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娜
摘 要: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重要指征,閱讀教學質量不高與學生閱讀能力薄弱是語文教學的突出困惑和典型問題。目前,許多學校的招生考試側重數理,使多數學生偏重于對理科的學習,擠占了像語文一類文科的學習時間,使語文閱讀的現狀更加堪憂。對此,教師需要立足課堂教學,提高閱讀教學質量,努力培養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深入挖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語文;閱讀能力;教學策略
閱讀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在整個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高效活躍的閱讀教學課堂,能夠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產生積極影響。新課程改革的許多理念給語文閱讀課堂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活力,閱讀課堂開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躍、開放,可以說“堅冰打破,千帆競發”,語文教學改革邁出了重要步伐。然而,縱觀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現狀,還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與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差距較大,需要認真對待,深入探究,有效化解。
一、語文閱讀存在的問題
1.重“教”輕“讀”
教師閱讀教學觀念陳舊落后,固守教學經驗,使閱讀失去了本真的意義。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只看重問題的探究、知識的拓展,輕視學生的自主閱讀和理解領悟,時常只是讓學生粗略地“掃描”一下,便套路式地圍繞教材去提問、去分析、去歸納,老師教得太多,學生讀得太少,導致學生對文章的閱讀常常將就應付、草草了事。
2.重“義”輕“文”
在指導學生閱讀中,許多老師總是憑借自己的教學經驗扎進文意的海洋里,看重對文章內在含義、主旨思想的體會和理解,忽視對文章語言表達的體悟和認識,樂于停留在詞句“好不好”“為什么好”這個層面上,學生缺乏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難以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類似這種重“義”輕“文”的傳統教學方法使得語文閱讀效果大打折扣。
3.重“考”輕“法”
教師習慣于在閱讀訓練中針對考綱考點深入進行講解分析,缺乏恰當的閱讀教學方法和策略,忽視了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和閱讀習慣的培養。
二、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相比于其他學科,語文更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提升良好的綜合素養,但現實教學中,教師常常只把閱讀教學局限在各類文章的知識點上,熱衷于通過記誦幫助學生尋找“得分點”,嚴重抑制了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未能把新課程的閱讀理念付諸教學實踐,難以營造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師生分享不夠、教學相長不足,最終導致教師教學質量不高,學生閱讀能力
薄弱。
三、應對策略
1.課堂教學要強化互動
閱讀教學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教師應當克服主觀思維方式,不能急于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準答案,否則極易淡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盡可能地多發言、多思考、多嘗試、多交流,體現真正的學習民主。
2.教學設計要富有梯度
閱讀的基本目標就是把文章“讀懂”,這是一個層次分明的能力系統,包括對語言的認知和感悟,對文章內容與表達方式加以分析和概括。作為文學作品,還要進行鑒賞和評價。可以說是否“讀懂”一篇文章,答案是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這就要求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在備課過程中設計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活動內容,體現出因材施教、層次分明的梯度。
3.方法指導要滲透全程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學生應當掌握精讀、略讀與瀏覽三種基本閱讀方法,如何有效掌握和靈活應用這三種基本讀法?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實踐,在實踐中閱讀,針對不同的閱讀對象,采用適合的閱讀方法,并達到理想的閱讀效果。“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教學中要自覺將閱讀方法的指導滲透在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中,及時總結歸納實用有效的閱讀方法和技巧。
4.興趣培養要激發個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應當特別注重激發學生的個性發展,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創設各種機會和情境鼓勵他們充分發表思想觀點,在閱讀中發現自我、充實自我,從而逐步提高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語文鑒賞水平。
閱讀不僅僅關系到語文教學,也直接關系到各科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提高,它不僅是體現在語文試卷上的一種能力評價,更關系到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文化積淀。對此,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認識,并給予足夠重視,要立足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針對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學生閱讀能力的軟肋,有的放矢地予以糾正和改進,自覺更新觀念,提升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愛上閱讀,受益終生。
參考文獻:
[1]江德松.走向和諧的閱讀對話教學[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07(6).
[2]樊華強.語文閱讀策略教學探微[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