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麗思+侯玉菲+譚梅+王文婷+祖裕瀾
摘要:隨著網絡的普及度呈現爆發式增長的態勢,當下已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流量時代”,“互聯網+”理念的出現更是網絡創新邁向新高度的產物。校園信貸本質上屬于互聯網金融,是以互聯網為載體,以在校大學生為潛在優質的貸款對象的貸款平臺,其主要的特點是門檻低,放款快,但也隱藏了風險。近來校園網貸滋生的暴力催款、裸貸、盜取信息及欺詐等惡劣事件將校園貸推至社會焦點,校園貸變質“校園高利貸”。通過采取問卷調查的方法,以A校大學生為例,分析校園貸款的現狀,研究校園信用貸款所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其緣由,給出相關可行性建議,致力于凈化互聯網+時代的校園貸款生態環境,規范大學生消費和信用理念,維護社會和金融市場的穩定。
關鍵詞:校園信貸;調查分析;監管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6-0031-03
自1999年高校擴招,全國大學生的人數年年增長,這個群體的數量和消費能力是不可忽視的。2004年9月,金城信用銀行與廣發銀行聯合發行了我國第一張大學生信用卡,標志著商業銀行正式進入大學生信貸市場,拉開大學生可獨立貸款的帷幕,但市場的高速發展暴露的問題和風險使得銀監會于2009年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信用卡業務的通知》的文件,此文件主要是對金融公司進入大學生這個群體的門檻進行嚴格規定。之后2013年互聯網金融的蓬勃發展,許多金融公司借助這個契機,紛紛將市場瞄準大學生群體。在眾多的貸款產品中如何脫穎而出獲得大學生的青睞,是各個商家贏得利潤的突破點,因而不乏出現網貸平臺的虛假廣告宣傳、惡性競爭的現象。大學生雖是不良校園信貸的受害者,但釀成不良后果的始作俑者中既包括大學生自身又包括校園信貸平臺監管不足。校園網貸的初衷是用簡便的操作流程,快速的放款來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刺激消費,但不合理的消費觀念,肆意消費個人信用以及金融安全意識不高也讓大學生深陷負債漩渦。筆者通過發放400份紙質問卷(共得339份有效問卷),以調查所得數據來簡單分析大學生網上貸款的使用狀況和對校園信貸的認知度,以A校大學生群體為例,用數據和圖形結合分析來直觀反映大學生校園信貸現狀,希望通過調查分析找出面臨的主要問題,提高大學生對于信貸的認知和對風險的防范意識。
一、校園信貸現狀
我國“校園網貸”平臺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大學生分期付款購物平臺,二是傳統電商平臺,三是面向大學生的P2P網貸平臺,該類平臺直接向大學生提供消費、助學、創業等貸款服務。
相較于傳統的商業銀行,大學生在選擇向誰貸款上更傾向于互聯網平臺的金融公司,因為對于急需款項救急的大學生而言,網貸符合他們對時間上快速和操作上簡便的要求,這也是校園信貸受到關注的原因。盡管校園信貸要求償款的利息比商業銀行的高,卻依舊有學生進行貸款操作。但由于近年來校園信貸的負面新聞報道,讓原本打得火熱的“網貸江山”變得冷卻了下來,發展前景讓人堪憂。 據調查,筆者單位使用校園消費信貸的人數比例為19.76%,使用校園消費信貸一年以上的學生僅占使用人數的5.97%,即總人數的1.18%。而從未使用過的人數比例則達到了80.24%,且有65.44%的同學表示以后也不會使用校園消費信貸產品。據了解,“校園貸”的負面消息過多、風評過差是此類產品使用量銳減的主要原因。
頻繁出現的校園貸事件也讓監管部門意識到應該加強對此領域的管理,2016年4月份《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出臺,監管層開始出手整頓校園貸市場。2016年8月,銀監會明確提出政策,使得校園貸的整改迫在眉睫。之后各地監管層及自律組織也緊跟銀監會的步伐,紛紛響應號召,開始重視校園貸的不良影響。因為監管的嚴格執行,又加上之前校園貸種種不良表現,使得校園信貸的聲譽大打折扣,被扣上“校園高利貸”的帽子,業績直線下滑。到了2017年2月底,全國47家校園貸平臺退出了校園貸這個市場,可以看出監管層出臺政策,效果還是立竿見影。
校園貸之所以落得如此殘局,與其特點密切相關。
(一)準入門檻低,審核標準不嚴
因為大學生這個市場龐大,使得金融公司將目標瞄準這個群體,為了簡易程序,甚至只需學生提供學生證、身份證、銀行卡等材料,就可放款,且額度較大,盡一切可能滿足大學生的要求,對大學生信貸審核流程粗糙,只要幾樣材料齊全,“一分鐘申請,十分鐘審核”。
(二)肆意廣告宣傳,隱藏真實費用信息
