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勇
摘 要:近年來提倡新課程改革,在小學階段的改革過程中,制定了以人為本的改革理念,即把學生自身素質的提升作為目標。此次教育改革改變了以往轉移學習教材理論的教學模式,將教育工作的重心轉移到課外集體研究解決問題的模式。但在實踐的過程中,老師無法真正掌握課外教學的授課方式,并且對課外教學認知度不夠,實踐力度較輕。從體育課的角度來看,老師總是側重于形式上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對學生自身素質和能力提升的意義不大。因此,在小學的體育教學中,如何貼合實際,響應國家的教育改革政策,緊跟改革的步伐,讓真正的改革深入到老師的日常教學中,是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體育;有效教學;研究實踐;體育課堂
一、小學體育課的現狀
從小學的課程安排來看,每個星期有三到四節體育課。但是在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身體發育的重要時期。只有經常接受戶外訓練,才能適應學生的身體發展狀況。因此,這三四個課時的時間是不夠的。從體育課程的內容來看,課上的教學顯得乏善可陳。小學生本就注意力分散,枯燥的課程很容易讓他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因此教學的成效并不顯著。大多數體育課都是在單一的拓展訓練和廣播體操中完成的,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身心健康沒有實際性質的意義,并且還讓教學的氛圍缺乏活力。
二、小學生身體發展的特征
小學階段正處在學生身體發展的時期,同時對周圍陌生事物充滿了獵奇心理和探索欲望。對事物的認知程度僅停留在表面上,對抽象的概念沒有認知度。面對這樣的學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特點,要探究出適應他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作為老師,首要的任務就是在授課過程中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學生的學習過程變被動為主動,踴躍參與到體育課堂中。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保持對體育課的憧憬和喜愛,讓他們在體育課中既能快樂地獲取知識,又能讓身體得到鍛煉,強化他們的身體素質。
三、進行有效教學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有效教學最重要的地方在于老師的授課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清楚教學的目的,一切教學過程不能偏離甚至背離這個目的。這點對于體育課程來說極為重要。體育課是讓學生活動身體的課程,活動性強,動作繁多。老師要注意在每堂課程開始之前讓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舒展開筋骨,避免課程中劇烈運動導致身體的不適。授課所用的教學模具要把安全元素擺在首位,要定期檢查教學用具的使用情況,及時維修或者更換不達安全標準的教學用具。向學生講解動作時,不管是語言還是肢體行為都要做到標準規范,并且淺顯易懂。不能讓學生無法真正理解老師的動作要領,或者學到不規范的動作,否則會對他們的身體造成損害,不利于他們健康成長。課后要詢問學生的心得體會,了解哪些課程對學生來講是簡單的,哪些課程是不易懂的。然后將這些觀點進行分析,為以后的教學做出改善。
四、讓“有效教學”浸潤小學體育課堂的方法
1.運用游戲教學,促進健康發展
小學階段是思維靈活的生理時期,他們天性愛玩、愛鬧。老師要緊緊捕捉學生的這一性格特點,因勢利導,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游戲環節,豐富教學的內容。在游戲的過程中教給學生各式各樣的活動要領,寓教于樂,充分挖掘他們的天性,將學生的興趣完全融入體育課程中。
2.聯系生活實際,促進知識理解
此次新課程改革的最大亮點,就在于重點強調教學過程要和實際生活相聯系。作為老師,首先要吃透教材中的重點,并且把他們融入生活中,在授課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教授給學生。老師畢竟擁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要耐心地提升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和認知程度。新課程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此。學生不僅要在課堂上學到必備的體育常識和鍛煉技巧,還要將他們運用到生活中。體育課的授課過程,也是讓學生用心貼近生活、貼近大自然的學習過程,教師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他們對新事物要勇于探索,積極進取。
3.注重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參與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知識點模擬一個貼切的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和感受。這樣做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教學重點的記憶程度,并且讓他們更直觀地感受到體育的魅力。這是新課程改革中獨具創新性的教學方式。既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又能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且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通過上面兩點,可以讓老師對情境教學法有更全面的認知。
有效教學是近幾年來教育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雖然已經初見成效,但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總要歷經艱難險阻。老師作為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要明確自身的責任,勇于扛起課程改革的大旗,大刀闊斧地推動有效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薛輝.促進蘇北地區高中體育教師網絡環境下參與自主學習的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2]蔡寶來,車偉艷.課堂有效教學:內涵、特征及構成要素[J].教育科學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