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清亮
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海南???570228
摘 要 虛擬現實技術(Virtual Reality)不斷取得核心技術突破,并開始運用于新聞媒體領域。文章首先考察了虛擬現實新聞(VR新聞)的內涵與外延,界定了虛擬現實新聞的定義,從技術指標入手,指出了虛擬現實新聞的三個層次:360全景新聞、3D場景新聞和嚴格意義上的虛擬現實新聞。在此基礎上,注意區分了虛擬現實新聞的幾種形態,認為目前主要有虛擬現實新聞紀錄片(專題片)、虛擬現實實時報道、虛擬現實場景新聞三大類。最后,指出虛擬現實新聞的三個特點:在場感、客觀性和自主性。
關鍵詞 虛擬現實新聞;類型;特性;VR技術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1-0028-02
虛擬現實技術①早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進入科研領域,經過VRML到X3D等一系列漫長的技術發展,虛擬現實的核心技術取得一定突破,在近幾年的大有勃興之勢。虛擬現實技術指的是運用計算機和傳感設備,構造一個交互式三維動態模擬環境,讓接受者體驗到身臨其境之感。
虛擬現實技術的特性目前學界并沒有形成統一說法,一般采用“3I”概說,即沉浸感(immersive)、交互性(interactive)、構想性(imagination)。2016年被稱為“VR元年”,虛擬現實技術的相關產品開始大量投入市場,逐漸為大眾熟知,同時,虛擬現實技術在教育、醫療、安全、藝術、設計等領域得到廣泛研究并開始投入運用。在此背景下,新聞傳媒業也開始呈現出新的形態——虛擬現實新聞②。
1 虛擬現實新聞的界定
虛擬現實新聞指的是運用虛擬現實技術制作傳播新聞的一種全新新聞形式,它通過虛擬現實技術重現新聞場景,受眾因此可全方位立體感知新聞事件,既包括新聞現場的聲音、圖像等基本信息,還包括現場的動態感、時空感等氣氛信息,從而使受眾如臨其境。
虛擬現實新聞從技術指標上看,可以劃分為多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虛擬現實新聞是360度全景新聞。這種新聞是虛擬現實新聞的初級形態,它是通過專業相機從多個角度拍攝新聞場景,然后在后期編輯時對以幀為單位的畫面進行編輯設計,模擬出360度的全景景觀。
第二個層次的虛擬現實新聞是3D場景新聞。這種新聞是通過計算機把二維平面空間模擬成三維空間,并給受眾提供操控圖像的各種功能,諸如放大縮小、左轉右轉、前進后退等,以達到模擬和再現新聞場景真實環境的效果。
第三個層次的虛擬現實技術則是通過各種信息捕捉設備獲取現實場景、受眾的多元數據,經過數據分析后進行信息轉化,建立模型,從而使虛擬現實場景更加立體多元,最終的是還能夠同受眾產生即時性交互反應。這種虛擬現實新聞無疑是高度模擬的現實世界,具有更高層次的真實性、沉浸感和交互性。
2 虛擬現實新聞的類型
根據現有虛擬現實新聞案例及傳統新聞業務分布,我們大體上可以將虛擬現實新聞分為三大類。
2.1 虛擬現實新聞紀錄片
新聞媒體行業對虛擬現實技術的使用還處于探索時期,對于受過大量傳統新聞采編訓練的新聞人員來說,虛擬現實新聞在前期策劃、中期拍攝、后期編輯制作以及報道傳播方式等業務操作上都顯得生疏。因而真正意義上的虛擬現實技術目前無法大范圍投入到時效性較強的新聞報道中,虛擬現實新聞紀錄片、專題片等解釋性新聞節目由此誕生。如《紐約時報》制作的《流離失所》,中國財新傳媒制作國內首部新聞紀錄片《山村里幼兒園》。這種虛擬現實新聞形態,適合于時效性弱新聞節目,如公益慈善宣傳、生態保護等。新聞制作方可有較長的制作期限,充分進行選題策劃、拍攝、后期制作。
