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貴
(宜良縣烏舊小學,云南 宜良 652100)
摘 要: 黨的十八正式提出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為實現這個目標,重點在農村地區。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必須大力發展農村教育。發展農村教育,就必須有高質量的農村教師隊伍。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重點在于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素質。
關鍵詞: 農村教育 中小學教師 教師素質
一、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現狀
近年來,農村教師,尤其是山區教師工資偏低、青年教師流失嚴重,已引起各界人士重視。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的方針。國家為發展農村教育,充實農村師資隊伍,夯實素質教育的基礎,于2007年啟動了免費師范生的計劃。免費師范生是指高考學子通過免費師范生進入大學后,免交學費、住宿費并每月領取一定生活補貼,在畢業后,必須從事中小學教育10年以上。到城鎮學校工作的免費師范畢業生必須先到農村,進行為期兩年的義務教育。免費師范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確實給農村師資帶去了新生力量,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素質。但由于去的都是年輕人,環境艱苦,職業歸屬感不強,兩年的時間難以深入農村教育改革實踐,因此,他們起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農村教師隊伍具有對農村教育熟悉和了解等優勢,是促進農村教育改革的主力軍。因此,要建成小康社會,發展農村教育,重點在于農村中小學教師本身。隨著近年來農村教育環境、教師待遇的逐步改善,越來越多的有志青年愿意留在農村,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增強教師的情感歸屬感、職業認同感。
二、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存在的問題
誠然,農村中小學教師在發展農村教育,推動農村學校教育改革等方面具備優勢。但目前已有的農村教師隊伍在素質上仍存一些缺陷。這些缺陷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普及。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不僅應該言傳身教,更應該以身作則,從自我做起。
(一)教育思想觀念滯后
古語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自古以來,人們都遵循“尊師重道”的精神,教師負責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將教師與學生割離。新型的師生關系則不盡然,它將教師和學生看成一個整體,共同促進,共同發展。目前在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中,仍有部分教師深受既往教育思想的影響,認為教師只是負責教,學生負責學,忽略對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培養,導致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不會主動思考,不懂創新,不會聯系實際,阻礙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
(二)職業認同感減弱
農村地區尤其是偏遠山區環境不好,教育設施落后。根據調查得知,青年教師多愿意在大城市落戶,留在農村的多是老教師。青年教師剛開始面對農村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神,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職業認同感、自豪感,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除了教學工作外,還要生活、成家育子、贍養父母。當初投身教育的豪情萬丈被現實生活打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教學工作,讓部分農村中小學教師產生職業倦怠,覺得生活就這樣了,沒有斗志,不思進取,并將這種情緒帶到課堂當中。
(三)現代化教育能力欠缺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目前,隨著“互聯網+”的推進,多媒體、微課、慕課(MOOC)、翻轉課堂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逐步運用到教學當中。但在農村教育當中,除去一些偏遠山區缺乏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條件外,多數農村都已經普及多媒體等現代化教育技術。但是這些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并不常見。原因主要如下:一方面是因為教師思想陳舊,對新技術沒有好奇心,上課仍然采用傳統的板書模式,另一方面是因為農村教師參加繼續教育的效率低下。他們接受培訓參與繼續教育后,由于農村教師的惰性,并未真正用心學習現代教育技術,導致一些農村中小學教師不會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F代化教育是溝通外面世界的橋梁,教師缺乏現代化教育能力,從而阻礙了學生的求知。
(四)心理狀況不佳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由于農村或偏遠山區環境差,健康的身體是每一位鄉村教師所必需的。但是,除了擁有強健的身體外,過硬的心理素質也是必備的。學者金忠明認為:“社會、學校、家長和學生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既要有廣博的學識、專業的理論和先進的教學理念,又要有健全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狀態?!睋碛薪】档男睦頎顟B,才能更好地感染學生、鼓舞學生。目前,在農村,很多學生都是留守兒童,他們缺乏父母的關愛,老師在他們的眼中就像父母一樣的存在,甚至超越父母的威望。教師擁有健康的心理狀態,能夠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促進農村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解決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問題的路徑
農村中小學教師是發展農村教育的關鍵。因此,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素質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筆者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出發,探索提高我國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的路徑。
(一)轉變思想觀念
要提高農村中學教師的素質,首先要轉變思想觀念,破舊立新。應試教育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必須貫徹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根本觀念上的改變,從陳舊的教學模式轉變為新型的教學模式。新型的教學模式,教師除了負責傳授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習、思考、創新,并聯系實際。將“教本位”轉化為“學本位”,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主動手能力和自主創新能力,這是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除此之外,教師更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貫徹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孜孜不倦地學習,夯實專業基礎,學習教人育人的新方法、新模式,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二)大力開展教師培訓和繼續教育
1.開展校本培訓,提升職業認同感。
校本培訓是指以學校為單位,面向教師的學習方式,內容以學校的需求和教學方針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內容主要包括師德師風、教學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等,以促進教師教學發展為目標,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具體內容可以從“師德與教師素質”、“過‘教師關與教師發展”、“教案與教學”、“板書在教學中的應用與探討”、“課堂教學組織與管理”、“教學內容的組織與講解”、“準確定位、健康發展”等方面進行探討。具體培訓方式可以通過名師課堂、專家講座、教學研討會、教學專題培訓班、教學經驗交流會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通過這些培訓,加強師德建設,增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促進教師樹立良好的心理狀態。
2.線上線下學習,夯實理論水平。
王道俊、王漢瀾教授曾說:“未來的人民教師切記:現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種專業知識的教書匠式的教師,而需要既有專業知識、又有教育理論和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師。”因此,農村中小學教師不僅平時要狠下心思,夯實專業知識,更要多多學習教育理論,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教育部專門為全國高校教師提供網絡在線培訓課程。農村中小學教師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教育部高校教師網絡中心選取課程,每天進行網上學習,提高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3.深入實踐,開展微課、慕課嘗試。
目前,我國國家統計局:2016年我國網民7.31億,互聯網普及率53.2%,其中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3.1%。這說明在農村地區,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家庭在使用互聯網,手機基本上人手一個,為現代化教育提供了一個平臺。農 村中小學教師在接受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方法后,可以深入實踐,將現代教育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進行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嘗試,進一步提高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并將外面世界傳達給學生,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
(三)國家政策保障
農村地區教育環境差、教育條件落后。要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素質問題,首先要相應提高這些教師的工資水平。當他們不再為生活所困時,就會將精力全部投入農村教育事業。目前國家已經著手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水平,徹底貫徹農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目標,制訂農村教師工資上調方案。此外,繼續加大力度落實教師的職稱評定、工資獎懲等相關政策,適當加大農村中小學中、高級教師職務崗位比例。這些政策保障將大大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為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師素質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燕國材.素質教育概論[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
[3]彭江.我國農村中小學初任教師素質問題研究——以武勝縣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07.
[4]唐松林.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5]王隆鳳.農村中小學教師生存狀態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以福建省寧化縣農村中小學教師為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
[6]尹洪斌.教育理論工作者一個重大而現實的研究取向和選題:關注農村教育,關注農村教師[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7]楊海川.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中學教師隊伍建設[J].當代教育論壇,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