教育;漢語教學
0.引言
漢語是每個剛踏入校門的小學生首先要學習的基礎知識,漢語知識的學習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涯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但是,由于漢語拼音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的年紀小,不具備抽象思維,因此學習起來的難度比較大。這樣一來,漢語教師應當采取各種有效的手段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漢語知識,提升學生的漢語能力。
1.以講故事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故事特別感興趣,只要一聽到故事,便會表現得異常興奮。漢語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漢語拼音具有抽象特點這一因素,避免機械性的、反復性的讓學生朗讀,而是要轉變教學觀念,將漢語拼音編程一個個故事,在課堂上簡單地講解給學生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得學生在輕松、自由、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漢語知識,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講解到音節“yu”的時候,可以編制一個故事向學生講解: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大“y”上個禮拜和朋友出去玩的時候,在路上偶遇“ü”。為了表達自己對大“y”的敬意,小“ü”見到大“y”后,立即脫下“帽子”向大“y”敬了一個禮。學生在聽到這樣的講解之后,被逗得哈哈大笑。整個過程下來,學生不僅感受到了漢語教學的快樂,還學到了很多的小故事和漢語知識,對學生的成長意義重大。
2.編兒歌,掌握拼音的讀法和寫法
小學生年紀小,具有活動愛動的特點。漢語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當根據學生的活潑愛動的特點,結合教學內容,編制出一首首生動形象的兒歌[1]。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積極性立即被激發,對兒歌有種一探究竟的的沖動。同時,在這樣一個教學環境中,真正做到了讓學生快樂學習,逐漸培養了學生的讀寫能力,極易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以“ü碰j、q、x”的相關內容學習為例,ü在碰到j、q、x之后,上面兩點不顯示。因此,教師可以編制出一句順口溜“ü碰j、q、x,兩點坐飛機”。另外,ü和y搭配的時候,ü的兩點也不顯示,教師這樣編制:小ü小ü有禮貌,見到大y就脫帽。教師可以利用《十四和四十》的兒歌,開展平舌音和翹舌音的讀法教學引導學生邊讀邊表演,單調的課堂教學瞬間變得趣味十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明顯得到提升。
3.注重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
不同的民族其民族風俗和語言也有所不同,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漢語文教學,相較于漢族地區,教學開展的難度肯定要更大,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教師要想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漢語文知識,應當要讓學生閱讀和漢語有關的課外讀物,幫助學生了解漢語的發展和歷史現狀,漢語在國家的經濟發展與人文社會、生態和諧等方面的作用等[2]。其實,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和自己民族有關課外讀物,這樣可以加深對本民族的了解。這樣一來,形成漢語知識和本民族知識的“合力”,培養了學生的情感,有利于學生道德素養的提升。《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是一篇介紹雅魯藏布江地區的文章,涉及到區域風景,體現出了當地的獨特風貌,教師在教這篇文章的時候,應當盡可能地將這一西藏地區的秀麗風景和其他地區相似的風景結合起來,培養學生民族情感。
4.重視閱讀,營造書香環境
小學漢語文教材中,擁有豐富多彩的素材,有文學的,有常識性的,也有說理性的,還有科普性的,學生讀好這些文章在整個小學階段至關重要[3]。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時候,應當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讓學生逐漸產生對閱讀的熱愛。那么,教師應當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呢?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非常關鍵。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有意無意的營造閱讀環境。比如,在班級內墻的立柱上張貼名人名言,在教師的一角設立漢語文知識交流園地,讓學生一走進教師就能感受到濃濃的書香氣息。為了培養學生的漢語意識,教師可以經常性地舉辦一些小型的活動,比如拼音朗讀比賽、漢字書法比賽、課文朗讀比賽等,營造出良好的漢語文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漢語文知識。
5.結語
總而言之,漢語文是小學教育中一門極其重要的學科,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涯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教師一定要重視漢語文教學,認識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問題的分析和研究,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改進教學方式,為漢語文教學的開展營造出良好的教學環境,提升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對漢語文知識的理解,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烏蘭其其格.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漢語文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12(8):24-25.
[2]買丁江·海力力.淺談如何教好小學漢語[J].引文版:教育科學,2016,12(2):105-105.
[3]扎西曲宗.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漢語文學習能力[J].讀與寫:上,下旬,2016,13(20):127-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