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意識形態與翻譯副文本的變遷:楊譯魯迅小說副文本研究

2017-06-30 10:22:23陳向紅
江漢論壇 2017年6期
關鍵詞:意識形態

摘要:本文以熱奈特的副文本視角剖析了1954、1960和1972年版楊譯《魯迅小說選》中“出版前言”和“序跋”等副文本,并對比分析了各版本中副文本的運用狀況及其功能的演變,結果發現,楊譯魯迅小說副文本除了具備解釋和介紹功能之外,更能鮮明體現出其服務意識形態的目的。該研究有助于詮釋文學翻譯與意識形態的互動關系,為我們挖掘建國后文學外譯活動的深層動因提供一種全新視角,也為當下的中國文學外譯進程中如何恰當運用副文本提供一定的啟示。

關鍵詞:魯迅小說;副文本;楊譯;變遷;意識形態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晚清科學小說在中國的譯介研究”(11YJA740007)

中圖分類號:I20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06-0090-04

楊憲益(1915—2009年)被譽為“翻譯了整個中國”的人,從事文學外譯工作30余年,在某種程度上就是中國文學外譯的一個縮影,一部當代中國文學外譯史。在楊憲益漫長的翻譯生涯中,除了眾所周知的《紅樓夢》,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他英譯的魯迅作品,從1940年代至1980年代初,完成了除早期文言小說《懷舊》之外的全部魯迅小說、三卷本的魯迅雜文、散文集《朝花夕拾》、詩集《野草》以及《中國小說史略》的翻譯。其中,他翻譯的魯迅小說著力最多,影響最大。目前楊譯 ① 魯迅小說的研究多局限于譯文本身,鮮有學者關注楊譯魯迅小說中“出版前言”和“序跋”等副文本。楊譯魯迅小說是建國后國家贊助的文學外譯活動的典型個案,其翻譯本身受制于當時主流意識形態,隨著時代話語的變遷楊譯魯迅小說的副文本呈現不同面貌。

楊譯魯迅小說主要由國家贊助的文學外譯機構外文出版社統籌組織、出版和發行,該社在1949年之后曾推出多個版本的《魯迅小說選》,在探討《魯迅小說選》副文本之前有必要先對其版本流變進行梳理。

從1950年代至今,外文出版社先后推出6個版本的《魯迅小說選》,楊戴對待翻譯的態度非常嚴謹,每一個新版本出版,都要對之前譯文進行重新校對和潤色,包括措辭、時態、標點等,楊譯魯迅小說的版本是一個不斷補充和完善的過程。從最早的《阿Q正傳》到《魯迅小說選》到最后《魯迅小說全集》的翻譯和出版,無不反映出楊戴夫婦對于魯迅作品的鐘愛,并對之傾注了大量心血。通過仔細審視和比較楊譯《魯迅小說選》的各個版本發現,除了個別版本篇目上稍有增刪,譯文本身僅做了小幅潤色和改動,變化最大的是每個版本的“出版前言”和“序跋”等副文本。本文將選取有代表性的1954、1960、1972年版本來探討楊譯魯迅小說的副文本變遷。

熱奈特認為,序言主要是表明作者或出版者的意圖以及對文本的闡釋。② 那么譯作的序跋則是譯者或出版者的意圖及對文本的闡釋,早期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譯作基本都沒有譯者撰寫的序跋,有的甚至連譯者都未標注,譯者基本處于隱身狀態。為了幫助讀者理解作品,通常會添加“出版前言”,介紹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引導讀者如何解讀作品,這種“出版前言”通常代表出版者對作品的解讀,潛在發揮著序言的作用。就楊譯魯迅小說而言,除了添加“出版前言”之外,1954、1960和1963年的版本還添加了由魯迅研究專家撰寫的介紹魯迅生平和思想的專題論文,我們暫且把這類副文本稱之為“代序”或“代跋”③。不可低估“出版前言”和代“序跋”對于讀者的引導作用,這是主流意識形態對于文學生產進行操控的一種重要途徑,對于魯迅這樣富于聲望的作家,不便通過刪改手段修正與主流意識形態不能完全相容的內容,文本之外的操控手段成為引導讀者“正確”閱讀的最佳選擇。

