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校園欺凌在全球范圍內越來越引起關注,這一問題是青少年成長的社會化過程中所出現的人際關系的矛盾和困惑的突出表現。新聞媒體和互聯網對欺凌事件的報道和傳播,讓我們逐漸認識到了校園欺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本文嘗試通過對校園欺凌事件的學校因素、家庭因素、欺凌事件處理因素、隔代撫養問題進行分析,并在立法層面、責任落實層面、預防層面等提出相應的治理建議。
關鍵詞 校園欺凌 原因 治理建議
作者簡介:麻警丹,河南省實驗中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358
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頻被網絡與新聞媒體曝光。在這些欺凌事件中,欺凌者對被欺凌者所施加的暴力手段及其惡劣程度令人發指。校園欺凌不僅只是在欺凌進行過程中給青少年帶來的心理和身體層面上的傷害,而且將嚴重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給他們帶來終身的心理負擔和陰影。原本想象中單純的學校安全問題引起了包括家長在內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2016年4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向各地印發了《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在2016年6月,針對校園暴力頻發,李克強總理專門作出重要批示:校園應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園暴力頻發,不僅傷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沖擊社會道德底線。教育部要會同相關方面多措并舉,特別是要完善法律法規、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堅決遏制漠視人的尊嚴與生命的行為 。在2016年11月18日第六次全國婦女兒童工作會議上,李克強總理表示,要深入貫徹實施《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反家庭暴力法》等保護婦女兒童權益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政策性別平等評估機制,不斷完善法規政策體系。要進一步加大執法監督和政策執行力度,嚴厲打擊暴力、虐待、性侵、拐賣、校園欺凌等侵害婦女兒童權利的違法犯罪行為,建立運行監測預防、強制報告、應急處置、評估幫扶、監護干預“五位一體”的兒童保護機制 。2016年11月教育部聯合中央綜治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部門印發了《關于防治中小學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在今年4月1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強調“校園應該是最陽光、最安全的地方!”總理要求,針對群眾關心、社會關心的校園安全問題,有關部門要嚴厲打擊涉及校園和學生安全的違法行為特別是暴力犯罪。總理特別指出,要建立防控校園欺凌的有效機制,及早發現、干預和制止欺凌、暴力行為,對情節惡劣、手段殘忍、后果嚴重的必須堅持依法懲處。有關部門要第一時間回應社會關切。及時公布調查結果,主動積極作為 。
一、校園欺凌概念和現狀分析
(一)校園欺凌概念
欺凌,通俗的講就是人們常說的欺負。校園欺凌具有行為上的不友善、力量上的不平衡、時間上的持續性等特征。從校園欺凌的性質和表現進行分析。首先,校園欺凌一般具有隱蔽,不容易發現的特征,相對于一般的打架,斗毆,校園欺凌中的被欺凌者由于種種原因,不敢或者不想向老師或者家長求助。其次,校園欺凌在表現上多為侮辱、嘲笑、孤立等軟暴力形式,軟暴力雖對身體的傷害相對較小,但是對青少年的內心傷害巨大,而且難以治愈。再次,校園欺凌的施暴者和受害人一般都為在校學生,與過去被重點討論的校外人員欺負在校生不同,在大多數情況下欺凌事件的雙方當事人大多為在校學生。直到今天,校園欺凌在學界仍沒有統一的定義,根據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校園欺凌”即“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行為”。
(二)校園欺凌現狀分析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十八個國家對年輕人進行調查的數據顯示,百分之九十的人認為校園欺凌是身邊普遍存在的問題,三分之二的人表示曾遭受過校園欺凌。在校園欺凌的受害者中,三分之一的人對遭受欺凌習以為常,不會告訴別人,四分之一的人表示他們不知道向誰尋求幫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統計數據說明,校園欺凌在全世界范圍內是一個普遍的問題。國內很可能以前也存在這些問題,不過由于近年來具備攝像功能的手機等便攜式智能設備的普及和自媒體的興起,使得欺凌事件得以公之于眾,引起廣泛的關注。
二、校園欺凌原因分析
頻頻披露在大眾視野內的校園欺凌事件,使得對校園欺凌的治理刻不容緩,而想要達到根本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發生的目的,應當對校園欺凌原因進行詳盡的分析,唯有知其源,才能達到根本治理的效果。
(一) 學校忽視德育,以成績為綱
在以升學為指揮棒的大背景下,中小學普遍存在唯成績論的問題。在過去的相當長時間里,雖然教育主管部門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素質教育本身并不能夠有效的反映在學生的學業成績上,在很大程度上對提升學校自身的評價和排名作用有限,相當多的學校德育教育被邊緣化。應試教育本身具有強競爭性的特征,成績差的學生沒有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和關注,會出現對現狀的不滿,進一步導致校園欺凌發生概率的提升。同時,這部分學生由于沒有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對于人際與社會關系認知出現了偏差,會借助一些不正確的途徑發泄自己的不滿。因此,學校忽視德育,以成績為綱是校園欺凌發生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家長未盡到家庭教育責任
