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芹
摘要:推進農業產業化是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不斷發展所面臨的重大問題。通過分析哈爾濱市農業產業化的潛能優勢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快推進哈爾濱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包括規劃布局,統籌發展;產業集聚,園區發展;舞動龍頭,規模發展;建設基地,特色發展;整合資源,品牌發展;依靠科技,效益發展;完善機制、創新發展;強化服務、政策發展等措施。
關鍵詞:哈爾濱;農業產業化;對策建議
近年來,隨著強農惠農政策的逐步實施和農村經濟社會改革的有序推進,哈爾濱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再創歷史新高,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現代農業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但是在此背景下,仍有諸多因素困擾哈爾濱農業產業化發展,因此,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成為新時期哈爾濱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哈爾濱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潛能優勢
哈爾濱市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畜產品生產基地,發展農業產業化具有豐富的資源條件、巨大的發展潛能和突出的發展優勢。
(一)自然條件優越
哈爾濱市地處國際公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土質肥沃,農民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居15個副省級城市首位,是全國人均耕地占有量的4倍;位于世界最佳奶牛養殖帶上,發展畜牧業優勢明顯。大江河、大濕地、大森林特征鮮明,生態環境優良。氣候條件適宜,農作物生長期雨熱同步。
(二)科研力量雄厚
哈爾濱市擁有全國唯一的國家乳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大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全國乳品行業第一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8個省級食品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兩個省級重點實驗室,食品工業科研實力在全國領先。東北農大、林大、商大、工大和黑大等10余所大學分別設有食品科學等相關專業,為哈爾濱市發展農業產業化提供了雄厚的技術和人才資源。
(三)區位優勢突出
哈爾濱市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是我國沿邊開放帶上最大的中心城市,是遠東和東北亞地區進入中國的重要門戶、中俄戰略合作升級的“橋頭堡”和“樞紐站”。日、韓、俄羅斯等國都處在哈爾濱“2小時交通圈”內。同時,哈爾濱擁有空港、內陸港,交通發達便利。良好的區位優勢,為哈爾濱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領跑全省、叫響全國、輻射東北亞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產業基礎堅實
目前,哈爾濱市圍繞乳制品、肉類、糧食、林木等8大產業帶,規劃和辟建了哈開發區、利民、雙城、尚志、賓西等6個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先后引進了韓國希杰、加拿大麥肯、雙城雀巢、尚志蒙牛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培育壯大了哈爾濱啤酒、大眾肉聯、賓西牛業、龍丹乳業等一大批地產骨干企業。
二、哈爾濱農業產業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
哈爾濱市農業資源富集,糧牧產量均居全省和全國同類城市首位,但這種資源優勢未能充分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關鍵在于龍頭企業發育不充分。從省內看,哈爾濱市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少,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低,與齊齊哈爾大體相當,大有被追趕和超越的趨勢;從東北地區看,哈爾濱市的食品加工業年產值也僅為900多億元,是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中最低的。
(二)精深加工水平低
目前,哈爾濱市糧食本地加工量僅占總產量的30.3%,40%左右的畜禽活體外流,原糧、原料輸出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依托哈爾濱市豐富的資源優勢謀劃產業項目、發展精深加工業力度還不夠大,現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普遍存在產業鏈條短,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的問題。比如:吉林的大成公司可以加工出變l生淀粉、淀粉糖、賴氨酸、化工醇等系列產品,而哈爾濱市的玉米加工產業還停留在速凍食品和飼料等初級加工上,相比之下附加值較低。
(三)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弱
哈爾濱市雖然是農業產業大市、食品加工業大市,但卻不是強市,根本的原因就是品牌多、名牌少,市場競爭力不強。目前,哈爾濱市食品類中國弛名商標僅有4個,這與食品加工業大市的地位極不相符。哈爾濱市要成為農業產品加工業強市,在實施品牌戰略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不緊密