1. 1954年版副文本:建構與遮蔽

1954年的楊譯《魯迅小說選》正文前附有4頁左右的“出版前言”詳細介紹每部作品,正文后以馮雪峰的文章《魯迅的生平和思想》作為代跋,通過仔細審讀1954年版的副文本,發現其呈現出以下特點:

對魯迅思想發展的闡釋和建構與中國革命發展相結合,有助于讀者理解魯迅思想發展歷程和作品創作的時代。馮雪峰強調魯迅思想發展的漸進性,從最初信奉達爾文的“進化論”到最后轉變為馬列主義者,在轉變過程中,魯迅經歷了精神上的不斷求索以及內心沖突。1911年辛亥革命的不徹底讓魯迅頗感悲觀失望,消沉了一段時間。五四運動前后,魯迅超越了早期解剖“國民性”病根的階段,開始發表作品暴露和攻擊社會黑暗勢力。馮雪峰指出,在北京期間魯迅尚未轉向無產階級立場和馬列主義的世界觀,但由于魯迅堅定不妥協的無畏戰斗精神,最終成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啟蒙者和開拓者。魯迅晚年在上海期間是英勇戰斗的十年,他參加了一系列政治活動,最終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和在共產黨領導下的活躍斗士,真正的愛國者和國際主義者。馮雪峰的文章在整個歷史大背景下,清晰勾勒出了魯迅的思想發展脈絡,他看到了早期魯迅的苦悶與彷徨以及在思想上表現出的虛無與絕望,也注意到了魯迅在不停地與這些負面情緒作斗爭,在不斷求索中最終成長為馬克思主義者。

盡管如此,馮雪峰文章中已初見“左”的端倪,文中大段征引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對魯迅的評價,強調魯迅最后十年參加的政治活動,突顯魯迅的革命性和戰斗性。另外,文中部分內容對歷史事實有所遮蔽,主要表現在對于五四運動和《新青年》的論述方面。文中強調毛澤東對五四運動的領導,在介紹《新青年》時,特別指出李大釗為主編之一,由于建國后對胡適的清算以及對陳獨秀的負面評價,文章并未提及兩人以及他們在新文化運動中發揮的作用,這種有意識的遮蔽和選擇反映了當時主流意識形態對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的影響與干預。

“出版前言”重點論述了魯迅小說中的反抗精神及樂觀主義傾向。一方面突出魯迅小說反封建的一面,“前言”認為《狂人日記》是對封建社會制度的控訴,《鑄劍》表達了新一代反封建的勇氣和決心,《幸福的家庭》和《傷逝》描述了現實對知識分子的冷酷嘲諷,指出舊的社會制度是導致不幸的根深蒂固的原因。另一方面,“前言”并未否認魯迅小說中的傷感和失望,但同時指出魯迅在竭力擺脫這些情緒,表現出樂觀向上和對未來的憧憬,如“前言”指出《藥》自始至終為陰霾所籠罩,但同時預示了新社會的曙光以及勝利的未來;《孤獨者》并非僅記述了無望的悲愴,更充滿激情的抗爭;《在酒樓上》的戰斗精神驅散了故事中的陰郁氣氛。

2. 1960年版副文本:偏離與扭曲

1960年楊譯《魯迅小說選》的“出版前言”簡練概括了該選集中收錄的小說的出處,并改用葉以群撰寫的文章《魯迅的生平和小說》作為代序。做出這種更改可能出于以下原因:一是1957年馮雪峰被錯劃為“右派”,他的文字不太可能再公開出版;二是隨著極“左”傾向越來越嚴重,對魯迅認識和對其作品的解讀愈加受到教條主義的影響,形勢的變化要求對魯迅及其作品做出新的闡釋。對比馮雪峰的文章,我們發現葉以群撰寫的序言呈現新的特點:

首先,對魯迅的評價和論述呈現嚴重的“左”的傾向。在介紹魯迅生平時,重點突出魯迅參加各種政治活動,淡化文學活動,強調馬克思主義與共產黨人在魯迅思想發展中的作用。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魯迅成長為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和戰士;1927年在廣州期間與青年革命者保持密切聯系,“三一八”慘案之后逐漸成長為一個歷史唯物主義者。在上海期間,魯迅與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的交往對他的思想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幫助魯迅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世界觀上的局限和今后努力的方向。1933年之后,在共產黨的不斷鼓勵下,魯迅經歷了最艱難和最復雜的斗爭成長為“一位共產主義戰士”、“中國文化革命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定、最忠實的旗手”、“現代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盡管葉以群也梳理了魯迅思想發展的脈絡,但卻遮蔽了魯迅早期思想上的掙扎和求索。此外,葉以群對魯迅的評價自始至終回應著毛澤東對魯迅的論述,強調由于共產黨對魯迅的幫助和引導,才引發了魯迅思想的變遷。這種描敘明顯有悖事實,魯迅作為一個獨立的思想家的形象被嚴重歪曲。

其次,為迎合主流意識形態,扭曲歷史事實。文中聲稱,五四運動期間,魯迅擔任了《新青年》的編委,這一工作讓他和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有了密切聯系,兩人共同反對胡適的改良主義思想。不可否認,魯迅和李大釗在《新青年》雜志的發展和壯大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為了迎合當時政治需要,刻意突出魯迅與共產黨有聯系而遮蔽陳獨秀和胡適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作用明顯有悖歷史事實。此外,文中不僅給胡適冠以“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大名,而且提到魯迅和李大釗聯手反對胡適,這種做法反映了當時極“左”思潮的影響④。事實上,1919年的“問題與主義之爭”,發生在胡適和李大釗之間,魯迅并未介入。1920年底關于《新青年》辦刊方向的討論,則主要在胡適和陳獨秀之間,魯迅基本是站在胡適一邊的。至于后來魯迅和胡適因為政治立場的不同而分道揚鑣,那要到1930年代左右了。⑤

最后,對魯迅作品的教條主義解讀。葉以群序言采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解讀魯迅的文學觀和作品,突出文學的政治功用,指出魯迅是戰斗的現實主義作家,堅決反對把小說作為“純粹娛樂”工具的觀點。文章刻意突顯魯迅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事實上,創作方法并無優劣之分,并非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一定優于浪漫主義,作家往往依據創作目的選擇最為恰當的創作方法,《吶喊》和《彷徨》中的小說未局限于使用現實主義一種手法,而是巧妙糅合了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等多種創作手法,從而達到表達作者思想內涵的目的。在分析作品時采用階級斗爭的觀點,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取決于他們的階級出身,對于阿Q、閏土、祥林嫂、愛姑、單四嫂子、老栓等受壓迫的不幸的人們,魯迅給予極大的同情和愛;對于孔乙己、呂緯甫、魏連殳等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則批評多于同情;而那些壓迫者如趙太爺、假洋鬼子、七大人、趙七爺等則是被徹底否定的人物。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觀開展文學批評本來無可厚非,但在具體運用時存在一種本末倒置現象,并非從文學作品本身出發,而是讓作品分析主動向理論和具體觀點靠攏。這種不顧作品本意,機械照搬的做法,難免使得作品分析呈現片面性和教條主義傾向。

