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均棠
摘 要:初中物理作為新科目,對于剛剛升入初中的學生來說不僅新穎同時也因物理知識內容具有的抽象性使學生感受到知識所帶來的新世界與高難度。而作為中考考試中的重點考試科目,初中物理的成績則決定學生在升入高中、大學后的選擇的專業學習方向。農村教學設備與城市相比較為落后,我國雖已開展農遠工程,但由于現如今受到科技手段支持力度的影響,依舊無法達到全面提升農村初中物理教學水平的目的。而隨著新課改的提出,我國教師不斷研究科學教學方法,為全面培養綜合性人才提供有利條件,其中包括教學案、教學法。因此,對該方法進行分析與思考,并針對其如何有效運用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進行研究,為進一步提升農村初中學生整體成績和教師教學能力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教學案教學法;農村初中物理教學;實踐應用
一、“教學案”的理論基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會學習,學會思維,樂于不斷獲取新知識和主動探索,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現代社會的“頂尖級”素質和核心目標。心理學家奧托說:“我們所有人都有驚人的創造力。”而自主學習的本質要求是使學生學會能動的創造性。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自己建構的過程。建構主義學習觀的基本點在于: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況下,借助他人(教師、學習伙伴等)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個體自己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建構主義對學習活動的理解為:學習活動不應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同時把社會性的互動作用看作促進學習的源泉。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
因此,自主學習在物理學習中也是必要的,只有自主活動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對物理探究的興趣和需求,才能有提高學生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而“教學案”教學設計能引導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自主學習,對培養農村學生好的學習方式和習慣能產生積極影響。教學案在設計中重視學生已有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把他們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知識經驗,教學中注重增進學生間的合作,讓他們相互學習而得到啟發,在教師的指導下,使學生學會發現、學會學習。
二、教學案編寫遵循的原則
1.導學性原則
導案教學是教學案方法進行中的一部分,教師應在初次編寫教案時,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班級內實際教學水平及該課實際要達到的教學目標等進行編制,并將初步編寫好的教學導案打印出來后,人手一份地在課程前一天發給學生。而學生則通過對導案案進行閱讀后對該課程進行預習,并在預習后將自己無法獨自學會的、自己認為較為困難的知識點反饋給教師。教師對學生的反饋內容和問題進行整合,并通過研討后進行再一次編寫教案,充分提高教學效率。由此可見,無論是對新知識的預習還是對新問題的提出,都具有預習生成的作用,同時通過其導學性原則,可以使學生及時發現課程中自己無法輕松掌握的內容,便于教師對這些難點進行標記。
2.啟發性原則
首先,由于教師在進行教案編寫時,需要針對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以及不同層次的知識點對教學案內容進行科學合理設計。而在教師對知識和學生進行探索與思考時,往往會發現新的問題,同時也會促使不斷找出新的解決方法,對促進教學質量及效率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其次,由于受到初中生年齡階段特征的影響,他們在學習知識時,如果遇到知識難點沒有及時掌握或學會,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就無法對與該難點相關的知識主動學習。而在使用教學案時,學生能夠根據教案中的相關知識內容進行主動思考,當找到難點后主動提出,并愿意去思考如何將其解決,進而得到啟發。心理學研究證明,只有當人們對獲得知識產生興趣時,才能引發其認知需要,它是學習最重要、最穩定的動機,是促使人們進一步探究的內在驅動力。而在教學案中正是因具有這種驅動力,使該方法具有啟發性,同時也能進一步促使師生共同在學習中進步。
三、“教學案”在農村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分析
1.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進行教學
(1)教師在進行教學案教學時,應提高自身意識,將學生放在課程教學中的主體位置,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教育能力,使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夠意識到物理課程的意義與作用,真正地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降低教師壓力的同時,使自身學習能力及技巧得到提高。(2)與城市的教育條件相比,我國大部分農村初中物理教學設備都較為簡陋,甚至有些設備及實驗物品因使用時間過長,但由于缺少相應的資金支持而無法更換,許多設備已無法滿足現代初中物理教學要求。因此,教師應充分考慮學校設備及資源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進行教學,如在進行簡單的重力實驗時,教師可以用書本、粉筆等身邊常見的物品,或在學習摩擦力請學生觀察自行車的輪胎結構及其與地面接觸時的情況等,真正做得到因陋就簡,利用身邊的一切物品達到提高物理教學水平的目的。
2.教學中能較多使用現代教育技術
物理知識多數具有抽象性,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有效地充分學習抽象化知識,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案教學時,應及時考慮到物理知識自身獨有的特性,結合科學方式對其進行充分講解。近年來,我國科技水平不斷得到提升,而農村初中院校也因國家政策支持與經濟發展獲得了利用先進教學技術支持的機會。因此,教師可以合理地將多媒體設備等輔助科技資源加入到教學案教學中,不僅能夠以科學、直觀的方式將抽象知識變得具象化,同時多媒體設備的科技性及多樣性也能進一步提高初中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與積極性,為進一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降低教師教學壓力提供有利條件。
如“分子”教學中,為了能建立起微粒模型,實驗中用放大鏡觀察報紙上的圖畫,由于報紙的紙張用的是再造的紙漿做成的,松軟多孔,有利于觀察。取一張有彩色花朵的報紙,直接觀察時并無異樣,但當在放大鏡下看時,報紙(花朵)的顆粒組成清晰可見,若用實物投影儀放大觀察,則效果更好。然后再做高錳酸鉀顆粒放入水中的實驗,高錳酸鉀顆粒沉入杯底,從側面看,像流星雨一樣留下一條條紫色尾痕,然后這紫色慢慢向四周擴散開來。這些實驗都可在實物投影儀下放大顯示,效果明顯。再播放分子運動的動畫,會留下更深的印象。
農村初中的多媒體資源有限,很多情況下會出現一臺多媒體在同一節有多位老師想用,但這臺多媒體也只能出現在一間教室里。那么就要更充分地利用它,因為網絡技術的發展,多媒體信息的自由傳輸,使得教育在全世界交換、共享成為可能,這為教學案的備課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為編寫設計查找更豐富的資源。以網絡為載體的多媒體課件,提供了教學資源的共享,教學案的知識生成結合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使用,改善了教學的表現力和交互性,促進了課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的全面優化。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農村的多媒體資源也會逐步普及。
參考文獻:
[1]湯金波.談農村初中物理教學案導學式教學與實踐[J].科教探索,2008(12):66-67.
[2]吳文彪.淺議“翻轉課堂”之微課在農村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運用[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2):49-50.
[3]陳翼飛.“教學案一體化”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體會[J].學苑教育,2011(20):64-65.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