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登麗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實驗的有效應用,有利于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數學知識掌握與實踐運用能力,強化學生數學思維,提升數學教學質量。基于此,本文結合筆者教學經驗,對小學數學實現教學進行了分析與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教育游戲;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068-01
小學數學實驗教學,主要是通過借助一定的技術手段與設備對數學實驗素材進行實踐操作,從而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的一種數學教學活動。小學數學實驗的提出與實行,促進了“做數學”教學理念的發揮,對培養學生數學素養、創新思維具有重要意義,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全新的途徑。對此,筆者從下幾方面,對小學數學實驗教學設計與實踐進行了闡述。
一、科學選擇數學實驗教學內容,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數學學科作為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接觸數學概念、定理、規律等知識時,不易有效理解,長此以往很容易產生厭煩心理,降低數學學習興趣。而數學實驗的有效運用,將理論性、邏輯性的知識以直觀化、形象化、具體操作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從而促進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并親身體驗中對數學知識結構具有明確的認知,強化了自身數學思維,感知到數學學習的樂趣。而要想保證小學數學實驗教學作用的實質性發揮,其內容的科學選擇至關重要。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依據新課程改革標準,結合數學課程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學生實際情況,遵循以下原則進行科學選擇[1]。
首先,趣味性原則: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的重要影響因素。對于小學生而言,其行為多受情感的支配,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實驗教學內容選擇時,應注重內容趣味性設計的可行性。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物體與圖形認知”相關內容教學時,教師可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利用“實物實驗”構建具有趣味性、生活化的數學小實驗,用以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2]。在“數與代數”相關知識教學中,通過利用計算器、學生肢體語言等構建與“數的認知”、“數單位的理解”、“數的比較”有關的可操作性試驗,讓學生在親身實踐操作中,感知“數”,形成知識結構,促進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其次,可觀察性原則:小學數學實驗教學在具體設計與實踐中,應側重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使學生在經驗操作與積累中,提升對問題的發現與解決能力,實現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因此,在數學實驗選擇中,應保證其內容具有一定的可觀察性。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與“面積”相關的知識,則可設計具有可觀察性的數學實驗,教師準備不同規格與形狀的卡片,通過邊長為1厘米正方形進行比較性分析,或借助直尺進行測量與分割,學生通過實驗與觀察,對“圖形面積”具有準確的認知與掌握,達到教學目的[3]。
此外,重復性原則:重復性是小學數學實驗所具備的重要本質特性之一,尤其是在“數與代數”、“統計與概率”等領域知識中,需要學生通過多次實驗,才能得到準確的結果。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哪條線路最短”知識內容教學時,教師基于教學目標,即利用數學實驗,掌握“兩點中直線最短”相關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通過猜測、實驗設計以及多次實驗活動,對猜測結果進行驗證,并得出具體結論,掌握知識,積累經驗。
二、合理配置數學實驗材料,提升小學數學實驗教學質量
相對于其他學科,如化學、生物、物理等,小學數學學科的實驗材料具有極強的廣泛性、原創性與易獲得性,正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小學數學實驗教學吸引性、可行性與實用性。對此,教師在應用小學數學實驗進行知識教學時,可結合課程內容需求,在沒有相應的實驗設備時,可進行就地取材[4]。例如,用火柴棒、牙簽、包裝盒、圓筒等事物替代教學中所缺的實驗材料,或通過進一步加工與創作,配制出符合教學需求的實驗材料進行具體實踐操作。不僅節約了成本,也增添了實驗趣味性與靈動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學生創新思維。
三、優化設計數學實驗過程,強化學生數學學習能力
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實驗設計與實踐時,應明確認知到自身在教學中的地位。作為實驗活動的引導者與組織者,教師應結合教材內容以及新課程改革要求,進行科學規劃,制定小學數學實驗方案,在小學數學實驗中將知識的重點、難點進行突出表現。并在實驗過程中,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引導,并加入到學生問題討論中,促進自身與學生的交流,在適當情況下為學生提供啟發與引導,保證學生實踐操作的準確性。例如,在“三角形”教學中,學生對三角形“角的性質”理解性較差,對此教師利用放大鏡、三角板等實驗材料,為學生創設實驗情境,并讓學生進行小組操作,在操作中通過問題提問與引導,幫助學生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總而言之,數學實驗教學對小學數學教學現代化創新與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對提升學生數學素養、數學思維、數學運用能力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對此,教師應明確認知數學實驗教學重要性,從內容選擇、教學準備以及實踐操作等方面進行優化,提升整體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余長泉.“利用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差異化教學”的思考[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02:65.
[2] 于殿臣,于殿欽.淺談小學數學實驗教學與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11:136-137.
[3] 李小燕.數學新教材關于計算教學的變動與思考——以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新教材為例[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6,06:50-53.
[4] 謝勝微.積累解題策略經驗,提高解決問題能力——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談解決問題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6,3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