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如
董口鎮位于菏澤市鄄城縣西部,是典型的黃河灘區鄉鎮,貧困人口數多、貧困發生率高,全鎮33個行政村中有19個是省扶貧開發重點村。前年以來,我們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條以 “扶貧車間”為載體、以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為核心的“送崗上門、就近就業”扶貧脫貧模式,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和農民群眾的認可。
一、“扶貧車間”的發展歷程
扶貧脫貧工作開展之初,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此項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囑托,時常在我耳邊縈繞、讓我陷入沉思。如何破題,成了必須首先要跨越的第一難關。
(一)“小窩棚”的發現及其引發的思考和實踐
前年11月份,陪同菏澤市扶貧辦主要負責同志在我鎮代堂村調研時,我們發現一家村民的院子里有一處用廢舊物料搭建起的“小窩棚”,只有約10平方米。八位老太太圍坐其中,每人面前一筐頭發團(即假發產業的初級原材料)。據她們介紹,“撕(即簡單整理加工)頭發”一天可賺13塊錢,拿出5毛給房東,一月能掙三四百。我們當時就受到啟發:每天掙的雖不多,但許多貧困群眾連這點兒錢也掙不到,能否想個辦法,提供一個平臺,讓更多貧困戶參與進來,都能掙到錢。
菏澤市扶貧辦就此與鄄城縣委、縣政府及時進行溝通交流,并達成了共識。后者隨即要求各鄉鎮、街道將閑置的民房、學校、辦公場所、廠房等改造為扶貧就業加工點,吸納貧困群眾進駐就業。小窩棚引發構筑的“就業扶貧新模式”自此應運而生。
既然上級黨委政府有要求,群眾有實踐,“小窩棚”又是在我鎮發現的,我們何不先行一步呢?當月,我便召集鎮班子成員進行研究討論,決定對代堂村的活動室、申位莊村的糧庫、西雙廟村的養牛場等6個閑置場所進行改造,把我鎮傳統的人發加工、藤編加工、教具加工、掃帚加工、漁網加工、馬尾加工搬到了扶貧加工點。短短一月時間,效果立顯,每個加工點都聚集了60人左右,其中貧困群眾占40%以上。
(二)“扶貧車間”的建設、使用與管理
取得初步成效后,我鎮迅速行動起來,在各村較為顯眼的地方,利用閑置宅基地,新建改建就業車間39個。
1.著力建設“扶貧車間”
建設“扶貧車間”,首先需要解決投入資金問題。除改造的外,全鎮共新建扶貧車間33個,總投資463萬元。單靠鎮財政,這是無法完成的。我鎮主要依靠五個方面的力量進行建設:一是縣直單位和企業援建;二是省派第一書記傾情相助;三是利用扶貧專項資金進行建設;四是動員社會力量和個人建設;五是鎮財政拿出一部分資金建設。
2. 有效利用“扶貧車間”
為確保“扶貧車間”得以充分利用,我們狠抓三個重要環節。一是選準產業項目。把根植于民間的“老、笨、土”產業轉移到“扶貧車間”。這些產業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的、計件或計量式的,符合當地老百姓的基本素質和能力,群眾易于學習掌握。同時,大力招商引資,把一些“新、奇、美”的項目招過來引進去。二是選好管理人員。一個“扶貧車間”一般有五六十人,再加上把活兒拿回家干的工人,有的車間多達四五百人。這對“扶貧車間”管理人員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我們大都使用村里有威信有本領、熱情公道、認真負責的人擔任管理員,確保讓群眾滿意。為支持鼓勵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創業,擔當起車間管理職責,我鎮提出了“與其外出去打工,不如回家當老板”的口號,積極動員有抱負的務工青年,大膽承租“扶貧車間”,帶動身邊群眾發展。三是培訓好工人。“扶貧車間”中的多數項目從落地投產到穩定生產,都要面對群眾的“學不會厭工”和“嫌錢少棄工”兩個困難。很多貧困人員因有肢體上、智力上、心理上的不足,工作之初往往信心不夠,操作能力較差,賺錢數量較少,便導致了厭工、棄工現象的發生。為此,鎮黨委政府及時聘請專業人員,對部分工人面對面、手把手地教導和鼓勵,努力使其把到車間干活兒當成一種正常生活方式。實踐證明,凡工人培訓到位的車間,質量有保證,訂單較穩定,工資水平高,工人干勁足,“扶貧車間”作用就越發明顯。
3.科學管理“扶貧車間”
