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長林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公道初級中學,江蘇 揚州 225119)
摘 要:教學語言是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及工具,教師的教學語言如何,直接決定著教育、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語言,提升物理課堂的“趣”性,就要做到:教學語言“生活化”,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學語言“口訣化”,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教學語言“網絡化”,提升學生的注意力;教學語言“幽默化”,提升學生的學習活力。
關鍵詞:教學語言;初中物理;趣味性;理解
中圖分類號:G633.7;G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8-0036-01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很多物理知識是通過實驗探究方式來獲取的,因此物理課堂對于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對各種新鮮事物好學、好問,富于幻想的初中生來說,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他們容易被有趣的實驗所吸引,從而對物理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但學生的這種興趣往往是短暫的,僅僅是關注物理現象的表面,而不能產生探究原因的動力。當遇到較為抽象的物理知識時,他們很快就失去學習興趣,認為物理是枯燥無味的,甚至放棄學習物理,成為了物理學習中的“困難生”。因此,要激發并穩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就要求物理教師提升物理課堂的“趣”性,讓物理教學語言風趣、生動,使學生愿意聽并引起高度注意,從而使他們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接受知識、增長技能。
一、教學語言“生活化”,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
初中物理概念有些比較抽象,學生一時會難以理解。而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中學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經驗,用生活中的語言來降低理解難度,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如“比熱容”是熱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不僅抽象,而且涉及的物理量比較多,學生學習起來很困難。因此,物理教師可以借用生活中的“飯量”來解釋“比熱容”的概念。學生由生活經驗知道,一個人的“飯量”有大有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飯量”(可以對應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性質,不同物質有不同的比熱容),當吃相同的食物,“飯量”小的人的肚子膨脹變化比“飯量”大的人變化大(對應相同條件下吸收相同的熱通,比熱容小的物質溫度變化得大)。這樣,就降低了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難度。
二、教學語言“口訣化”,提升學生的概括能力
初中物理知識體系中有很多規律需要學生掌握,而且一些規律比較復雜,學生掌握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要幫助學生將這些規律進行整理,通過“口訣”化的語言,讓他們理解記憶物理規律。如“凸透鏡成像規律”是光學現象中一個重要的物理規律,它的成像特點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學生理解起來很困難,會經常把條件和成像特點的對應關系搞亂。這時,教師可以通過實驗數據分析,幫助學生總結出這樣的成像“口訣”:“一倍焦距分虛實,兩倍焦距分大小;物像同向移,像距越大像越大。”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凸透鏡成像規律問題,又可以解決凸透鏡實際運用問題,如照相機拍照時的調節難題等。
三、教學語言“網絡化”,提升學生的注意力
初中生由于年齡的特點,他們在課堂上的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有時會出現“走神”的情況,從而錯過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對以后的學習造成負面的影響。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對學生具有吸引力的“網絡語言”,凝聚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注意力始終保持在課堂學習上,增加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如在演示大氣壓存在的“壓扁易拉罐”實驗中,教師可以這樣導入:“親們,注意觀察,不能眼一睜一閉,現象就過去了。”這樣,學生很容易把注意力停留在實驗現象中。教師通過趣味新奇的物理實驗演示配合“網絡化”的教學語言,可以很好地抓住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從而提升學生的注意力。
四、教學語言“幽默化”,提升學生的學習活力
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自覺地從事學習活動的重要推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調動全部的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如果學生對所學的學科知識沒有興趣,教師的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幽默的教學語言感染和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學得輕松。比如,講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大小,教師不一定反復強調始終不變,可提出問題:“同學們,會唱《我的中國心》嗎?”當學生唱到“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教師立即接唱:“我的大小都是一樣的。”這樣,學生們誰還會不理解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特點呢?再如,在學習分子間作用力特點時,教師可以向學生這樣介紹:“分子間的引力與斥力是同生共死,刀毀人亡”的關系,學生們對分子間作用的特點還會弄錯嗎?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巧妙地運用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就可以把深奧的理論形象化、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復雜的東西簡單化,使學生興趣倍增、情緒高漲,輕松地進入一種最佳的學習意境,在增強理解知識的同時,給人以美的享受。
五、結束語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只要物理教師重視課堂教學語言,不斷提升物理課堂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能使他們在較為輕松的環境中接受知識、增長技能,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學山.例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語言的有效運用[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12).
[2]顧良堅.提升初中物理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基礎教育研究,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