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運用“思維導圖”來進行教學已經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探索與實踐,實踐證明,在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的成效是顯著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運用“思維導圖”的熟練程度以及如何將“思維導圖”的價值發揮到最大化,取決于教師的有效引導、學生的聯想能力以及表達能力。本文通過理論挖掘及實例論證,來強調運用思維導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增強寫與說的表達能力。
【關鍵詞】思維導圖 價值 聯想能力 表達能力
一、認識思維導圖
1.思維導圖簡介。思維導圖又稱腦圖、心智地圖、腦力激蕩圖、靈感觸發圖、概念地圖、樹狀圖、樹枝圖或思維地圖,是一種圖像式思維的工具以及一種利用圖像式思考輔助工具。它是由英國心理學家托尼·巴贊(Tony Buzen)提出的。他認為:放射性思維是一種新的、以大腦為基礎的高級思維形式,而思維導圖是放射性思維的自然表達形式。它簡單卻又極其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思維導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人們只有利用大腦自身的語言來思考問題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大腦的聯想與創造力。因此,思維導圖因此具有人類思維的強大功能。
2.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的優勢。從小學英語教學來看,其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培養學生主動思維和大膽實踐。江蘇省小學英語特級教師,中學高級教師吉桂鳳在其所撰寫的教育專著《思維導圖與小學英語教學》中就這樣總結了運用思維導圖的優勢:(1)激發學習興趣,提升注意力;(2)建構知識網絡,提高記憶力;(3)開展思維訓練,培養創新力;(4)培養學習策略,促進自主學習。可見,我們帶領學生學習書本知識與學習并運用思維導圖的過程,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通過傳授給學生有效的學習策略,能夠幫助學生在減輕學習負擔的同時又高效加強記憶、加深理解,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
二、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1.由詞句過渡到語篇,影響“靈活運用”學習延展性。如今,根據譯林小學英語教材的編排特點,Story time是語言的功能,是語篇的整體呈現,Fun time和Grammar time是句型、語法,是語言的結構。功能在結構之前,語篇在詞匯、句型之前。在以往,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語篇內容,我們一般采用這樣的方法進行教學:先由語言結構板塊入手,將重點句型結合Fun time呈現在一個情景中,從“點”的角度進行呈現和講解,將重點難點逐個突破后再對Story time情景會話板塊進行教學整合和剖析。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時,由簡單到復雜,目的性明確。但這種方法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學生只會機械地模仿句子,在實際生活中進行靈活運用的能力較差。因為這種教學模式是從結構到功能的,教材編排卻又是截然不同的從話題功能到結構意圖。
2.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語篇“思維結構圖”。我們調整教學方式,按照教材的編排從Story time語篇直接切入教學,讓學生整體感知話題情境,在第二課時再進行語言結構的教學。問題也就隨之而來:詞匯和句子都不會,如何進行語篇教學?如何使學生學懂文本內容并能建立合理的知識網絡,從而促進新舊知識的整合?這就需要通過教師巧妙的課堂教學設計,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維導圖”在黑板上及時的呈現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在思維中架起“文本結構圖”,通過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層級圖表現出來,建立思維網絡,幫助學生快速理解生詞生句,理清文本脈絡,從而理解對話。
3.思維導圖在第一課時(語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案例。“語篇”的特征明顯,它會直接圍繞課題展開。無論在哪個年級段,語篇的思維導圖框架都可從 “when, who, where, what, how”等這幾個角度入手進行構建。即讀標題,提出疑問詞,然后引導學生學習語篇段落并解答。所以,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專項訓練后,學生就能做到抓住課文主題,理清語篇的脈絡并畫出相應的思維導圖。對于學習較優秀的中、高年級學生,在對語篇進行預習時即可將相應的思維導圖準確地表達出來。
譯林小學英語6A Unit 8 Chinese New Year第一課時(語篇)文本內容圍繞中國新年這個話題談論了即將如何迎接新年。教師在第一次播放錄音鍛煉學生的聽力之前,可提出問題“What holiday are they talking about?”學生在通過聽力初步感知課文后,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即本課主題——Chinese New Year, 那么,思維導圖的中心點也就躍然紙上了。接著,由問題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at Chinese New Year?引發在不同時段tomorrow, on Chinese New Years Eve, on the second day of Chinese New Year, on Chinese New Years Day將要進行的事情,由此,本課的第一分支和第二分支就不難找出了。
語篇有脈絡,又是一個整體性的語言教學,所以在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能夠幫助學生整體理解課文,快速構建知識網絡,大大提高記憶效果。思維導圖在語篇中的運用有利于學生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提高。在課后作業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不看書的情況下,根據思維導圖進行對Story time 的“復述”,這里的復述既可以是口頭復述,也可以用文字復述,即學生自己組織語言將文本內容進行文字表述。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語言的輸出訓練,是思維導圖的又一強大功效。
三、思維導圖在詞匯與句型教學中的運用
1.緊抓單元主題,明確“重點”信息。由語篇過渡到語句的教學,真正實現了教材編排中的“從話題功能到結構意圖”。在語篇部分的學習是培養學生通過上下文或前后對話的語境幫助自己理解句子的含義。但句子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僅僅知道句子的意思,就會出現“盲人摸象”般的學習效果,會使學生對語言知識產生片面的理解,甚至造成錯誤的理解。那么如何利用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將語法-句型-語篇與運用四者相結合呢?
