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琳
摘 要:建構主義對我國英語教學有深遠的影響。在信息時代的背景下,英語教師可以更好地、創造性地使用這一理念,為學生的二語習得營造十分真實的語境,讓學生能夠真正地發揮自主學習能力。所以,英語教師應該根據時代背景特色,在課堂設計中合理運用這一理念。
關鍵詞:建構主義;高中英語;課堂設計
一、背景
近些年來,在計算機等網絡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下,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也得以充分施展。建構主義可以追溯到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關于兒童認知而提出的“圖式—順應”理論,經過科爾伯格和維果茨基等心理學家的繼續發現與研究,進而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科學教育理論。它主張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進行教學活動。而且建構主義對學習的解釋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所以教師不再是一味地灌輸知識,而是幫助學生自主地探究性學習,課堂隨之變得生動而富有創造性,學生也更加熱愛主動學習。
建構主義的理念對于英語教學有極大的幫助。因為英語對于我國學生來說是二語習得,學生缺乏真實的語言環境。而建構主義中對情境的創設,能讓學生體會到真實的語言環境。筆者基于建構主義的理論,設計了一堂高中英語課,課型主要是以聽說寫的形式,內容為人教版必修五Unit 4 Making the News——Using language(語言運用)部分。
二、理論基礎
在建構主義中,學習指的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被稱為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這四大要素是指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讓學生進行小組活動、互相交流完成學習任務,最終達到學習的目標,在真實情境中獲得所學事物的意義與規律。如果要在英語課堂中貫徹建構主義,那么必須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并給予學生豐富的語境,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成長。
筆者所選取的人教版必修五Unit 4 Making the News——Using language(語言運用)部分講述的是關于新聞制作的知識。其中包含了一篇關于一位記者為了獲取一個網球運動員的獨家新聞的聽力文章,以及關于學習寫新聞的寫作內容。課文主題是新聞,非常貼近學生生活,但是學生對記者工作并不熟悉,所以新聞寫作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因此,這堂課必須充分利用建構主義的理念,才能最后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
三、課堂設計
1.情境的創設
英語課堂的最初部分往往都是導入,其實就是情境的創設。教師作為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就是要成為學生上課前和課堂中的學習引導人。英語課主體內容前的導入部分應該合理有效地對學生加以引導,這樣可以讓學生有一些背景知識,有利于學生在原儲備的知識基礎上建立新的知識結構。所以,一堂優秀的英語課堂都需要一個情境真實,與課文內容息息相關的導入。
因為Unit 4 Making the News——Using language(語言運用)部分主要講述的是與新聞相關的內容,所以筆者先運用圖片展現兩則最近發生的新聞,引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之后,筆者引入一則更重要的新聞——李娜退役的新聞。選擇這則新聞的理由是,就當時而言,這是一則比較轟動的新聞,而且與聽力材料中的網球運動員話題又可以相聯系,讓學生能夠提前熟悉話題,愿意參與到話題討論當中,有益于知識的建構。
李娜退役的新聞視頻與圖片相比更生動具體,學生還能直接觀看到李娜本人講述對自己退役的觀點,這為后面的新聞寫作學習提供語言輸入內容,從而進入課文的主體部分,探討主人公記者周揚想獲取一名網球運動員的獨家新聞的聽力故事。
2.“協作”“會話”
在建構主義課堂中,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均有重要作用。而“會話”又是協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所以筆者將課堂設計中的“協作”與“會話”部分結合起來,一并介紹。
筆者在引入記者周揚想采訪網球運動員劉明后,播放聽力材料,讓學生找出記者周揚在采訪時遇到的難題和這則獨家新聞的主要內容。學生聽完聽力材料后可以得出運動員劉明即將出國的新聞內容。接著,可以發揮學生的協作學習作用,讓學生分析劉明出國的原因,并提出假設。整個假設其實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聽力預測的技巧。然后通過播放第二段材料,驗證學生的假設,完成聽力訓練。
課程的最后部分為新聞寫作。因為學生在聽力材料中得到的文本輸入有限。筆者還另外加入了一篇新聞寫作的范本,依舊是關于李娜退役的新聞,這段材料主要是作為學生學習新聞寫作的提示與模仿對象。通過學生探討研究這則新聞,讓學生互相交流,總結歸納新聞寫作的特點——標題、中心句和評論。
最后的新聞寫作是以小組合作寫作的形式來進行的,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筆者提出了各個組員的明確分工,鼓勵各個學生參與活動,并且不同難度的分工也讓不同程度的學生能夠體現自己的價值。筆者將新聞的標題、中心句和評論這幾個重要內容讓三個學生分別設計出來,最后由一個學生來整合成一篇文章。課堂的最后便是讓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到講臺前分享自己小組所寫的新聞,并且讓學生來評價寫作內容。小組之間的寫作交流可以促進學生互相學習,拓展思維。互相評價也是學生互相協作的重要體現,幫助學生認識到寫作中的優點與不足。
3.“意義建構”
本堂課意義的建構主要體現在學生最后的新聞寫作中。學生從最初對英語新聞的接觸,上升到自己能夠寫英語新聞,就是一個新的知識體系的建構。學生在互相寫作、共同交流中,找到了英語新聞的寫作特點,并且加以利用,完成了自己的新聞寫作,這也是一個創新的體現。
這篇課堂設計是筆者為了參加市里的公開課而設計的,在經過反復的思考和實踐后,決定利用建構主義來完善課堂設計。從課堂的效果而言,建構主義在英語課堂設計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最重要的是,通過建構主義的課堂設計,學生才得以在充分發揮自己所學知識的同時,建立新的知識架構。因此,建構主義是教師在教學中的重要指導理念,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這一理論,可以為自己打造更高效的課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科學課,2003(12):22-23.
[2]劉書鋒,劉學惠,都靖.建構主義課堂解讀[J].全球教育展望,2003(3):52.
[3]費麗娟.建構主義理論下的英語課堂有效導入[J].海外英語,2011(3):137-138.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