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雯琦
[摘 要] 綜合實踐活動課最大的特點是實踐性。這與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是一致的。這樣的不謀而合,陶公要領先近百年。在大力推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今天,不得不佩服陶行知先生當年的高瞻遠矚。心動不如行動,對陶公教育理念的有效踐行就是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選擇多種方式,并加以優化組合,進行情境創設,在“身臨其境”的探究中手腦并用,在興趣盎然的實踐中解放學生,從而實現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優效、長效,實現“從心里發出來”“打到心的深處”的真教育。
[關鍵詞] 手腦并用;創設情景;綜合實踐
所謂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于學生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應用的學習活動,其最大的特點是實踐性。這與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是一致的。分明是不謀而合,陶公要領先近百年。這就是陶公的偉大所在。在大力推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今天,不得不佩服陶行知先生當年的高瞻遠矚。陶公還強調:“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則為全方位解放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但現實情況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往往因為不是所謂“主課”而被忽視。學校不重視,課被安排在下午放學前;教師不重視,備課簡單,課前準備隨意;學生不重視,脫離了語數英的嚴控,放松尺度過大。加上座位排列以小組為單位圍坐在一起,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普遍顯得散漫,甚至凌亂,課堂效益不高。
怎樣有效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解放學生這一平臺的作用呢?那就要把綜合實踐活動課上得情景交融、趣味盎然,讓學生積極投入、勇于探究、勤于實踐,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其中,情境創設就是一個極好的切入點。可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不同內容來創設真實而靈動的情境,營造身臨其境的課堂,“教學做合一”,讓學生主動參與、體驗、發展。
一、通過布置環境創設情境
通過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場所進行必要的布置,收到引人入勝的效果。教師可以有目的地根據教學內容來布置綜合實踐活動場所,創設別樣的教學環境和貼切的場景。這樣,學生走進教室就能融合在所要進行的活動主題氛圍中。
如在教《綜合實踐活動成長手冊》六年級下冊的《野外生存大體驗》一課時,筆者把一些樹木、山洞、野外動物的圖片,精心布置在教室的墻上,使學生一進教室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同時筆者還在教室的角落撐起了一個帳篷,自己也穿上了野營服。教師的身先垂范,主動參與,加上貼合主題的氛圍,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亟不可待、躍躍欲試,他們動手又動腦,參與自主探究的綜合實踐活動。
二、通過語言描述創設情境
綜合實踐活動探索開始前,學生要對探索研究對象的背景進行先期了解,此時教師清晰明了的語言極為重要。教師形象生動的語言描述不但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將他們帶到探索所需要的特定情境中,加速學生的理解,使他們能全神貫注,盡情參與,樂于研究,勇于探索。
學習《和小動物交朋友》一課時,教師應該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描述出童話般的意境:郁郁蔥蔥的森林里,動物們逍遙自在地生活著,并用擬人的手法來描述動物眼中的小朋友,以及小朋友對小動物的一些行為。從小動物的角度來講述感受后,教師再因勢利導:“同學們此時會怎樣做呢?你們之前的做法合適嗎?”身臨其境中,一只只可愛的小動物仿佛來到了同學們身邊,于是不知不覺中他們對自己平時對待小動物的一些不良行為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三、通過音樂渲染創設情境
眾所周知,音樂是最能觸動心靈的,也是最能引起內心共鳴的。偉大的藝術家康定斯基極為形象地打了比方:“色彩好比琴鍵,眼睛好比音槌,心靈仿佛是繃滿弦的鋼琴,使人的精神產生各種波瀾和反響!”
既然音樂的魅力如此巨大,試想,如果綜合實踐活動有了音樂的加盟,將產生怎樣令人驚喜的效果呢?
在教學《家鄉的歌謠》一課時,以學生唱家鄉歌謠的形式導入,音樂激趣,學生興致高漲。學生在對搜集來的家鄉歌謠資料整理時,筆者將幾支比較著名的家鄉歌謠貫穿始終。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多種感官參與,真正地了解了家鄉歌謠,了解了家鄉,熱愛家鄉之情油然而生。最后在資料輸出、成果展示時,同學們的言談舉止間飽含著對家鄉的深情,令聽課老師贊嘆不已。
當然,如果通過視頻等多媒體手段來創設情境,音樂的渲染作用會更具魅力,但這要根據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的實際需要來決定。
四、運用表演創設情境
表演是立體的,需要多種感官參與,因此通過表演來創設情境,不但聲情并茂,而且參與度高,更有利于解放學生。不可否認,幾乎每個學生都有表演與展現自我的愿景,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演一演”。特別是在綜合實踐的成果展示階段,創設表演情境,能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演繹角色,連貫地自然而然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我是校園志愿者》這一課時,筆者設計了表演游戲。展示時讓一個學生戴上志愿者的袖章和帽子,然后表演展示如何爭做合格的志愿者。這時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參與熱情高漲。表演結束后,筆者又設置了評比環節,設立最佳演繹獎。評選規則是這樣的:小組評比,學生自己當評委給每組打分,根據分值選出最佳演繹獎,予以獎勵。生動的表演,客觀的評比,讓學生輕松而自然地展現了研究成果,增強了自信心,更重要的是真正解放了學生,潛移默化中發展了學生觀察、比較、分析和評價的能力。
五、巧妙評價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能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因此,在對學生的研究成果進行評價時,不能用成人的眼光來評價,要降低要求。教師要欣賞和肯定學生的努力,要肯定學生的優點和成績,用鼓勵欣賞的態度來評價。
另外,評價不能只針對作品或研究成果,要注重綜合實踐教育對學生成長的影響,這才是課程的最終目標。如評價《歡快的兒童節》這一課時,請同學們把自己準備的節日禮物逐一進行展示,筆者還對每個學生的展示分別拍了照,發到班級QQ群里,讓家長一起分享他們的成果。這種分享式評價方法,妙就妙在不但讓學生體會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的喜悅,更激發了學生展示時的自信心。勝出的學生能獲得“小小優秀設計師”的光榮稱號,沒勝出的學生也不會沮喪,他們可以把禮物送給自己最好的朋友,這自然也是一種極為美妙的評價方式。
這樣妙趣橫生的評價從課內延伸到了課外,也巧妙地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引向了家庭,引向了社會。
綜上所述,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教師可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選擇多種方式,并加以優化組合,進行情境創設,進而在“身臨其境”的探究中手腦并用,在興趣盎然的實踐中解放學生,從而實現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優效、長效,實現“從心里發出來”“打到心的深處”的真教育。
責任編輯 王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