昝學武
摘 要:小學高年級的數學較一年級、二年級和三年級的數學不論是在難度上還是在課程內容數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學生在進入到高年級階段就顯得非常吃力,也很不適應,甚至很多學生出現了逆反心理,產生了畏懼數學的心理。對于這樣的情況教師應該堅持適度性原則,既要保證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又要充分考慮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感受,確保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適度性原則;探討分析
適度性原則在小學數學的高年級教學中可謂是非常關鍵,因為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中,由于高年級數學較低年級階段,不論是在難度還是在內容數量方面都有了一個陡然的提升,這必然會引起學生一定的不適感,而且高年級階段作業數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這更壓縮了學生原本的課余時間。很多學生在剛進入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時候確實表現的很不適應,甚至有很多學生非常逆反,表現出很大的抵觸情緒。這就導致教師教學工作的開展困難重重。
因此,教師在高年級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首先要充分的考慮到教學環境的變化給學生帶來的心理感受,從而更好的體會學生出現的不適感。堅持適度性原則,幫助學生做好這個過渡階段的情緒和狀態的調整,以便能夠適應未來更高年級和更高難度的數學學習。筆者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多年,現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關于適度性原則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總結如下:
一、控制教學進度
有很多教師在進入高年級階段之后就開始加快教學的進度,一方面是為了能夠節約出更多的時間進行復習,另一方面也是迫于教學任務的緊迫,不得已而為之。但是,正所謂“欲速則不達”,過快的速度必然難以保證學生的接受程度和認可程度。教師固然是完成了教學任務,執行了既定的教學計劃,但是教與學是一個相依相生的過程,沒有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做得再完美也是徒勞。
因此,教師要在這方面加以格外注意,在教學進度方面要更多的考慮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感受,合理的把握教學進度與稍事停歇之間的平衡。在趕進度的同時也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時間來消化和吸收之前學到的數學知識。
二、把握課堂練習數量
雖然課堂練習能夠非常有效地促進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但是凡事過猶不及,這一點在高年級的數學教學之中體現的尤為明顯。因為學生在學到知識之后,必然要有一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而很多教師一味的要用課堂練習來填滿這個過程,認為反復的練習就會提高這個過程的效率。
但是事實并非如此,過度的練習不僅起不到讓學生鞏固知識的作用,反而會讓學生產生疲勞,甚至出現短暫的知識認知上的真空。這時候教師不妨讓學生在集中的知識學習之后稍作停歇,在這個停歇的過程中可以是自行的反思,還可以是分組的討論,也可以是與教師的互動交流,讓學生把自己內心之中的想法表達出來。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學生將知識充分內化的過程,而且教師還可以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準確的把握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真實的知識掌握情況,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練習,進而鞏固和夯實學生的課堂學習。
三、合理控制課后作業的數量
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很多教師為了有效地鞏固課堂教學的質量,刻意地將課后作業安排的較多,以求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學習,保證其課堂學習的效果。但是這樣的做法完全忽略了學生的實際感受,可以說學生完全被當成了學習的工具,學生在數學、語文、英語等學科的共同壓力之下,顯得力不從心。
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年齡還較小,不應該承受如此多的學習壓力,而且過大的學習壓力也會壓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強制力作用得越久,學生的抵抗力也就越明顯,而且這種強制性的作用往往都是暫時的。諸多的教學實踐研究表明,學生在強制作用之下進行的學習雖然會在短時間之內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但是在一段時間之后,這樣的作用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這顯然并不符合新課程改革以來終身教育的理念。
四、正確把握教學任務的適度性
對于教師而言,教學任務的適度性也要加以合理的控制和把握,正是因為很多教師的教學任務過于繁重,才會給予學生過多的壓力。因此,對于適度性原則的把握還是應該從教師方面入手,正確地把握教學任務,在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時不能一味的下壓給學生,而是要采用適當的策略和措施來分化和消解教學壓力。
總之,在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把握教學過程中的度,嚴格遵循適度性原則,正確把握課堂教學任務的適度性,合理控制教學進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更多的考慮學生的實際感受,而不是教學計劃的執行情況。另外也要注意把握課堂練習的數量,給予學生適當的時間來完成知識的內化,并且在課后作業數量方面也要遵循適度性原則,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維持學生在課后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參考文獻:
莫紹松.淺議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方法[J].青春歲月,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