3. 1972年版副文本:拒絕闡釋

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緩和,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出現新契機,尼克松訪華之后,中國除了在媒體加強宣傳報道,還借機出版圖書對美發行,外文出版社及時推出了楊譯《魯迅小說選》第三版。吊詭的是,在1972年版本中既無“出版前言”又無“序跋”,“序言”刪除可以理解為“不合時宜”,“序言”的作者和內容都不再適應當時的政治氣候。因受到迫害,葉以群于1966年跳樓自殺,其文章不能再公開出版。此外,葉以群的文章突出了黨的早期領導人瞿秋白對魯迅成長為共產主義戰士發揮著極其關鍵的作用,但文革期間認為瞿秋白在獄中寫了《多余的話》,自首叛變了,瞿秋白對魯迅的評價被認為是對魯迅的一種歪曲也因此受到批判。那么,為什么選擇無序跋,而不是改用其他學者的文章取而代之呢?當時全國的知識階層均遭到嚴重迫害,魯迅研究專家基本全被打倒,此外,即使添加了副文本信息,當時時局風云變幻,不久之后可能又會變得“不合時宜”??紤]以上諸種因素,這種做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通過考察這一時期外文出版社推出的為數不多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發現,譯作沒有“出版前言”和“序跋”是一種普遍現象:早期作品再版時基本都刪掉了原有的副文本,如1972年的《故事新編》刪掉了1961年版中的出版前言,1972年的《阿Q正傳》刪掉了1953年版中的“出版前言”和馮雪峰“代跋”,而新出版的圖書則基本沒有“出版前言”和“序跋”等副文本信息。在某種意義上,這種做法是不得已而為之,同時也為了規避風險。

建國后楊憲益一直供職的外文出版社是國家對外宣傳的喉舌,該社的文學外譯活動同樣肩負著對外宣傳國家正面形象的使命,作為國家贊助的翻譯活動,無論在選材還是翻譯策略上無不受到主流意識形態的操控和影響。從1954到1972年短短十幾年間,楊譯《魯迅小說選》連續推出五個不同版本,這本身就非常不尋常,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是其不斷得以譯介的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倘若譯本沒有非常嚴重的問題需要大幅度變動,完全可以不斷重印原來的版本。1960至1972年間的三個版本入選的篇目相同,通過仔細審視譯本內容發現每個版本僅做了小幅潤色和改動,倘若不是副文本信息發生變化,貌似并無再版的必要。副文本營造了一種“歷史現場”⑥,通過楊譯魯迅小說副文本的研究可以管窺建國后中國文學外譯活動的基本特征:

第一,楊譯《魯迅小說選》副文本的變化可以折射出建國后的政治意識形態對文學研究和文學翻譯的影響。建國后魯迅研究成為了各種勢力交鋒的沙場,這種現象在魯迅作品的翻譯上同樣有所體現。楊譯《魯迅小說選》的序跋均為他人序跋,體現了“詮釋者的意圖”⑦,而詮釋者總是竭力“將文本捶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狀”⑧。換言之,序跋容易受到政治形勢的影響,對作家作品的評價呈現“過度闡釋”。

1954和1956年的魯迅小說版本中選用馮雪峰的文章作為代序跋絕非偶然現象。作為魯迅的學生和親密朋友,馮雪峰與魯迅過從甚密,對魯迅思想和作品的把握比較到位,并且很早就致力于魯迅研究。建國后馮雪峰被任命為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魯迅著作編輯室總編輯,致力于新的魯迅全集的出版工作。從某種意義上說,馮雪峰就是當時魯迅研究的權威,是建國初期魯迅思想官方化建構的主要執行者,他對魯迅及其作品的解讀和闡釋代表了當時的主流觀點。建國之初,盡管已經出現“左”的苗頭,但馮雪峰在重點論述魯迅思想的政治性的同時,兼顧了魯迅作為文學家的獨立性,對魯迅的評價相對客觀。1957年之后,馮雪峰被錯劃為“右派”,1960年版的《魯迅小說選》改用葉以群的代序。葉以群早年在左聯任組織部長,與魯迅相熟,建國后曾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等顯要職務,1958年受上級委派開始主持創作電影劇本《魯迅傳》,擔任創作組組長。葉以群一向謹奉“遵命文學”,其代序反映了當時主流意識形態對魯迅及其作品的解讀,序言對魯迅的論述以毛澤東對魯迅的評價為綱領,將魯迅的闡釋置于當時的政治需求之下。在當時嚴重“左”傾干擾下,對魯迅及其作品的解讀總體比較機械和教條,對歷史事實也有所扭曲。1972年《魯迅小說選》第三版既無出版前言也無序跋,“拒絕闡釋”的本身也是一種闡釋,體現了文革期間文學生產在政治夾縫中的一種特有的“保護性”生存方式?;氐疆敃r歷史現場,林彪事件之后,黨內領導人開始反省極“左”的危害和教訓,文壇頗有一股枯木逢春的跡象。1971年中國正式加入聯合國,1972年初中美關系解凍,當時國際大氛圍對中國相對有利,為中國文學外譯提供了新的契機。魯迅被“圣化”是其作品得以出版的動因,如何“正確”闡釋魯迅,體現著各種勢力爭鋒,當時對文革中的極端做法有所反思,在政策上亦有所調整,極“左”派對魯迅的歪曲闡釋才未拿來充作英譯《魯迅小說選》的序跋?!熬芙^闡釋”也是一種“保護性”做法,一方面,保證了魯迅作品的永久“合法性”地位,不受意識形態變遷的影響;另一方面,不會因出版前言和序跋等隨著時代話語的變化變得過時而牽連出版者和編輯人員。