在構建第二課時的思維導圖時,學生會出現“找不到中心點”的問題。其實語法和句子看似是一個個零碎的分支,但其一定是圍繞一個單元的主題進行分析與講解的。所以,在構建第二課時的思維導圖時,仍然要緊抓單元主題,或者是與單元主題緊密聯系的中心思想,然后將詞匯和句型進行分支聯想,最后畫出能夠將單元主題與詞匯、句型相聯系、相統一的“思維結構圖”,從而幫助學生整合新舊知識,引導學生自主發現詞匯與句型的特點與聯系,構建思維網絡,有效提高對語言結構的理解。
2.思維導圖在第二課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案例。在譯林小學英語6B Unit 2 Grammar time & Fun time 的教學中,課堂仍然圍繞本單元主題Good habits展開。但與Story time的教學目的不同,這節課要求學生能夠在句子中正確應用程度副詞和方式副詞修飾動詞;能夠應用本課所學的句型“Do you ...?”“Yes, I do./No, I dont.”進行問答;并且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在構思思維導圖第一步時,學生要明確主題思想“Good habits”,然后通過聯想,發散思維寫出關于自己對好習慣的認知,如:go to bed early, do homework well等,教師順勢帶領學生總結這些詞組中的方式副詞early, well, fast, late等;接著,由“Good habits”轉向對“Bad habits”的談論,引出句子I sometimes go to bed late at night. / He often feels sleepy in the morning.等,在此講解sometimes, often, usually, never等頻率副詞。最后通過游戲Do you …? Yes, I do./ No, I dont.來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良好習慣、改正不好的習慣,同時通過操練句型對話達到加深理解“副詞”用法的目的。以下是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見圖3)。
圖3
在詞匯與句型的思維導圖成型后,教師就可以根據思維導圖的“網狀思維”特點,將學生的語言輸出訓練再次提上筆尖。學生不僅僅要畫圖,更要用圖。教師應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來發揮想象,發掘更多的與詞匯、句型相關的信息,鼓勵學生大膽地多說。因為英語學科的特性,要求學生必須做到信息納入與語言輸出相結合。思維導圖給學生提供了語言表達的支架。學生通過創作思維導圖并進行表演,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協作交流能力。
四、結束語
由于思維導圖具有的發散性特征,使學生的思維模式由傳統的“線性思維”轉化成具有放射性的“網狀思維”,這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形成了語言學習過程中探索、挖掘式的高級思維模式,促進學生形成高級思維模式。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將語言知識內化, 以期達到自動化輸出的水平。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有效的認知策略, 它在使語言知識達到自動化輸出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1]托尼·巴贊.思維導圖——放射性思維(第二版)[M].世界圖書出版社,2004.
[2]吉桂鳳.思維導圖與小學英語教學,2015.
[3]歐陽蘋果,陳清.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8.3:18-19.
作者姓名:鄧國卿(1985.5-),女,江蘇泰州人,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