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登峰
摘 要: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物理概念是學生了解和熟悉物理知識的源頭,也是學生掌握和運用物理知識的基礎。所以,初中物理教師的概念教學自然成為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只有將概念教學有效提高,才能更加深入地進行物理學科教學。
關鍵詞:初中物理;概念教學;教學有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268-01
記得小時候,我在學習“壓強”內容時,老師講的很粗糙,只是用了大量的時間來進行習題訓練,由于概念理解不清楚,對于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認識不清晰,在解題中不能靈活有效的運用所學知識,多次出錯,于是對物理課產生了畏難情緒,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了懷疑,物理成績也一度出現了下滑。幸好自己沒有放棄,通過自己自學鉆研,終于補上了這一課。因此,物理概念的教學是掌握物理知識的關鍵。那么,如何對物理概念有效教學呢?
一、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枯燥無味的概念教學來說,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很重要的。我認為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主要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我們可以利用各種直觀材料、演示試驗、創設物理情景,提供感性認識讓學生對所學概念感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觀察、比較、分析、然后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概念。 案例一:《光的折射》
多媒體演示1:(模擬“海市蜃樓”自然奇觀。)
師:在這里,大家再來看一個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真實而驚險的事例:
多媒體演示2:模擬小孩溺水驚險情景(故事情節:在一個炎熱的夏天,有兩位小學生一起回家,路經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他們看見水好象很淺,就準備趟過去,一下水才發現河水很深,由于不會游泳,就出現了溺水事件。)
師:為什么看上去很淺的河水實際上很深呢?難道我們的眼睛會受騙?請同學們來做兩個實驗。
學生實驗1:在碗中盛滿水,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從側面斜視水面,會發現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象向上彎折了。
學生實驗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幣,移動杯子,使眼睛剛剛看不到硬幣,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變,慢慢的向杯里倒水,隨著水面的提高,觀察者看到了硬幣,還會發現硬幣升高了。
師:上述實驗中,你們看見水中“彎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幣,這些現象能用我們前面所學的知識來解釋嗎?
經過情景設置調動學生進入一種研究型的學習狀態,“任務驅使”和“渴盼成功”的心理,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所學的知識中來,然后水到渠成的學習折射的概念和規律。
二、深入分析概念,引導學生理解概念
學生在生活現象中對物理現象有了直觀了解,然此時學生對概念的認知還處于個別認知。要引導學生正確解構概念,教師還需更進一步引導學生,讓學生形成從個別到一般的過渡,正確把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在引導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結合“前概念”來引導學生對新概念進行解構。所謂“前概念”即學生在認識新概念前已經掌握的概念。在物理教學中,概念之間總會存在各種聯系性,利用“前概念”適當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在原有知識基礎上解構新概念,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既加深對前面概念的進一步深化,又可以加快對新概念的接受和理解。
以“壓強”的教學為例,教學中教師只是借助簡單的實驗工具(如圓珠筆、鉛筆),引導學生用兩手食指夾壓筆的兩端,在復習二力平衡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知識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中明白筆尖和筆頭對手指的作用力大小是一樣的,而感受卻不同。接著自然引出問題“作用力相同為何感受不同?原因在哪里?”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再次實驗,實驗中教師以“受力面積”來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學生很快明白“作用力相同而受力面積不同”導致感受不同,教師順勢提出“壓強”概念并闡述“物體單位面積上所受壓力的大小”,接著以“按圖釘”這一生活常識來引導學生分析為何不能按釘尖而要按釘帽來加強對概念的解構。在分析中學生很快明白,當手作用于釘尖時,受力面積較小,壓強就大,而當手作用于釘帽時,受力面積較大,壓強就小。注重以“前概念”為牽引,讓學生在分析“前概念”基礎上引出新概念,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新知學習,這樣才有利于學生的知識構建。教學中教師定要注意物理知識間的聯系性,最好能摒棄單調的講授式教學,而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來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探究中理解概念。
學生在物理學習中對概念的理解經歷了由直觀到抽象,由認識到理解再到應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緊扣學生的實際生活來引導學生在直觀中認識概念,在教師引導下去理解概念,在應用中鞏固概念,從而做到活學活用。
三、開展物理實驗,驗證概念
物理實驗是物理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學生物理水平的關鍵因素.利用物理實驗對物理概念進行驗證,使學生參與物理實驗檢驗物理概念,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講“人耳聽不到的聲音”時,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好橡皮筋,讓學生彈松弛的橡皮筋.在實驗結束之后,教師提問:彈橡皮筋的過程中你聽到什么聲音嗎?學生一致表示沒有.在實驗的基礎上,教師引入聲波的概念,并通過對聲波的初步學習,再次針對物理實驗進行提問:橡皮筋發出的是什么聲波?為什么你聽不見?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問題做出回答:橡皮筋發出的聲音是次聲波,人耳能聽到的聲音范圍在20Hz~20000Hz,而橡皮筋發出的聲音頻率低于20Hz,所以人耳聽不到橡皮筋發出的聲音.通過物理實驗,驗證物理概念,能夠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四、加強練習,鞏固運用概念
在剛開始學習概念時,學生對概念的掌握模糊而不深刻,常和已學過的相似的舊概念混淆。教師要提供針對概念設計的問題讓學生來練習,以鞏固和加深概念。如,在學過“摩擦力”和“彈力”概念后,教師可以通過設疑:物體之間相互接觸就一定有彈力嗎?兩個物體之間存在摩擦力時一定有彈力產生嗎?摩擦力一定會阻礙物體的運動嗎?然后,再與生活中的具體實例相聯系進行分析,從而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彈力產生的條件:“兩物體相互接觸發生擠壓產生彈性形變時產生彈力”。摩擦力必須是在兩物體之間產生彈力后有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才會產生。摩擦力可以是動力。在反復的練習實踐中,既能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鞏固記憶,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性,有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概念教學是初中物理教學成功與否的重要過程,是值得每一位教師從理論到實踐進行深入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