第二,譯者主體性的削弱。譯者作為翻譯活動的主體,在翻譯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翻譯的成敗。作為跨文化交際的主體,譯者是連通原語文化與譯語文化、讀者與譯者的橋梁,譯者的翻譯選材和翻譯策略原則上建基于對兩種文化和譯語讀者的了解。但通過審視外文出版社的楊譯《魯迅小說選》,我們發現,作為主要譯介主體的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主體性被削弱,甚至完全隱身,所有版本的《魯迅小說選》均未添加譯者序跋,最早的1953年《阿Q正傳》和1954年《魯迅小說選》甚至未標注譯者。這種做法極有可能讓讀者產生誤解,如發表在Books Abroad上的1953年《阿Q正傳》的書評人誤以為代跋的撰寫者馮雪峰是譯者。由此可見,在部分讀者看來譯者序跋是譯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嚴肅翻譯作品不可或缺的零部件。通過序跋譯者闡明翻譯的動機、翻譯策略、對于作家作品的解讀以及其他需要說明的事項,盡最大努力為讀者掃除閱讀障礙。但在楊譯《魯迅小說選》所有版本中譯者均未現身,取而代之的是反映時代話語的出版前言和代序跋。

第三,國家贊助的文學外譯活動主要遵循原語文化規范,較少考慮譯語讀者的需求。圖里認為翻譯是一種受到社會文化規范制約的行為,建國后外文出版社的文學外譯活動主要服務于對外宣傳和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無論翻譯選材還是翻譯策略都傾向于遵循原語文化規范。鑒于魯迅的崇高地位,現代作家中唯有魯迅的作品外譯數量最多,持續時間最久,即使在文革這樣的特殊時期仍不斷有作品再版或重印,而早期與魯迅同時被譯介的其他現代名家如郭、茅、巴、老、曹等的作品則被打入“冷宮”,直至文革后才有機會再版或重印?!遏斞感≌f選》在翻譯策略上基本以忠實和對等為皈依,為使魯迅小說的解讀更符合主流話語則通過添加副文本達到操控解讀的目的,這種做法未必得到目的語讀者的認同。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認為“添加長達23頁的跋是為了彌補原作意識形態上的缺憾,向讀者證實魯迅的創作遵循共產主義的基本信念”,進而指出:“倘若沒有添加跋,該作品是中國底層人民的真實寫照”。⑨

序言的主要功能是為讀者如何閱讀作品提供信息和指導,引導閱讀或讓讀者“正確”閱讀,這并不意味著直接發號施令,而是為讀者提供作者認為“正確”閱讀作品所必須的信息?!遏斞感≌f選》的出版者試圖通過添加“出版前言”或“序跋”傳達主流意識形態對作品的解讀,為讀者指出“正確”解讀作品的方法,在總體上影響讀者的閱讀。在閱讀作品過程中,“出版前言”和“序跋”中對作品的解讀方式必然會在讀者頭腦中回蕩,迫使讀者采取某種立場,贊成或反對這種解讀方式。概而言之,翻譯副文本作為譯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夠為譯語讀者提供極大便利,但是通過考察楊譯《魯迅小說選》副文本的變遷,我們發現早期國家贊助的文學外譯活動在副文本運用上的盲目或漠視:或者把翻譯副文本視作原語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的傳聲筒,或者索性走向另一個極端,未添加任何提示功能的“出版前言”和“序跋”等副文本,這兩種做法均不利于中國文學成功“走出去”。