2.2 虛擬現實實時報道
新聞講究時效性,在現有的新聞節目中,實時報道類仍然是主流,如火災現場、游行示威現場,人大會議現場、演唱會現場、奧運會、節日慶典等。虛擬現實新聞第二種形態就是虛擬現實實時報道類新聞節目。2015年12月,財新傳媒在廣東省深圳市光明新區某工業園區發生的重大山體滑坡事故報道中也開始嘗試應用VR 技術。虛擬現實實時報道已有較多案例,這種報道的構思方式與傳統的新聞現場報道是相似的,最大的區別在于虛擬現實新聞的沉浸體驗。這種虛擬現實新聞形態適用于時效性強的新聞報道,尤其側重于對新聞現場的環境的沉浸體驗,當然在制作技術上比虛擬現實新聞紀錄片類型更為復雜,需要技術不斷突破發展。
2.3 虛擬現實場景新聞
虛擬現實場景新聞就是高度真實的還原新聞現場,同時具有三維沉浸效果和交互性,嚴格意義上說,這種虛擬現實新聞形態才是真正的虛擬現實新聞。在技術上,通過設備獲取現實場景的數據,經過計算分析、信息轉化等處理,建立三維模型,最后呈現虛擬現實場景。受眾通過佩戴電子設備,進入虛擬的新聞發生場景,并通過運動跟蹤捕捉技術與新聞發生環境產生交互。在沉浸感和交互性極強的三維虛擬現實環境中,受眾能重新感受新聞發生現場,獲取更多新聞信息和感受,并能與新聞現場產生即時交互,比如車禍現場、謀殺事件等,這給受眾帶來的無疑是前所未有的震撼。
由此,我們不難從整體把握虛擬現實新聞的內涵和外延。虛擬現實新聞是虛擬現實技術在新聞領域的運用,是一種全新的新聞形態,旨在給受眾創造身臨其境的沉浸效果。虛擬現實新聞大致包含兩個層面:其一,從技術指標上看虛擬現實新聞包含多個層次,目前以360全景新聞和3D場景新聞為主。其二,從新聞業務分布來看,虛擬現實新聞包括多種形態,目前以虛擬現實新聞紀錄片、虛擬現實實時報道為主。但嚴格意義上的、更高層次的沉浸式虛擬現實新聞則是虛擬現實技術直接運用于新聞制作的虛擬現實場景新聞。這種層次、運用格局分布是新聞傳媒業基于自身業務發展需要的一種選擇,同時也是兼顧了目前虛擬現實技術水平、節目效果、制作成本、技術操作難度等因素的綜合選擇。
3 虛擬現實新聞的特性
虛擬現實新聞以其自身特性區別于傳統新聞樣式,其基本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3.1 在場感
縱觀新聞發展史,新聞人一直致力于新聞的時效性,通過媒介的變更發展,盡量縮短新聞事件與報道的時間差,不斷融合視聽要素,盡力給受眾及時呈現真實可感的新聞。雖然時間差不斷縮小,但受眾與新聞事件的空間距離卻是無法跨越的鴻溝,同時,受眾和新聞事件之間始終存在傳播媒介這“一堵墻”的隔離。反觀虛擬現實新聞,在解決這種空間隔離等方面就具有突破性的創新。
在場感是虛擬現實新聞的最大亮點,虛擬現實新聞讓受眾進入到模擬的三維立體新聞發生現場,不僅在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感官系統上真實的感應新聞現場,甚至在心理、情緒、情感上都能產生感應。這種傳播接受過程中,受眾是“在場”“參與”和“體驗”的狀態,受眾與新聞事件實現了全方位無縫對接??梢哉f,這是一種全新的閱讀體驗方式——身臨其境的“在場”體驗,不再是單向的接受平面化敘事符號。通過感官系統的刺激和感應,受眾可以全方位、立體、真實的體驗新聞事件。不僅是在感官生理意義上的體驗,同時在此基礎上,加強了受眾的情感體驗,這些都是這是傳統新聞樣式所無法比擬的。
3.2 客觀性
