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艷
摘要:探究來源于有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探究,讓學生親歷探究小學科學學習的活動過程,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探究問題的策略,對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本文通過創設情境、開展活動、組織研討交流和關注課后研究這幾種策略,引導小學生在實踐中自己提出有效的科學問題,收到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科學;問題教學;創設情境;課后研究
科學探究的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開端。在我們的科學課堂中,常常會看到一些教師在探究活動前竭力啟發著學生,并提心吊膽地期待預設中的問題能從學生的口中提出來。可是,學生們要么啟而不發而出現難堪的冷場;要么在老師的“引導”下一發而不可收拾,被“逼”提出一些沒有思考價值或不符合小學生實踐的泛問題,有的甚至跨越了不同的學科,在課堂內根本無法解決。迫使教師一方面要找個“合適”的理由把這些問題放置一邊,一方面仍舊拋出早已在課前就準備好的問題來調控探究的進程,場面非常尷尬。長此以往,不僅會泯滅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表現欲,而且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極其不利。要避免上述尷尬場面的出現,就要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自己提出能夠操作的、有特定指向的科學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創設情景引出問題
在教學中創設某種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能夠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與需要掌握的新知識發生強烈的沖突,在學生的心里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從而引起兒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興趣。當然,問題情境的形成不是自發的,需要教師有目的地創設。
1、利用熟悉的現象引出問題
問題是智慧源泉,是產生學習欲望的根本原因。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可以喚起學生對有關感性現象的回憶,符合學生從形象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從而產生科學問題。現行小學科學教材的內容大多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以便于學生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所以教師可以用圖片、錄像、演示實驗、談話等方法再現學生生活的實際情境,從而引發科學問題。
2、利用有趣的現象引出問題
在科學教學中,如果能夠針對小學生求知欲望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些生動有趣、甚至能使學生感到意外的情境,就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迫不及待地想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樣?”,并產生積極探究的欲望,從而激活探究的思維。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景時,可以通過實物、模型、演示實驗或電教媒體等來展示情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使學生在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后,把學生對科學現象的興趣引導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上來。當然,情景的創設不能也不應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同樣的情景,因學生的不同,效果可能完全兩樣,所以教師在課前必須根據教學目標,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并盡可能利用突發的、即席的、真實的情景,多花心思創設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的最佳情境來。
二、開展活動發現問題
小學科學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抽象性,而學生受知識、經驗的限制,其思維能力往往停留在具體表象的水平上,學生動手操作有助于他們建立起理論和現象之間的關系。多安排學生動手畫畫、做做、量量、摸摸、數數、看看,讓他們通過擺弄和操作這些材料來獲取更多的直接經驗,從而產生科學問題。
利用活動中的親身體驗,不但可以能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引起興趣,明確探求的目的與方向,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技能。需要強調的是,這種在活動中提出問題的策略,表面看是自然的發生與發展,實際上更需要教師對學生、教材和教法的準確把握,更需要對有結構的材料的精心組織,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引導學生探究科學奧秘。
三、研討交流拓展問題
當學生通過對材料的充分探究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后,對所探究的問題也就會有自己的思考了。這時,他們最渴望的是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及時抓住機會,指導學生進行研討,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見解,大膽講出探究過程中的發現,雖然,學生可能會把許多不相關的事物當成因果關系,產生片面認識甚至錯誤的想法,教師要把這當作科學探究中的珍貴資源,充分利用這些矛盾挑起學生爭論,讓一些核心的問題在學生的爭辯中顯露出來。教師還要提醒學生認真傾聽同學的意見,通過互相補充與啟發,從繁雜的感性認識中,抽取本質的東西,上升為理性認識,以便于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思考。
四、課后研究創新問題
在科學課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探究熱情往往非常高,常常是不知不覺中已到下課時間,但所要探究的問題還沒能馬上解決。為了不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碰到這種情況往往會對學生說:“這個問題我們課后繼續研究吧!”如今,這種調控策略已經被很多教師當“盾牌”在熟練地操作著,成為教師用來應對課堂中一些突發問題的法寶。實際上,下課以后這些問題很快就被師生遺忘了。如果學生日后不再提及,教師也就懶得再去過問,時間一長,學生也就習以為常了,這樣就漸漸養成了不負責任的學習態度。
新課程理念大力提倡教師在學習內容上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一個拓展、延伸的平臺,讓學生進一步深入研究,開拓他們的視野。下課鈴聲響起并不意味著探究的結束,要使小學生的科學探究熱情得以保持和進一步提高,作為教師不能把拓展、延伸僅僅當作一道“風景”來裝飾和點綴我們的課堂,而要注意引領學生進一步思考與提問,引導學生有選擇地展開后續研究,將科學課中的探究活動延伸到課外,進一步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將學生在課上的探究激情保持到課外去。
總之,探究來源于有問題,沒有問題就沒有探究,讓學生親歷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學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和探究問題的策略,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的探究活動要貼近學生、層層深入,讓師生從中得到更多的發展空間,每位教師應該在深入了解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在實際教學中勤于觀察思考,樂于分析反思,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