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道禹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與發展,對于學生的關注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學習成效,更多的是關注學生知識掌握的過程。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重要階段,從語文知識傳播結構的角度來說,小學語文教學是關鍵的基礎知識積累,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本文主要是從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著手進行分析,進一步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可行性策略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研究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是世界文化的奇葩。從諸子百家的微言大義到漢代駢文的華麗,再到唐詩宋詞的豪邁與婉約,它們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滋養了一代代的炎黃子孫,也在潛移默化中促使中華民族特征的形成。當代學生的學習不僅包括了語文、歷史等傳統文化課學習,而且更多加入了自然科學的學習,學生的學習壓力十分大。怎樣在學生學習的有限時間內最大程度地加大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語文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在其教學中的滲透顯得格外重要。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
1.從教師角度來分析
首先,教師忽略了對學生情感的培養和熏陶。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并不是讓學生對古詩、詞、經典名句等進行背誦,而是要讓學生在了解作品產生的背景下,理解作品所表達的精神內涵和思想,并逐漸上升至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在思想上形成共鳴,從而有效的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當前我國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文化滲透講解時,更加偏向于簡單的將古詩詞相關知識和翻譯方法進行傳授,而沒有從根本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理解古文和古詩詞名篇中的思想情感,使得一些學生很難理解文章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將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育中也就無法取得成效。
其次,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在傳授知識前需要對知識進行全面的分析,而一些教師在課程安排方面并沒有著重對學生的情感進行培養,這種缺陷導致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很難進行滲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度降低。
2.從學生角度來分析
小學學生在學習詩詞知識時,往往潛意識中就會尋求輔助材料的幫助,這種現代語言的導入,使得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悟能力降低。從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不難看出,大多數的小學學生都會使用書籍等輔助材料來促進其對語文知識的學習,這種學習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但從長遠發展來看,降低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悟能力和機會。學生借助參考資料學習傳統文學,在實際知識的掌握方面,無法真正起到學習傳統文化的意義,同樣也無法達到學習傳統文化的目的。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可行性策略
1.深入發掘教材——以《孔子拜師》為例
小學語文教材在編制的過程中,綜合了多個方面的考慮因素,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站在文學質與美的角度來選取的,都是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之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全面了解教材的內容,還要深入發掘每一篇文章中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的因素,適當的將課堂的重心轉移到對傳統文化觀念、文學底蘊以及文化教育的層面上。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經過嚴格程序精心選擇的,教材的課文內容語言優美,意境悠遠,而且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語文教材就是一部滲透著傳統文化的經典,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滲透,
《孔子拜師》一文,可以將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禮儀文化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讓學生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傳統禮儀、稱謂及尊師愛師的名言警句等,并在課后讓學生進行拓展學習,確保對知識的系統全面掌握。在課堂中進傳統文化的滲透,要結合語文課堂的具體實際,充分利用四十五分鐘的課堂時間,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傳統文化,才能更好提高教學效率,陶冶學生的情操。
2.注重漢語語言的思維方式
漢語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思維的重要手段。學生在學習古文作品時,必須按照漢語的思維方式來進行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抓住古文作品中的精華。在一些著名文學作品中存在著大量的對偶句,這也體現出我國傳統文化力求均衡、對稱的思維方式和寫作方式,小學語文教師在對這些文章進行講解的過程中,要啟發學生自己去感悟傳統思維方式的特點,學為己用,在語文作文寫作的過程中,將這種及思維方式和寫作方式應用其中。
三、結語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上下傳承已有五千多年,傳統文化是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積累的文化結晶,更是一筆無可估量的珍貴財富。然而隨著全球文化的多樣化,一些西方文化強勢侵入,直接沖擊著我國傳統文化,造成很多優秀文化逐漸沒落。傳統文化是我國賴以發展的文化根基,更是興旺和發展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身為中華民族的兒女,每個人的身上都肩負著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未來,小學時期正是樹立正確文化傳統意識的最佳時期,將傳統文化滲透進小學語文教學之中,既豐富了小學語文題材的教學內容,又能夠讓孩子對于傳統文化有著過早的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在歷史的沉淀中已經具有較高的鑒賞價值,可以拓寬人們的視野,也能夠提高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語文學科人文特點的引領。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利于學生文化素養和文化底蘊的培養,對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和學習成績的提高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采取有效的策略,讓學生真正的了解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參考文獻:
[1]陳玲娣.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在小學生語文教育中的滲透和傳播[J].課外語文,2016,23.
[2]黃曉梅.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5,35.
[3]袁峰.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課外語文,2016,22.
[4]李蘭鳳.語新課程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傳統文化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
[5]翟巧云.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弘揚傳統文化[J].考試周刊,2010,21.
[6]李成龍.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九次年會交流論文論文集[C],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