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理學院 藝術表演與傳媒學院,湖南 常德 415001)
摘 要: 對于地方高校的舞蹈藝術學科轉型教育與教學改革而言,要改變學科的應用技術職業教育思路,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變“教師為主”的單一教學方式為“師生互動”的復合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自立、自律、自主地主動學習。同時,根據舞蹈學科的職業特性,積極尋求課程教學與劇目教學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 舞蹈基訓 應用轉型 實踐
我在“對地方高校轉型發展中舞蹈專業的基礎訓練課程思考”一文中,曾經指出:“過去舞蹈基礎訓練課程存在的問題是,在教材與教學內容的取向上,過于尋求舞種風格,造成了‘薄基礎、大風格的局面。”[1]我認為,過去的高等藝術舞蹈教育在“基訓”課程教學中,一是過于求大求全,未能從普通高校的實際教學情況出發;二是在注重學生藝術人文素質培養的同時忽視舞蹈藝術的技術技能特性。這兩個方面認識上的缺失,導致舞蹈學生職業培養的應用能力偏弱。作為地方高校藝術學科舞蹈專業“基訓”課程教學的應用轉型,在教學理念上既要立足于舞蹈的民族文化傳統,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等人文素養,又要著重于舞蹈動作技術技能的剛性需求,培養學生的舞蹈藝術職業應用能力。據此,以中國古典舞基礎訓練為藍本,結合地方高校自身教學特點,擬定一套縱向性基礎訓練教學大綱與教材實現應用轉型的教學目標是一個較合理的選擇與途徑。
首先,中國古典舞是在繼承和發展戲曲舞蹈藝術基礎上,吸收了一系列民族傳統文化精髓,借鑒芭蕾、雜技、體操等科學訓練方法,并最終從民族傳統審美思想出發整合創新舞蹈身法動作韻律所構建的一個優秀的當代中國舞蹈種類。其文化的成因,正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建立舞蹈文化自信與自立,構建“具有‘古典化內在精神與‘民族性外部特征的一個國字號舞蹈雅文化種類”的碩果[2]。其次,“合理性”的文化思維傳統貫穿中國古典舞價值認識始終,“陰陽互補”的宇宙觀在中國古典舞的人體運動之道里,被視為身體“內外、上下、腹背、左右等一分為二的離合始反”之理。它既是一種相互對立的矛盾運動,又是統一在中國古典舞動態審美結構內的基本功訓練技法。再次,中國古典舞“基訓”強調“跳、轉、翻、控”四個方面技術技能的發展,比如:“掖腿轉8至10圈”、“大跳接前空翻或側空翻”、“旋子接側手翻接旋子360”等,這些對跳、轉方面和控制方面的改進,使控制能力、彈跳能力和旋轉能力達到較高水準。實際上,中國古典舞舞蹈藝術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各個方面都取得長足的進步,特別是舞蹈基礎訓練教材與教學方法,具備系統性、科學性、民族性等特點。這些民族獨特的舞蹈技術技巧早已達到和超過世界水準,可以與世界上任何一種舞蹈形式相媲美。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確立大學以中國古典舞基礎訓練為主體的“縱向性”教學大綱;圍繞應用轉型,重新梳理與認識“舞蹈基礎訓練”課程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模塊與教學目標;根據高校學生認識與理解能力較強的特點,本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教學思想,在高校舞蹈“基礎訓練”課程的實踐上進行以下三個方面“相結合”的教學嘗試與改革。
一、科學規劃教學大綱,加強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相結合。
教學大綱是課程教學的總綱要,科學、合理、系統地進行規劃有利于“舞蹈基礎訓練”這門課的應用轉型教學。所謂科學,對于“舞蹈基礎訓練”這門課程而言,就是用盡量少的訓練動作,從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地、系統地、全面地解決所有(盡量多)的基礎訓練教學問題。舞蹈表演藝術教育以舞蹈動作的技術技能訓練與人文的審美風格訓練為教學內容,大量舞蹈教學內容必須有的放矢地選擇。“舞蹈基礎訓練”課程教學的問題是學生如何通過有效教學與訓練,解決身體動作在“跳、轉、翻、控”等方面的舞蹈基礎能力的問題。
我們在大綱的總任務中明確提出學生要掌握“中國古典舞基礎訓練”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藝術功能;掌握中國古典舞基礎訓練的技術技法,以及與此相聯系的舞蹈風格、韻律、音樂感和藝術表現力。具體要求為:第一,加強跳、轉、翻技巧所需的柔韌與力量的訓練;第二,跳躍、旋轉、翻身各類技巧達到比較熟練和準確的程度;第三,強調舞姿在技巧與組合中的準確性、穩定性及半腳尖的能力;第四,在組合中貫穿民族身法、韻律的要求,并根據學生特點和條件因材施教。根據大綱的總任務與要求又制定了每個學期教學任務。如:第一學期,重點解決腰、腿的軟開度與爆發力,同時,著重規整學生體態、基本舞姿,以及基本連接動作規格和正確的動作方法,并在期中后進行“跳、轉、翻”技術技巧開法兒。第二學期,仍以基礎練習為主,進一步加強本年級跳、轉、翻技巧所需的柔韌與力量的訓練,進一步強化學生正確動作的方法,并加強“跳、轉、翻、控”的單一練習。第三學期,進入以訓練技巧為主的階段。強化“跳、轉、翻、控”單一技術技巧的訓練,在速度與數量上有所要求,適當進行組合練習。第四學期,仍以技巧訓練為主,打下較扎實的技巧基礎。“跳、轉、翻、控”技術技巧在速度與數量上有所突破,并在風格性組合中練習。第五學期,技巧訓練進入鞏固和提高階段。“跳、轉、翻、控”技術技巧相對成熟,進行表演性與綜合性組合訓練,并適當開展技術技巧復合練習。第六學期,技巧訓練進入鞏固、提高與編創階段。“跳、轉、翻、控”技術技巧比較熟練,學生開展綜合性運用,并突出學生個體的特點與特色。