大學校園里對校園貸宣傳最普遍的是通過廣告傳單的發放,QQ、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軟件信息散播,大學生無需本人到場便可獲得款項,這期間少不了中介的作用,也正是中介的存在,使得在手續費用和利息費用上的信息不對稱。雖然大學生可享受立刻獲得款項的快感,但一次借貸引發的費用卻很多,除了手續費、利息費、還有違約金,以及控制風險收取的保證金 ?!靶@網貸”平臺為控制風險,通常會收取貸款額20%的保證金,即借款人只能得到80%的貸款額度。
(三)借新還舊,恐嚇學生介紹借款抵債
市場只有部分平臺建立了信用制度,但無法對其他平臺產生影響。以致大學生可拿一家平臺借貸的款來還另一家平臺,拆東墻補西墻,由此產生連環續貸的現象,加上利率的高風險,使得借款越積越多,導致悲劇的發生。若想還債,可以通過做平臺中介的方式,慫恿更多人介入貸款,收取中介費抵債,自然受騙群體增多。
二、校園信貸消費市場出現的問題
(一)大學生自身消費心理問題
在物質和精神消費空前提高的當代社會,在豐富多樣廣告誘導下的消費意識,在媒體、明星親自示范行為下的潮流效應,以及受大型商場琳瑯滿目各式各樣商品的吸引,使得大學生盲目跟風消費,攀比消費,甚至在沒有積蓄的情況下仍希望通過貸款超前消費,達到追趕潮流的目的。
1.筆者調查了A校學生的月消費水平,在0~1000元的占比22.42%;月消費水平在1000~1500元的占比56.64%,在這個消費水平里女生占比37.17%,男生占比19.47%;月消費水平在1500~2000元的占比14.45%。如圖1可看出,1000~1500元的月消費水平占比最高。
2.A校學生網絡支付占日常消費的比例在30%以內的學生,占比31.86%;消費比例在30%~50%中間的學生,占比26.84%;消費比例在50%~80%中間的學生,占比23.3%;80%以上的學生,占比15.04%。從圖2中可以看出,A校學生網絡支付占日常消費比例為五成的居多,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八成以上的還有15.04%的較大的比例,而且幾乎沒有從未網上消費的學生,說明A校學生在網上消費是比較巨大的。
(二)大學生對金融風險的認識問題
在調查使用過的同學中,筆者通過統計發現,還款的期限、手續費、信用額度是影響同學使用消費信貸會重點考慮的三個因素,其次因素是分期數,最后因素是違約金,對違約金有考慮的同學較少,由此可以看出大學生對違約金的認知較少,未及時還款所帶來的風險后果沒有充分的考量。而在使用過的大學生中忘記還款的同學超過一半,說明同學對于自己消費信貸需要及時還款的重視程度不夠,還款時間不重視比較隨意,還有三分之一同學是想還但沒錢,說明提前消費形成一定的還款壓力,還有一小部分同學有錢也不還,側面反映出有些同學對使用消費信貸產生的后果并不了解。占比49.21%的是“沒有按時還清消費貸款,但清楚后果”;略有了解占41.27%;完全不清楚占9.52%;由此看出將近一半的同學非常清楚若未按期還款所帶來的后果,但仍有不少的同學不了解未及時還款會帶來什么后果,沒有清楚的認識,還有一小部分同學甚至完全不知道,對于未及時還款可能帶來的個人信用違約的風險、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個人資金安全的隱患的后果缺乏認識,這值得警示和反思。
(三)互聯網環境下依賴網上消費的問題
一方面,互聯網大背景下,科技的高速發展,電腦和手機等移動客戶端的普及,都使得人們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大環境,但大學生應該合理利用這些資源并且培養自己的自控能力。筆者發現,在調查的大學生中,九成以上的同學都使用過網絡支付,而且幾乎沒有從未網上消費的學生,說明A校學生在網上消費是比較巨大的。其中大學生在校園信貸后資金流向有:食品消費占26.83% ;服裝與形象消費占35.77%;旅游消費占7.32%;電子產品占11.38%;自主創業占0.81%;學習培訓占1.62%;社交消費占8.94%。
綜上所述,可知大學生用來消費較多的是服裝和形象消費,第二是食品消費,然后是電子產品。在使用過校園信貸的大學生中,對網上消費信貸持肯定態度的占比31.67%;持否定態度占1.67%;持中立態度占66.67%。不難看出絕大多數還是一個中立態度,仍有不少比例同學持肯定態度。但進一步調查發現,會繼續使用和減少使用信貸消費的比重分別為49%和46%,而不再使用的人占4%,說明網上消費多樣化讓同學們對其忠誠度很高,但這反映出學生消費逐漸豐富化,身邊誘惑也愈多,但對資金規劃并不是非常理性,這就容易對校園信貸形成依賴性,使得學生們越來越不可自拔。
三、對校園信貸的發展的建議
(一)家長多與子女溝通,發現問題及時引導