有部分家長在青少年教育中持錯誤的理念,認為孩子交給學校就應當全面由學校進行全權管理,完全忽視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家庭是青少年接受德育教育的第一重陣,家長應當在家庭中對孩子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進行引導,而不是將孩子送進學校就如同將孩子的所有教育任務都丟給了學校。由于家庭在教育和監管上的缺失,家長在家庭生活中缺乏對孩子的管理和疏導,導致青少年出現不正確的思想和理念,成為校園欺凌的催化劑。
(三)學校對欺凌事件處理力度不夠
校園欺凌自身具有隱蔽性的特征,很多被欺凌的一方由于擔心被打擊報復或者基于對老師的不信任,不去向老師進行報告。因而,很多校園欺凌僅僅是在校園的角落發生,但是老師或者校方并不一定知曉欺凌問題的存在。而且,即使被欺凌的青少年向老師報告欺凌事件的發生,由于欺凌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使用軟暴力的方式進行,身體上并沒有較大的傷害,老師僅會進行簡單的批評教育,效果并不明顯。在有的情況下欺凌者向被欺凌者實施了暴力攻擊,但是很多狀況是學校會認為這是學生的小摩擦,甚至采取“各打五十大板”的處理措施。以上的處理模式對校園欺凌的處理是不利的,同時體現了學校對于校園欺凌的重視程度不夠,處理力度不夠,處理方式欠妥等問題。
(四)留守兒童的隔代撫養
隨著越來越多青壯年勞動力前往城市和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務工,中西部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這些孩子是由爺爺奶奶等隔代長輩撫養長大。由于雙方年齡差距較大,成長閱歷差距較大,爺爺輩普遍文化程度較低,共同語言不多,經常會出現不知道怎么管理,不知道該不該管,即使想要進行管理,也無法有效管理的情況。由此就出現了留守兒童的隔代管理問題。留守兒童由于在思想上缺乏相應的教育和疏導,經常會成為校園欺凌的被欺凌者或者起帶頭作用的欺凌者。同時,這也是成為校園欺凌多發生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的原因之一。
三、校園欺凌問題的治理
厘清校園欺凌問題發生的原因,對癥下藥,是治理校園欺凌的不二之策。
(一)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制定
縱觀全球,很多國家制定了關于校園反欺凌的法案,比如被稱為世上最嚴格的反校園欺凌法律的美國新澤西州《反欺凌法》,瑞典的《學校法》、日本的《欺凌防治對策推進法》等等。但是我國除了上述國務院部門的規章和文件外,并沒有正式針對校園反欺凌進行立法。為了貫徹落實完善保護青少年法律法規的要求,我國應當及時開展反欺凌法案的立法程序,并且加大對欺凌事件的處罰力度。
我國有必要及時建立欺凌事件及時報告制度,學校的管理者以及教職員工有義務防止學生遭受欺凌,這應當是學校的當然義務。因此,為了提升學校層面對欺凌事件的重視,對于欺凌事件的發生,學校管理者和教職員工應當承擔報告義務,并將校園欺凌事件報告納入學校的年度考核指標。從源頭上治理欺凌事件,防止校園欺凌的升級和發酵。欺凌實施者訓誡制度應當被制度化和規范化,針對以往的對校園欺凌實施者處罰過輕以及處理方式不當的問題,應當在建立一個訓誡制度框架,并授權地方教委或者學校依照本地區情況進行細化,通過訓誡制度的建立,讓被欺凌者因能得到權益的保護而敢于去主動尋求幫助,讓欺凌者認識到欺凌的成本和代價。反欺凌專員制度也應當被建立,為了使校園欺凌問題能夠得到更好的解決,應進行在教育主管部門中任命具有法律和心理學等相關學科專長的專職人員進行校園欺凌事務的處理和管理,并對反欺凌專員進行培訓,保障學生權益。
(二)加強對校園欺凌的預防
治理校園欺凌事件事先預防比事后嚴懲更重要,很多欺凌事件所帶來的是對青少年一生的傷害,部分被欺凌者一生也難以逃脫欺凌對其所造成的陰影。僅僅事后對校園欺凌受害者金錢上的補償和相關的心理治療,不能有效解決校園欺凌問題。因此,想要避免校園欺凌治標不治本,最重要的還是應當加強校園欺凌的事前預防。
首先,學校應當定期邀請法律專家、教育專家到學校給學生們舉辦講座,讓學生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危害性,并且通過主題演講、設置展覽等方式加大宣傳力度。
其次,建立學校家長聯合治理機制,很多校園欺凌事件發生后,我們發現學校和家長之間并不是合作處理問題,而是相互埋怨、相互聲討。因此,在預防工作中應當加強家長與學校的合作,多聯系多溝通,全方位把握學生的智育德育情況,進行有效預防。
最后,建立欺凌事件舉報制度。很多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具有隱蔽性特征,相對于在學生群體中的青少年,學校管理者和老師對該類事件知情的可能性更低。因此,我們應當建立欺凌事件舉報制度,鼓勵學生對欺凌事件進行舉報,使得欺凌事件在開端就被制止,避免更大的悲劇發生。
注釋:
http://www.gov.cn/premier/2017-04/13/content_5185508.htm.
http://www.gov.cn/premier/2016-11/20/content_5135051.htm.
參考文獻:
[1]任海濤、聞志強.日本中小學校園欺凌治理經驗鏡鑒.復旦教育論壇.2016(6).
[2]任海濤.“校園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責任.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2).
[3]楊嶺、畢憲順.中小學校園欺凌的社會防治策略.中國教育學刊.2016(11).
[4]校園欺凌治理的跨學科對話.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7(2).
[5]向文宇、聞志強.日本校園欺凌現狀、防治經驗與啟示——以《校園欺凌防治對策推進法》為主視角.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