與此同時,我們在制定教學大綱的過程中必須認識到大學生在人格自立、生活自律、知識自學等方面都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在“舞蹈基礎訓練”這門專業技術性極強的課程教學中,充分發揮高校大學生認識能力、理解能力的長處,積極開展“案例式”、“項目式”、“研究型”教學,引導學生探求知識。這樣我們規劃大綱時將“舞蹈基礎訓練理論與教學法”融入課程教學中,在大綱前四個學期中安排32節課時,分別講授“中國古典舞基訓概論”、“舞蹈課堂形式與結構”、“中國古典舞的基本形態”、“舞蹈的地面訓練”、“中國古典舞的上肢動作”、“中國古典舞的腿部動作”、“中國古典舞的腰部動作”、“舞姿控制”、“旋轉”、“跳躍”、“翻身”、“舞蹈術語”、“舞蹈基礎訓練大綱與教材”等理論內容。這種“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實際上是改變了過去“舞蹈基礎訓練”中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口傳身授的較單一的教學方式,通過教師理論引導,學生實訓提問的“師生互動”復合式教學,使學生理解并掌握“舞蹈基礎訓練”課程的文化與理念,達到“知其所以然”后自覺自發地進行舞蹈基礎訓練學習的目的與效果。
二、注重應用教學理念,實行舞蹈技能與舞蹈表演相結合。
教育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進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就是高校和專業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教育轉型發展,是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實際上,地方高校轉型是向高等職業教育的轉型,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即地方高校轉型發展是“以培養產生轉型升級和公共服務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為主要目標”[3]。舞蹈藝術學科高層次應用人才的轉型培養是在教學理念上將舞蹈藝術學科的高等教育轉向職業人才培養,將舞蹈藝術與社會公共服務和經濟發展相聯系。那么,舞蹈作為表演藝術,其職業顯像是表演。舞蹈藝術職業高等教育要與舞蹈藝術的職業特性“舞臺表演”聯系在一起,首先是建立課堂到舞臺表演的通路,這一通路最合適的選擇是劇目教學。以往的劇目教學是單獨開設為一門實踐課程,它與舞蹈基礎課程和風格課程盡管有一定聯系,但在邏輯上不甚清晰。現在,我們將它與“舞蹈基礎訓練”課程教學結合在一起,根據每個學期舞蹈基礎訓練課程的教學任務與進度,分別要求劇目表演的邏輯層序。如:在第一學期完成獨舞規定曲目片段表演;第二學期獨舞規定曲目表演;第三學期獨舞自選曲目表演;第四學期雙(三)人舞自選曲目表演;第五學期群舞規定曲目表演;第六學期群舞自選曲目表演。這樣從表演片段至表演作品,從規定曲目至自選曲目,從單獨的個體表演至群體的場面表演,既滿足教師對規定技術技能教學要求,又側重學生個性技術技能的表演潛質發揮,逐步過渡和發揮“舞蹈基礎訓練”課程的藝術職業教育功能。
三、培養應用型舞蹈藝術人才,執行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應用型舞蹈人才的培養,最終是走向社會的職業化發展。在學校期間進行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是必然的選項。這項內容主要是在劇目教學的基礎上,主動向應用型教學實踐轉變。執行課堂走向社會,需要教師付出辛勤汗水與休息時間,需要教師對深化轉型發展的高度認識。近幾年,我校舞蹈專業作為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試點,學校與學院十分重視學生藝術培養與地方文化發展相結合,不斷拓展校企合作模式,相繼與省、市演藝集團和文化、經濟投資公司等企業簽訂戰略聯盟。如“穿紫河風光帶文藝表演”、“《古漢伊人》文化旅游舞劇表演”、“雅韻三湘高雅藝術巡回展演”等。同時,在舞蹈學科各門課程教學中強化藝術表演與創作的應用功能,開展“舞蹈十佳選拔”、舞蹈“三獨”人才培養、“舞蹈技能課程考試”等教學的改革。通過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結合,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職業教育素養與能力。
綜上所述,地方高校舞蹈專業“基礎訓練”應用轉型的實踐,就是要抓住地方高校的教學特點,科學合理地規劃大綱與教材,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變“教師為主”的單一方式為“師生互動”的復合方式,引導學生探求舞蹈基礎訓練的“所以然”,并將之運用到實踐中,充分發揮大學生自立、自律、自學的主動性學習作用。同時,地方高校舞蹈專業“基礎訓練”應用轉型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根據學科自身職業的特性,積極尋求課程教學與劇目教學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圍繞應用轉型發展,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出符合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和公共服務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錢正喜.對地方高校轉型發展中舞蹈專業基訓課程的思考[J].文教資料,2016(13).
[2]金浩.新世紀中國古典舞發展十年觀[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1.
[3]教育部: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Z].2014.4.
課題項目:本文為湖南文理學院教改項目“地方高校轉型發展中舞蹈編導專業‘基礎訓練教學改革與實踐”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