家長是第一任老師,對于大學生群體出現的不良消費習慣,應該做到及時引導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學生之所以會選擇校園信貸消費,是與家長溝通斷層有關系,許多家長認為要提高孩子物質生活水平,就一直忙于工作,減少了溝通。部分學生在學校有著與他人攀比,高消費的陋習,這無疑也助長了校園信貸的高速擴張。學生大部分生活費來自于父母的給予,但如果學生跟家長沒有及時溝通,學生可能會被引導去使用校園信貸,一來可以緩解囊中羞澀,二來又可以滿足自身的消費需求。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要不斷提高誠信修養,注意養成自身良好的誠信行為習慣,為子女誠信教育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另一方面,家長一定要對社會上復雜的環境給予孩子一定程度上的涉及,告訴他們一定要有保護自我的安全意識,不要隨便泄露個人的身份信息,告知市場上已經出現過的不良消費導致的惡果,讓孩子引以為戒。
(二)學校加大對校園信貸知識的普及,開展安全專題講座
大學生正處于一個從校園到社會的過渡階段,心智等方面還不成熟,容易受到外來新鮮事物的吸引和誘惑,再加上與收入不匹配的消費能力,導致大學生輕易相信信貸平臺并成為其消費者。學校應該加大對信貸進入校園的監控管理,告知學生保護好個人信息,規范信貸占領校園廣告位、虛假宣傳等不良行為。同時學校應該開展信貸安全知識講座,提高大學生對信貸的理解能力和認識能力,對大學生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學校更應該對違規宣傳、不實信貸進入校園,進行違規處理,凈化校園營造一個學習氛圍濃厚的教育環境。
(三)建立大學生征信檔案管理
各企業應當利用大數據風控技術,對大學生不良信用消費記錄進行采集,建立出通用的大學生信用檔案,目的是了解用戶信用借貸記錄和信用情況,降低借貸風險,規范市場借貸行為,讓借貸行為實現良性循環。政府應對建立數據庫管理的企業進行適當的鼓勵和支持。一方面可以促進企業對大學生征信檔案的建立,另一方面在大學生求職時,征信檔案可以成為一個考核標準,即大學生任職時不能有欠款未還,不能有 “借南家償北家”的行為,需對征信內容建立最低指標要求。這樣可以起到對在校大學生信貸消費的約束作用,意識到個人信用對其未來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四)政府完善立法,嚴格執法與監督
校園信貸的開發者正是看中了龐大而又單純的大學消費市場,才會打著信貸有著高品質生活的幌子大肆宣傳。一些大學生有著超前消費的傾向,追求著高水平高質量的消費,又受限于入不敷出的生活費,所以,校園信貸無疑給大學生提供了一個新的消費渠道。一方面,這些校園信貸確實能緩解一部分人資金緊張的情況,解決一些剛需消費。另外一方面,有些不良信貸打著互聯網創新的幌子,引導學生高消費,由于審核的準入門檻低,甚至有些人利用身邊認識的人的身份信息也能借到高額度的款項,這不得不讓筆者去思考校園信貸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如此低廉的進入成本,卻有著高額的輸出,校園信貸的用意值得深究。
因此,起著監督管理作用的政府,應該約束并管理校園信貸,針對法律的灰色不清楚的地帶,給予相應的完善舉措,對于那些違法虛假宣傳的行為給予法律嚴懲,對于打著金融創新卻又不規范操作的企業進行查處和市場禁入。對校園這個教書育人的地方,給予其應有的安全保障。對網貸平臺的資金管理采取行政與法律手段進行監管,可采取銀行托管、監控方式,提高客戶資金賬戶的透明度,避免資金挪用情況的發生。
四、結語
大眾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成就了許多電商,蘊含了無數商機。類似趣分期、分期樂等校園貸這樣的網絡貸款電商平臺一開始也是較為規范的,但隨著隊伍的不斷擴大,各種某某貸的出現,行規似乎被追求暴利而打破,越來越多的不良事件揭露了校園貸背后的暗箱操作。整治行業不良風氣,嚴厲打擊虛假、欺詐性的網貸是十分必要的。企業應當遵守職業道德,學生花錢要采取適度原則,量力而行,在貸款之前應規劃好還款各項事宜,權衡自己能否按時還款,保證信用。共同打造穩定安全的正規的可持續發展的校園貸款市場,致力將校園貸扶上正軌。
參考文獻:
[1] 包艷龍.校園網貸發展情況調查與分析[J].金融縱橫,2016(8):73-75.
[2] 張 燕.大學生欲借1000元,最終為何欠下數萬債務? 校園借貸亂象調查[J].中國經濟周刊,2016(33):24-26.
[3] 劉勝男.關于大學生貸款誠信還貸的思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6):146.
[4] 孫 航,馮 黎.大學生網絡信貸消費市場現狀及應對措施探究[J].營銷策略,2015(34):45.
[5] 金 明,鄭慶茹,劉 波.對我國網貸平臺發展與監管的思考——基于美國的經驗分析[J].金融縱橫,2013(12):24-27.
[6] 蔡 彧.大學生網貸的現狀及策略[J].現代經濟信息,2016(15):309+311.
[責任編輯:譚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