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欽忠
摘 要:語文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每位小學語文教師的使命。根據優秀的教學研究成果和已有的教學研究經驗,構建了一種小學語文閱讀理論與小學閱讀教學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自我感知—內化提升”,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提出的依據和原因以及模式的相關內容,展示了它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希望探索與創新能對從事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的教師一些啟發與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基本性質;理論基礎;案例分析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提出的依據和原因
葉圣陶所說的“語文就是語言”,實際上已經包括了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載體——語音和文字,而且也包括了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實際應用,以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內容。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所以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
針對小學階段閱讀教學,新課標提出“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作為小學階段閱讀教學的總體目標。從閱讀教學的總體目標看,其中“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而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要求學生具備自主閱讀的能力。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做到自我感知,自我感知即看到一篇文章時要讓學生本身整體感知,包括對文章的理解和對文章所蘊含的深層寓意都該有自身的獨特見解與深切體會。
在做到自我感知后需要的則是內化提升,內化提升較之自我感知需要更高的閱讀能力水平,所以根據不同的學段的學生認知水平發展,新課標提出了學段目標。小學生在觀察事物時,要達到對事物清晰、精確、本質的認識尚需一定過程。小學生思維的基本特征是從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低學段的學生主要以淺近的古詩和童話為主,中年段的學生以敘事性作品為主,高學段的學生需在此基礎上對文章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所以教師切忌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實行強行灌注的方式,這就容易讓學生在閱讀中失去自主,而產生一定程度的依賴感。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具體內容
小學閱讀主要有珍視感悟,注重熏陶;以讀為本,教給方法;培養語感,強調積累;重視習慣,著眼長遠四個特點。“自我感知—內化提升”的小學閱讀教學模式是指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即自我感知;再將所得的感悟和思考進行內化,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其中的審美樂趣,即內化提升。明確了該模式的概念界定之后則需樹立相應的教學理念,閱讀教學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達方法,發展閱讀能力,形成閱讀習慣的過程。閱讀教學的開展應樹立獨立自主、積極討論交流的理念,根據教學理念必然有總體教學目標。
新課標對每個學段在閱讀的體裁、標點符號的認識與運用、閱讀總字數三個方面分別提出不同的學段目標,“自我感知—內化提升”小學閱讀教學應該注重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詳細的操作過程即教師引導、學生感知、交流探討、內化提升四個步驟,呈現一種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關系。
三、“自我感知—內化提升”閱讀模式典型教學案例分析
下面將以兩則不同題材的文章進行案例分析,以此體現此種模式的可行性。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三顧茅廬》的教學案例分析,是上海市靜安區教育學院李偉忠教師的教案。縱觀其教案總共有三個特點:一是鋪路架橋,奠定基礎;二是感同身受,直抵心靈;三是內化提升,扎根民族文化,從而使學生明白我們自古以來就十分推崇真誠待人的做人準則和尊重人才的社會風尚。
浙教版六年級下冊《古詩二首》的教學案例分析,是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天略外國語學校王自文教師的教案。古詩是小學階段課文中常見的體裁,與一般教師解詩意、悟詩情的教學方式不同的是,王自文教師著眼文體視角,指導講評故事,立足文化高度,啟發個性表達。
綜上所述,從兩位教師的教案特點分析可看出教師不再強加給學生所謂的文本理解,而是注重讓學生自主體會,啟發個性,體現了該模式的教學理念,所以也就不難看出該模式在閱讀教學中具有可操作性。
在開放的語文教育體系中,閱讀能力是語文素養的體現,以語文基本性質與學生認知水平發展為出發點,根據小學語文閱讀的特點,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鑒于此,構建“自我感知—內化提升”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鄒佳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與改進策略[D].東北師范大學,2011.
[2]蔣碧野.“感受—升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建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3]李桂蓮.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學法指導[J].才智, 2008(6):86.
[4]何曉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自主討論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