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昌品
摘 要:著名學者呂叔湘先生曾說:“成功的教師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上,還有一把總鑰匙,他的名字叫做‘活。”因此,在教學中讓課堂“活”起來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學取得良好效果,并且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讓課堂充滿活力的教學方式和思想已經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和認可。以高中生物課為例,簡要闡述新課程背景下讓課堂教學“活”起來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高中生物;教學方式
生物是一門人們迄今為止依然知之甚少卻又在科學上處于十分基礎的學科,其包羅世間萬象,關乎生命的起源、自然的進化、細胞的演變、人類的產生和發展、基因的奧秘等內容,最神奇與玄奧。因此,在生物這門學科吸引人們去發現、去研究、去探索、去學習的過程中,也意味著會涉及無數繁雜的理論知識和生物化學原理,這也就使高中生在因興趣而學習時又不可避免遇到很多阻礙,使生物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對于高中生物課教學來說,教師除了要借助課程本身的吸引力進行教學以外,更重要的是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讓課堂“活”起來,使學生一直保持著高昂的興趣和良好的狀態去學習,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符合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
一、使生物教學生活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感知
知識除了要從書本上獲得外,更重要的是從生活中獲得。任何理論知識都是來源于生活,而生物科學又與我們密切相關,所以生活中更是包含著大量的生物知識,教學時教師要充分選取生活中的素材作為生物課的案例和材料,通過這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和現象來解釋生物學中的知識和問題,讓學生學起來更加容易也利于理解。比如說:在學習高中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中的細胞膜——系統的邊界這節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生活中的現象來舉例,幫助學生理解細胞膜的作用,像展示國家地圖,通過國與國之間的邊界線讓學生明白邊界的作用,告訴學生細胞膜就相當于地圖上的這條邊界。除了地圖,教師還可以用雞蛋、人體皮膚內外做例子。又如,在學習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舉一些植物的例子讓學生理解光合作用的重要性,教師可以在教室里擺一盆綠植,然后蓋上黑塑料袋放到陰暗的地方,一段時間后讓學生看植物是否長得狀態不佳,通過鮮明的例子告訴學生植物的生存離不開光和光合作用,進而激發學生探究光合作用原理的興趣。
二、在生物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式,讓學生時刻充滿新
鮮感
近些年新課程改革取得了一定進展,人們努力擺脫“一塊黑板、一根粉筆、一本書”的傳統教學形式,創新鉆研出很多新穎的教學方法和理念,為課堂教學有效性提供了很大幫助。面對新時期眾多的教學成果,生物教師要積極借用、合理運用,在教學中針對學生情況和課程內容安排不同的教學方式,這樣學生每次上課時都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觸,就會增加很多新鮮感,學習興趣也會大幅度提升,自然課堂氛圍和節奏就會很活躍,使教學更加有效率。
具體說來,可以在上課的時候給學生播放教師自己制作或者網上下載微課視頻或動畫,通過影像生動地給學生展示一些生物流程,學習選修三里面體內受精和早期胚胎發育的內容時,因為無法實物展示給學生這一過程,而單純講解并不清晰,所以教師就可以將這一過程制作成動畫或視頻,讓學生通過形象逼真的畫面看到這一過程的形成,加深理解。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的方式,親自制作泡菜或在教室養殖菊花、月季花,讓學生親眼見證生物的變化過程及生長過程,而且相比單純的理論學習學生更喜歡動手操作,這樣更能激發學生主動觀察、認真探究的動力。此外,教師也可以針對生物教學中的一些開放性話題,諸如保護生態環境、綠色消費、生物武器等內容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和辯論比賽,既能在小組自學和討論過程中查詢相關知識,又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念,可謂一舉多得。
除了上述主要的兩點以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生動俏皮的語言來增強課堂氣氛的幽默性,讓學生在一種歡樂積極的狀態下學
習,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聽課專注力。像用成語“無中生有”描述光合作用、用“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來解釋植物的有性生殖、用“龍生龍、鳳生鳳”來代表生物的遺傳特性等等。這些傳統民俗中總結出的風趣語言恰當引用到生物教學中,可以使教學更有趣,也能讓學生通過有趣的語言加深記憶。
總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遵循以學生為本的理念,選取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學習氛圍真正活躍起來,由死板的靜態教學變為靈活的動態教學,真正讓學生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1]徐明映.如何讓高中生物課堂活起來[J].散文百家旬刊,2015.
[2]劉鳳.讓高中生物課堂活起來[J].新課程學習,2014.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