“扶貧車間”產權歸村集體所有,由村兩委負責使用和維護。為加強對其管理,縣、鄉扶貧辦分別安裝了電子平臺,隨時監控各車間運行情況,確保其真正成為脫貧致富的“孵化器”。董口鎮在日常管理中,更是認真落實責任,為每個“扶貧車間”明確一名黨委擴大會成員作為聯系人,及時掌握車間使用、工資發放、工人人數等情況,遇到問題及時解決。
(三)“扶貧車間”取得的成效
2016年,董口鎮19個省扶貧開發重點村全部摘帽,共脫貧5339人,其中通過“扶貧車間”就業脫貧2400余人。村村建設“扶貧車間”,讓貧困群眾實現就近就業,不但弘揚了勤勞致富的優良傳統,而且增強了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提升了自我發展能力,從而增加了收入、促進了致富,實現了建設“扶貧車間”的初衷和目標,大大增加了農村貧困群體的獲得感。
二、就業扶貧的幾點啟示
(一)脫貧攻堅工作要尊重群眾首創精神
只有尊重群眾首創精神,才能集中群眾無窮智慧——這是我們脫貧攻堅取得實效的重要法寶之一,是一條寶貴的成功經驗。越是根植于民間的越有原動力,越是群眾接受的越有生命力。基層工作中“隱藏”著很多脫貧途徑,只要深入進去,辦法自然產生。
(二)精準扶貧脫貧貴在幫扶措施精準
新時期脫貧攻堅的基本方略要求我們必須將扶貧的思路聚焦到“精準”幫扶上,瞄準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逐村逐戶想辦法、找路子,把扶貧資源和措施精準撒播到貧困村、貧困戶中去。“扶貧車間”經驗之所以可推廣、可復制,就在于把它建在了村中戶邊,既可以在車間內干活兒,也可以把活兒拿回家去干,讓群眾掙錢顧家兩不誤、兩促進。
(三)脫貧攻堅必須黨委政府主導、黨員干部肯干
如果黨委政府不主導建設“扶貧車間”,群眾是沒有這份力量和意愿的,可能還要在簡易窩棚內從事加工生產。而且,“扶貧車間”從建到用的整個過程中遭遇過一系列困難和挫折。比如,到底有無產業入駐,有無工人肯去務工?厭工棄工問題、訂單不足問題、項目先天不足問題等等,一度困擾著每一位基層扶貧干部。但當黨委政府帶領大家毅然選擇了堅持后,這些困難、問題就逐一得到了克服和解決,讓我們推動脫貧工作更有了干勁和熱情。
(四)就業扶貧壯大了集體經濟
扶貧就業車間的存在,不僅直接壯大了集體經濟規模,而且其租金或管理費等收入的產生,基本消滅了集體收入“空殼村”,提升了村集體“統”的功能,增強了村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三、推進精準脫貧向縱深發展
在脫貧攻堅中,“扶貧車間”發揮了主戰場作用,讓就業脫貧引領了精準扶貧,但仍有一部分貧困群眾在“扶貧車間”中找不到合適崗位。換句話說,“扶貧車間”的崗位并不完全適應每一個貧困戶脫貧。采取什么措施讓這部分貧困戶脫貧?困難再次擺到了每個扶貧干部面前。
經反復推敲研究,我鎮開啟了“一戶一案”幫扶之路。所謂的“一戶一案”,我們的定義是:針對貧困戶差異,結合貧困群眾的生活技能、生產經驗、興趣愛好等,進行個性化幫扶。通過培訓一門技術、贈送一套工具等方式,幫助其找到一條脫貧門路,逐漸把貧困戶培養成走街串巷、守攤看鋪的生意人,或種植養殖、加工制造的新能手。
我們首先在有貧困人口38人的臧莊村開展了試點。包村干部對貧困戶分別進行了走訪摸排,發現有5人在扶貧車間就業,8人具有一技之長,6戶有養殖經驗,13人因年齡較大除了種地沒有其他技能,還有6人需政策兜底。在簽訂了幫包責任書后,包村干部每天記錄這些農戶的經濟活動及收入,進行跟蹤指導。目前,“一戶一案”所幫扶的農戶,收入均超過了省定貧困線標準,有幾戶還遠遠超過該標準,使致富不再只是一種期盼。
在臧莊村“一戶一案”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去年10月份起我們將“一戶一案”在全鎮鋪開。截至目前,全鎮已落實“一戶一案”貧困戶720余戶。
建設“扶貧車間”,堅持“一戶一案”,將“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竭力幫助貧困戶“找一個就業崗位、學一門實用技術”,依靠自身力量實現脫貧,這些都是“開出扶貧良方,創新扶貧模式”的具體實踐。總之,這種“精準”扶貧脫貧方式,既符合中央要求,又受到群眾歡迎,因而見到了成效、取得了實效,并促使我們不但要堅持下去,而且要不斷創新,推動董口鎮脫貧攻堅事業再上新臺階、再創新業績。□本文作者系菏澤市鄄城縣董口鎮黨委書記E:WDZ
關鍵詞:扶貧車間 精準扶貧 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