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
摘 要:做好有效的教學評價工作,是當前教師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文章立足于《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教學實際,通過建立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讓學生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力求“學會學習”的核心素養及時落地,促進學生健康和諧發展,達到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
關鍵詞: “品德與社會”;有效教學評價;核心素養
《課標》的實施,讓一線教師有了明確的方向。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課堂上,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評價值得我們思考。
一、評價目的明確化,增強評價實效性
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評價時,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不可忽略。教師要結合預設的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內容有步驟地、科學合理地分析,設計教學環節,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獲得知識,提升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教師在每次評價時,都要有所收獲,進行有效評價。不偏離課堂教學目標,增強評價的實效性,同時注重課堂教學的過程性評價,充分體現學生的真實學習過程,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給出差異性評價。例如,在探究有關“中華燦爛的文化”問題時,我會根據對當前世界形勢的分析和中國現在的發展,引導學生對國家的歷史、文化做充分的探尋,讓學生發表各種不同的見解,根據學生實際給予不同類別的教學評價。對在價值觀上有偏差的學生進行適時的引導,對以國家自豪的學生進行肯定。在評價的語言選擇上,我從認知、情感和行為等方面評價,引導學生學會辨析,有清晰的語言和明確的態度,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二、評價形式多樣化,增強學生“介入感”
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與其他基礎學科相比較,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對于問題的理解往往因角度不同,答案也千差萬別。我對各種不同類別問題的解答評價也不盡相同,打破教師主體格式,創設學生、家長主動參與氛圍。“品德與社會”教學評價需要以家庭、社會和學校為背景的大課堂。在這個大課堂中,學生是主角,老師、家長和社會人士要幫助學生發現個人學習的成就和意義,指導學生檢查和反思學習過程,激勵他們有效地開展學習。在課堂上,我建立“小組合作學習”體系,讓優秀學生帶動組內的其他學生,合作完成作業,進行“捆綁式”有效評價,讓弱勢學生作為團隊的一分子,跟著優勢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進而樹立弱勢學生的自信心,觸發他們積極學習的勁頭。比如,在探究《每天都有好心情》《我們的快樂大本營》《購物有學問》等教學內容時,我都會采用形式多樣的評價方式,如評選“動作最快團隊”“最精美作品”“配合最默契家庭”等。結合學生個體、家庭和他人參與評價,采用自評、互評、師評、家長評等方式,不僅讓學生獲得良好的認知,還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
三、評價手段多元化,增強評價有效性
教師教學評價的時機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會影響評價的結果,甚至適得其反。因此,評價時機應把握準確。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等方面進行激勵性口頭評價屬于瞬時評價。在對學生進行瞬時評價的時候,我會首先面對全體學生并會十分留意學生不同的個性、氣質、特點和學習水平,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地做出針對性的、藝術性的評價。我覺得只要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對評價的認知和接受,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
另外,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我也會設計很多讓學生討論的問題,提高學生多方面的能力。這時,我會利用延緩性評價把評價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去發現、分析、論證,說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每當一種意見提出時,我都會請學生給予評判,他們或分析、或爭論、或統一,都讓他們自己來處理。例如,在學生討論問題時,我對學生解答的評價不是標準答案,而是用語言提示誘發,鼓勵學生發散思維,激發學生的獨創性。對學生理解不正確或不完善的地方,我會根據學生錯誤所在,補充引導,引起深入思考,讓學生在不斷的討論中明確認識,從而經歷一個自悟自得的創新過程。在學生理解得不夠準確、表達得不夠完整時,我會運用反問,使學生對自己的認識產生疑問并進行比較,進而排除錯誤,獲取真知。
總之,“品德與社會”課程采用多主體、開放性的評價,強調在評價過程中的參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評價的主體不僅有教師、同學和學生本人,還可以有家長和社會力量的參與。綜合各方面的意見,才能對學生做出較全面的、準確的評價。教學評價的方式方法并不是固定的,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地、綜合地運用這些方法,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創新,使其更加完善,以實現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我們應認識到新課程標準關注的是每一個兒童的成長,情感、態度認知多于知識認知,作為教師,我們不僅僅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明白幾個道理這么簡單,而是要通過學習“品德與社會”課,轉化為孩子們一種內在的動力,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素養的人。
(作者單位: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朝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