客觀性是新聞報道的另一重要品質。在傳統的新聞報道中,記者往往采用第三人稱視角,保持中立的客觀敘述口吻,受眾則以局外旁觀者身份去理解新聞事件,這是一種“敘述”和“呈現”式的敘事。然而,實際上新聞事件的策劃、采集、制作是一個編碼的過程,這個過程會因為制作者各種條件的不一樣而產生主觀差異性,甚至對新聞事件產生誤解和扭曲,因而傳統新聞雖然強調客觀性,但并不能保證新聞事件的客觀性。
虛擬現實新聞在敘事時選取的則是“第一人稱”敘事視角,這個“第一人稱”視角,不是指新聞制作人的視角,而是指新聞事件中當事人的視角。受眾看到的是一個被高度還原、未經處理的新聞現場,受眾接受到的是一個某種意義上真實的新聞文本,這是一種新聞事件的“自我綻放”式的敘事。
比如,美國的CNN用虛擬現實技術實時報道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演講現場,這種政治色彩極強的新聞報道尤其注重其真實性。虛擬現實新聞通過360度全景呈現競演現場,這種呈現是客觀的,不加人為處理的,而傳統的新聞報道通過鏡頭切換、景別選擇、角度不同等影響著競演的真實性,鏡頭切換、景別、角度等都是傳統新聞報道的媒介要素,虛擬現實新聞正是去除了這些媒介要素,弱化了媒介要素的影響,客觀的還原新聞事件。
3.3 自主性
自主性是虛擬現實新聞的另一大特點,它主要體現在虛擬現實新聞傳播接受的過程中。在傳統新聞報道中,新聞報道通常通過敘事線索的安排、鏡頭切換、景別和角度的選取等控制受眾。在這種引導和控制下,新聞往往不能被全方位、客觀地呈現,受眾對新聞事件的把握與感知也受到很大的影響。
比如在報道一場球賽時,傳統新聞通過鏡頭在各個球星之間來回切換完成整場播報,但很顯然,經過導播選取的鏡頭并不能滿足觀眾的觀賞需求,同時,報道時的景別、角度也并不總是那么恰如其分的展現球賽的精彩。最為關鍵的是,觀眾的視線、角度總是受制于鏡頭。而虛擬現實新聞則通過多個VR攝像頭同時作業,多角度呈現比賽現場,觀眾可以運用設備自主選擇視角、景別來觀看比賽,從而使得觀看球賽的行為似乎變成了參與球賽。
因此,在虛擬現實新聞中,受眾被置身于眾多的信息流之中,可以自由選取切入新聞事件的視角,根據自身的認知水平、喜好、個人習慣等獲取信息、解讀信息。受眾徹底從媒介中解放,不再受限于新聞事件的講述者。這對于新聞傳播來說,無疑具有非凡的意義。
綜上所述,虛擬現實新聞是一個全方位立體、客觀、全景式的新聞形態,其傳播模式是一種受眾在場的、可以多角度的、主動參與的新型傳播模式。這一傳播模式的革命性影響已經開始顯現,而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不斷發展,未來的虛擬現實新聞將具有更多可能性,甚至會產生全方位的顛覆性影響。
注釋
①目前學界、技術界關于“Virtual Reality”的譯名尚未形成統一定論,每個名詞的翻譯必然包含了對該事物的理解與定義,屬于一個本體論范疇,本文不涉及該問題。故,采用“虛擬現實”譯法,不再贅述。關于該概念翻譯爭論具體可見:康敏:《關于Virtual Reality概念問題的研究綜述》,《自然辯證法》,2002年,第18卷,第2期。
②“虛擬現實新聞”這一名詞目前并不具有學術嚴謹性、科學性,現有研究中大都采用這一名詞,以表述虛擬現實技術下新的新聞形態,亦有使用VR新聞等概念,本文采用“虛擬現實新聞”這一概念,不再贅述。
參考文獻
[1]孫振虎.“VR新聞”的沉浸模式及其未來發展模式[J].新聞與寫作,2016(9):29-32.
[2]史安斌,張耀鐘.虛擬/增強現實技術的興起與傳統新聞業的轉向[J].新聞記者,2016(1):40.
[3]趙蔚,段紅.虛擬現實軟件研究[J].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12(2):22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