作為文本之外的重要操控手段,副文本是文本的延伸和補充,在宏觀層面上對文本意義進行整體上的操控,為讀者設定了一定的閱讀路線圖,引導并干預讀者對文本的解讀和闡釋。通過考察副文本可以讓我們更好了解翻譯過程中的介入和操控,并折射出翻譯作品所處的復雜的社會語境。

楊譯魯迅小說副文本的變遷體現了文學與政治的糾葛與沖突。建國后很長一段時期中國文學研究和翻譯受制于政治形勢,文學活動獨立性不強,這種做法產生了不良效應。就文學外譯活動而言,不顧譯入語讀者的具體實情,自說自話的做法會影響文學翻譯活動的傳播效果。外文出版社推出的文學作品在英語世界普遍評價不高,通常被視作政治宣傳,這一方面固然和西方的偏見有關,另一方面估計選擇的部分作品內容的確文學性不太強,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反思,副文本運用的失當會不會導致譯作流傳不佳?倘若果真如此,是不是有因小失大之嫌呢?

注釋:

① 楊憲益所有漢譯英作品基本都是和其夫人戴乃迭合作完成,嚴格意義上應該稱之為“楊戴譯作”,為方便起見,本文用“楊譯”代之。

②Genette Gerald, Paratexts: Thresholds of Interpretatio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1.

③ 熱奈特區分了兩種類型的序言:自序(authorial preface)和他序(allographic preface),金宏宇認為序跋的一種變體形式是“代序”和“代跋”,這里的“序言”既是“他序”也是“代序”。

④ 陳漱渝:《同途殊歸兩巨人——魯迅與胡適》,《河北學刊》1991年第2期。

⑤ 任訪秋:《魯迅與胡適》,《社會科學輯刊》1983年第3期。

⑥⑦ 金宏宇:《文本周邊——中國現代文學副文本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0、45頁。

⑧ 艾柯等:《詮釋與過度詮釋》,王宇根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30頁。

⑨ Buchanan Percy, The True Story of Ah Q, Books Abroad, 1954, (2), pp.224-225.

作者簡介:陳向紅,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0;浙江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浙江杭州,310018。

(責任編輯 劉保昌)

猜你喜歡
意識形態
芻論“意識形態終結論”的本質及危害
理論導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8:04
網絡空間無政府主義思潮審視
從意識形態角度對《麥田里的守望者》兩譯本的研究
廣告語的批評性話語分析
新媒體時代高校意識形態教育創新路徑研究
科教導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0:56:27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紅色文化的價值訴求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3:43:49
伊格爾頓意識形態理論存在合理性解析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2:55:21
意識形態、文藝、宣傳與百姓生活
聲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3:37
文化軟實力發展與我國意識形態安全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二胎題材電視劇的多維解讀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9: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丁丁毛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丝袜|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日本久久网站|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日本午夜网站| 日本道中文字幕久久一区| 国产精品刺激对白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午夜影院a级片|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不卡|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亚洲黄网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69综合网| 久久综合婷婷|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综合社区亚洲熟妇p| 狠狠亚洲五月天|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免费|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香蕉网久久| 亚洲av日韩av制服丝袜|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国产网站免费| 国产屁屁影院| 亚洲日韩第九十九页|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国产91小视频在线观看| 日韩乱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91口爆吞精国产对白第三集| 免费观看欧美性一级| 91在线精品免费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色伊人| 成人91在线| 欧美一级夜夜爽www| 精品少妇三级亚洲|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性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欧美一级片在线|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国产精品浪潮Av|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亚洲色图在线观看|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www亚洲天堂| 97在线碰|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五月婷婷丁香色| 黄色网在线| 亚洲色无码专线精品观看| 欧美黄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久|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