緊密、規范的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是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關健。目前,哈爾濱市多數龍頭企業只與農戶簽訂簡單的購銷合同,缺乏相應的技術服務和價格保護措施,導致訂單履約不好,企業與基地或農戶之間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聯結機制,當價格出現波動時,企業和農戶都會隨行就市選擇交易對象。同時,哈爾濱市農民組織化程度低,雖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較多,但規模不大,經營還不規范,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全市75%的農民出售農產品仍然依靠傳統的集貿市場交易。
三、加快哈爾濱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規劃布局,統籌發展
合理規劃和布局,統籌協調區域產業發展,突出地域資源特色,引導加工、流通、儲運設施建設向優勢產區聚集,著力打造“優勢互補、產業聯動、緊密聯結、特色鮮明”的區域食品產業主體功能區。建立農業產業布局和項目引進的協調工作機制,避免各地無序競爭、低水平重復建設和擴張。針對大都市特點,建議將8區10縣(市)農業產業發展劃分為“三圈”,即核心圈、近郊圈和遠郊圈。核心圈重點打造農業產業研發基地和科技培訓基地;近郊圈重點發展農業產業園區,吸納農產品優勢企業聚集;遠郊圈重點擴大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種養規模,做強、做優農產品加工企業原料生產基地。
(二)產業集聚,園區發展
按照集群發展模式,全力打造農業加工園區,在已有的開發區食品園、雙城開發區、利民開發區等農業產業集群的基礎上,重點規劃和建設以香坊糧食物流中心為依托的糧食綜合加工園區,以五常、方正、通河等為重點的水稻加工園區,以巴彥、賓縣、延壽等為重點的肉制品加工園區,以雙城、尚志為重點的乳制品加工園區,以呼蘭、延壽、通河為重點的禽類加工園區。著眼提高技術含量,擴大生產規模,重點做大做強、拉長延伸乳品、啤酒、生豬、肉牛、肉雞、玉米、大豆等產業鏈條,形成上下游互動的產業模式,增強輻射和帶動能力。
(三)舞動龍頭,規模發展
緊緊圍繞產業強縣工程,擴大招商規模,緊緊依托哈爾濱市優質資源謀劃產業項目,提高引資質量,不斷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重點在“引、擴、壯”上下功夫,招商引進一批世界500強、國內500強及牽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改造擴建一批像雙城雀巢、尚志蒙牛、哈爾濱啤酒、賓縣牛業等發展前景好的大型龍頭企業再開發、再生產。扶持壯大一批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政策、特色顯、后勁足、管理好的企業成為市級龍頭企業,壯大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隊伍,夯實農業產業化基礎。
(四)建設基地,特色發展
緊緊依托哈爾濱市寒地黑土、綠色生態的農業優勢,以及雨潤、潤恒等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入駐哈市有利契機,全力打造“四大”特色有機生產基地,即圍繞雙城雀巢、尚志蒙牛等企業打造有機奶生產基地;圍繞賓西牛業、巴彥生豬等企業打造有機肉生產基地;圍繞呼蘭正大、延壽通河櫻桃谷鴨等企業打造有機禽生產基地;圍繞五常、方正大米等企業打造有機糧生產基地;圍繞郊區蔬菜加工企業打造有機菜生產基地,集中解決部分龍頭企業吃不飽、開工不足和大型冷鏈物流企業基地建設問題
(五)整合資源,品牌發展
發揮各級政府的經濟協調職能,著眼于品牌保護,引導各類合作組織、龍頭企業、農戶等市場主體,對現有品牌通過聯合、聯產等辦法進行整合,走集團化、規模化、品牌化之路,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拳頭產品和優勢品牌,不斷提高市場占有率。重點推動五常、方正、通河等縣(市)水稻品牌整合,形成具有區域特點的知名品牌。實施以綠色和有機品牌為核心的名牌戰略,進一步提高知名品牌的美譽度。充分利用農博會、哈洽會、綠博會等大型展銷會的有利契機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樹立企業信譽度。加大農產品注冊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力度。
(六)依靠科技,效益發展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科技創新為手段,以質量效益為目標,走加工層次深、附加值高、產業鏈條長的農業產業發展之路。鼓勵涉農高校和科研院所與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支持企業開展農產品加工高新技術自主研發,采購先進設備和引進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
(七)完善機制、創新發展
依法、規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不斷提高農戶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斷探索和創新“契約聯結、服務聯結、資產聯結”等發展模式,完善和鼓勵“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采取建立風險基金、推行訂單生產、實行保護價收購產品、墊付生產周轉金、賒銷生產資料和返還加工利潤等方式,進一步完善企業與基地、農戶的聯結機制。
(八)強化服務、政策發展
強化政府服務職能,營造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良好環境。政府要在推進農業產業化方面積極鼓勵工商企業投資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運輸、銷售、儲存、保鮮等行業。政府要在發展生產方面為農民提供多方面的服務,包括政策指導、投資支持、技術培訓、信息服務、正當權益保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