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琳娜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課外拓展是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必由之路。結合教學實踐,運用“積、猜、讀、論”四法來激發學生對課外文言文興趣,從而提高其能力。
關鍵詞:課外文言文;閱讀;體會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學生“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課外拓展是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必由之路。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課外文言文閱讀指導的幾點體會。
一、積
1.追溯字源,激發興趣
我們應根據古漢語的特點來激起學生的興趣,漢字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其字義和字形之間大都有密切的關系,從其構字特點中,往往可以探求這個字的意義軌跡。引導學生了解造字法,不僅能使學生牢牢地記住字義,并能準確地區分其細小差別。
如:金文的“步”像腳趾朝上的左右腳掌,當人的雙足交替向前走動,其本義就是“行”。
金文的“行”的中間是一條大路,左右兩側分開兩條小路,樣子與“十字路口”相近,“行”字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走”。
2.建“知識庫”,形成系統
為使學生記得更牢固,并使之形成系統,本人還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建立“文言知識庫”,把每課課內文言文的課后注解中重點實詞、虛詞,常用句式等做好登記,定期回顧、翻查從前學過的意義和用法,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聯系、歸類、比較。做到縱向積累和橫向積累相結合。學生在積累中不但提高了在文言文閱讀中的詞語辨析能力,還體會到積累帶來的極大益處。結果,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很高,這為閱讀課外文言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二、猜
1.利用字形特點,猜測字義
形聲字在漢字里占了約85%,弄懂形聲字的字義對我們看懂古文有很大的幫助。首先我們先弄懂形聲字的形旁,它對我們結合句意推斷該字的詞義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如:
①歸以告蒙母,母恚欲罰之。——《呂蒙傳》
“恚”與“心”有關,想去懲罰他的應是心里“很生氣”。
②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明史》
“饌”是“饣”旁,可猜與食物有關。
2.利用組詞特點,猜測詞義
古漢語構成句的最小單位以單音節詞占絕大多數,而現代漢語則以雙音節詞居多,在由單音節向雙音節詞轉換的過程中,又多以同義合并或近義合并或反義并列為構詞特征。我們在閱讀中遇到不懂的實詞時,可以使用組詞的方法,猜讀其意義。如:
①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鄭人逃暑》
流(流動),影(影子),移(移動),徙(遷徙),從(跟從),陰(陰影)
②縝少孤貧,事母孝謹。——《范縝篤學》
少(年少),孤(孤兒),貧(貧困),孝(孝順),謹(恭謹)
先組詞,再結合句子、上下文的內容,我們大致可以比較準確地猜度出句子的含義。
3.利用詞性辨識,推測詞義
漢字具有多義性的特點,詞性不同,其詞義往往也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根據整個句子的含義或詞的結構特點來推測出句子中較難理解的詞的意義了。
采用詞性辨識揣摩詞義的方法,既可以加強基礎知識的訓練,起到“溫故”的作用,又可以舉一反三,以此貫彼,得到“知新”的樂趣。
三、讀
所謂讀,就是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進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徑,是整體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每篇古文開始先要求默讀,初識文章大意,再出聲讀5~10遍,達到熟讀程度,最后是背誦優秀段落、句子或整篇全背,我自己也背,給學生做出示范,甚至背比要求他們背的內容更多的文章,如《長恨歌》《逍遙游》《秦婦吟》《離騷》等。讓學生在誦讀中聽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動其情,搜集文章中的外顯信息和頭腦中內存語言知識及生活體驗等信息達到理解的拓寬和深入,并且在佩服老師的同時增強背誦信心。
四、論
1.談古論今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對于文言文這種古人說的“古語”,我們大可今人今看,也讓學生自由說說他們學完文章后的感想。比如,閱讀《師曠論學》后可以以小組的形式來論這個故事對我們現在有什么意義。給學生的思維一個自由發展的平臺,也是自主閱讀成果的分享。我們也能發現他們在古今對照中碰撞出來的思想火花。學生在無形中也學會了用現代觀念去審視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還自己寫古體詩詞,也鼓勵學生學習古文的寫作,并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練習實踐寫作,如送葬時寫訃告、祭文;慶典時寫的古樸莊重的文章,如曲阜祭孔文,風追司馬祭太史公文等等。
2.以古論古
歷史上的某個典故、某個人物有時不只出現在一篇作品中,稍加留心,便會發現在其他作品中也能覓到他們的蹤跡。如閱讀到關于呂蒙的古文,我們也可以幾篇來對比,來全面地了解呂蒙是一個怎樣的人。使學生領悟了名人的魅力,還積累了寫作素材,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運用“積、猜、讀、論”的方法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文言文,能有效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激發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使學生“閱讀淺易的文言文”將不再是“霧里看花”。給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