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玲 吳萍 黃進
摘要:我國目前正處在經濟轉型再平衡的關鍵期,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主流文化的沖擊而面一臨衰退甚至消失的危機。文章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為例,對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優勢與困境進行深入的探討。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有效機制:政府主導機制、民眾參與機制、決策保護機制和社會團體機制。旨在引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促進文化建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性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少數民族地區;數字化保護;政府主導機制
黑水縣坐落于川西北,阿壩州腹心地帶,主要居住人口是藏族,根據2014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黑水縣總人口中藏族57 821人,占93.65%;漢族3 341人,占5.41%;羌族476人,回族64人,其他民族42人,由此可見,少數民族在黑水縣總人口總占94.59%,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保存完整、自成體系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黑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與特征
黑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為五大類:一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文學,包括民間故事、各種傳說、歌謠、諺語等。二是歷史悠久、盛傳全縣的民間舞蹈、器樂。至今流傳民間的舞蹈五十余個,鼓、鑼、鈸、薩吶、芒桶、雙管藏笛等民間器樂十多種。三是祝愿人壽年豐、世界和平、生活美滿的措爾若節(坐山會)等特色節日。其中,在莊稼豐收后舉辦措爾若節,全寨男女老少齊聚山頂敬山神、賽馬、跳鍋莊、情歌對唱,熱鬧非凡。四是源遠流長的民間美術,包括刺繡、雕塑、繪畫等。五是技巧性很強的傳統手工技藝。現存木碗、本地服飾制作和青稞酒釀造等技藝。
截至2015年底,黑水縣共有“卡斯達溫”、“阿爾麥多聲部”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圈德迪”、“敬河神”等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圈德迪”屬自發式傳承,健在的老藝人越來越少,目前它正處于高度瀕危狀態。“圈德迪”的表演方式是隨著黑水社會生活和生產方式的產生而產生,據調查自有了大小麥種植就產生了這種舞蹈,古老的黑水祖輩們把麥稈和鷹毛制成頭盔戴在頭上,最早的含義是用于慶祝豐收;后來由于各個部落的戰爭,慢慢演變成為爭奪部落首領的一種方式。而后它演變成為一種舞蹈,流傳至今。
二、黑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現狀
(一)黑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取得的成就
從“文化強縣”的戰略高度,縣政府堅持保護與開發利用并重,多措并舉,目前已經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目前,政府已三次組織文化系統精干力量進行全面普查、整理收集民間故事、傳說等106篇,民間舞蹈25個;在此基礎上,精心申報保護名錄,成功將卡斯達溫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別申報省級、州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項、32項、105項。同時,以開發旅游為契機,堅持把開發民俗文化作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手段,加大培訓力度,積極傳承民間藝術。相繼建立起了紅巖鄉俄恩村卡斯達溫傳習所、知木林鄉阿爾麥多聲部傳習所、扎窩鄉朱壩村卡斯達溫傳習所、維古鄉維古村卡斯達溫傳習所及石碉樓鄉苦瓜村二人舞民俗文化傳習所等5個文化傳習所。通過一名老藝人帶5-10名學員的方式,培訓200余名學員。舉辦卡斯達溫培訓班8個,組建民間歌舞演出隊一個,培訓學員300余人。為更好地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縣政府與文化部門、各鄉鎮簽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責任書,并對老藝人給予資金補助。
由黑水縣政協帶領縣教育局、縣文體廣新局、縣政協經科委和文教衛生委等單位負責人以及部分縣政協委員,深入黑水縣五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采取現場查看、交流座談等方式,對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為讓當地人民群眾進一步了解祖輩留下的文化遺產的珍貴價值,對當地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有一個深入的認識與理解,引導社會公眾關注并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高對閱讀圖書的認識,黑水縣文體廣新局開展了文化遺產日暨文化惠民宣傳活動。活動通過展板和免費發放宣傳資料、音像制品和圖書的形式進行,共發放《非遺法》等資料500余份。
黑水縣開展“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為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深入人心,宣傳與非物質文化保護方面相關的法律與法規,活動以懸掛橫幅,發放宣傳資料,工作人員面對面講解等形式向過往行人宣傳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組織工作人員向過往行人免費發放藏漢雙語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
為讓廣大青少年學生進一步認識和了解阿壩,并積極參與“非遺”保護活動。州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州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州教育局聯合主辦的“魅力阿壩美麗家園——阿壩州優秀攝影作品暨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巡回展”在黑水縣蘆花完小舉行。通過活動的開展,進一步讓學生們了解了當地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文化,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存在的問題
目前,黑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財政投入不足、傳承出現斷脈、生存危機較大和地方政府對數字化保護認識不足這四個方面的問題。全縣有17個貧困鄉鎮,建檔立卡的64個貧困村(社區)種有2 050戶貧困戶。黑水縣財政局2015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107.5萬元,其中,綜合性傳習中心105萬元,傳承人經費2.5萬元,這些經費都遠遠低于江蘇等城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投入的平均水平
黑水人民在長期的歷史進化過程中,創造了獨特的民俗文化,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卡斯達溫,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圈德迪、阿爾麥多聲部民歌等。近年來,由于受現代文化的沖擊,黑水年輕一代不愿意學習本民族民俗文化,少數掌握本民族民俗文化的民間老藝人因離世等原因導致黑水民俗文化面臨著失傳的危險;該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制度不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工作缺乏相關的制度要求和具體的保護標準;該縣各級政府還存在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的專業人員不足等困難。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的有效機制
(一)政府主導機制
政府要加大對非遺傳承人的關心力度。要拓寬思路、創新形勢、多措并舉,積極協調解多方面的關系,通過各種有效渠道來決好傳承人的實際困難;要加強對傳習所設施設備的管理。要明確責任人、簽訂責任書、完善管理制度等,切實加強對非遺產傳習所的設施設備的管理,加大對非遺文化載體的數字化收集力度,有效搶救、保護、傳承好黑水縣的非遺文化;要積極指導組織開展好傳承活動。積極指導,有序組織,利用節慶、婚聚等時機搞好慶祝活動,搭建非遺文化數字化保護與利用的平臺,營造保護與傳承的深厚氛圍。
(二)民眾參與機制
要增強對非遺保護與利用重要性的認識。要強化網絡的宣傳,注重引導,進一步提高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他們搶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把民族的發展、精神文化融人到社會生活中,推動民族團結進步。
(三)決策保護機制
黑水縣政府除了參照《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和《四川世界遺產保護條例》之外,還可以根據黑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情況,制定正確的保護決策。縣政府可以聯合其他相關部門,多渠道籌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并實行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政策,以調動黑水縣人民群眾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
(四)社會團體機制
非遺項目的保護不是靠一人一時之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政府對非遺項目的保護起主導作用,對這些非遺項目資料進行系統的數字化的收集、整理和保護,有助于全社會非遺項目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而民間則成為非遺項目保護的主力軍和中堅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數字化保護重點就是要處理好民族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一方面要結合黑水縣當前旅游發展規劃,引導社會團體把民族文化與旅游發展相結合,把濃郁的民風、民俗、傳統文化推向市場。
此外,政府還可以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日”、“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節日,舉辦或參加展覽、展演、展示活動,不斷增進全民珍愛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參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自覺意識,進一步擴大黑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海內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