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摘要]高校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由于內容多,頭緒雜,想要取得滿意的教學效果,很不容易。這就要求任課教師用心上好首次課,才能為以后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本文是任課教師對于上好首次課的幾點體會,涉及講什么,怎么講的問題。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首次課;體會
作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之一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從07年開設至今,在培養學生成才,幫助學生認清國史國情,培養大學生愛國情操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從教師方面來看,講好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本課程內容龐雜,涉及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還要灌以時政熱點問題,再加上大學生普遍的先人為主的對于中學歷史的厭惡情緒,導致這門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這就給廣大任課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筆者作為該課程的一線教師多年,從自身的教學實踐中體會到,上好該課程的首次課,是為該課程教學打得良好的基礎。如果在第一次課中,教師做足了功課,打消了學生的顧慮,后面一學期的課就會輕松不少。
第一次課,一般不著急上具體的內容,主要是給學生打勁、鼓氣、釋疑、解惑。教師可以講一講該課程的大概情況,例如課程性質、學分、考核方式、紀律要求等等。讓學生先有個直觀印象。一般來說,主要講這幾點內容:
一,向學生講清楚《綱要》的課程性質。這是最基本的問題,即這門課是什么課,有什么功能。學生拿到書,從書名上看就認為這是一門歷史課,受中學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學生認為歷史課就是死記硬背,事件、時間、地點、人物、影響等。任課教師一定要糾正學生的這一錯誤認識,讓學生知道,該課程是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并不是純粹的歷史課,是以歷史為載體,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以和中學的歷史課是不一樣的。中學歷史課側重于具體的知識點,所以需要背誦的知識也很多,給很多學生留下陰影。而該課程主要講述1840年以后的歷史,通過對歷史事件的分析,對近代中國人民抗爭外來侵略這條主線的把握,讓學生掌握歷史規律,理解為什么中國人民會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樣就從思想上打消了學生認為大學重復開設歷史課無意義的顧慮。
二,調適學生對于近現代歷史的“屈辱”情節。由于近現代歷史是一段充滿屈辱的歷史,在這時期,全世界幾乎大大小小的帝國主義國家都曾侵略過中國。翻開課本,滿紙的戰敗、求和、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等負面詞語充入眼簾,這種歷史屈辱感使大學生對《綱要》課的學習產生了一種不自覺的逃避或抵觸情緒,這種消極情緒如不加以適當的引導和排解,勢必影響《綱要》課的教學效果。因此,如何調適和消解《綱要》課的“屈辱情節”成為教師第一次上課要注意的問題之一。教師可在第一次課上和學生討論這個問題,問學生最喜歡中國哪一段歷史、最不喜歡哪一段歷史,就會有很多同學說最不喜歡近現代史,教師問為什么,大部分學生會說,近現代太屈辱了,太窩囊了,影響心情。這是一個契點,教師可順著學生的話題說下去。首先應該對說出這些話的學生加以肯定,告訴他們,他們之所以會感到屈辱,其實正是因為他們對于祖國的熱愛,他們都是一群愛國的好孩子,這就在心理上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大家會覺得這個老師很理解他們,受到肯定以后,課堂氣氛就會慢慢熱烈起來。這時候教師就運用專業知識告訴學生,近現代歷史雖然很屈辱,但是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定要正視它,而不能逃避。大家現在好好學習,將來把祖國建設好了,只有祖國強大了,這種屈辱才不會再次發生,所謂“知恥而后勇”。大家如果詳細了解這段歷史,就會發現內容也不純粹全是屈辱和苦難,還有抗爭,還有催人奮進。這是一個屈辱與光輝并存的時代,正是因為有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奮斗,我們國家才最終沒有被列強瓜分,最終沒有淪為殖民地,而是經過了血與火的重生,最后站起來了。所以,這也是一個讓人熱血沸騰的時代。這期間,涌現出了無數讓人感動的英雄人物,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他們對于祖國的熱愛,會讓我們覺得作為中國人而自豪。通過這樣的講解,逐漸消除學生心中固有的一些成見,為以后的教學打下順利的基礎。
三,要講清楚開課目的。在第一次課上,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開這門課。一定要闡述該課程對他們的重要意義。現在的90后大學生,受時代的功利主義影響,很多人認為人文類的課程對他們以后就業意義不大,這些課程都是可有可無,所以從內心很輕視和排擠這些思政課,導致以后出勤、課堂紀律都不好。所以教師在第一次課上就要重點講解這個問題,想辦法讓學生接受和認同這門課,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筆者通常是這樣做的。
首先通過提問的方式,引起學生注意。可結合當前時政熱點,提出和該課程有關的一些問題。例如2015年的9.3大閱兵,全民關注。當時正巧是開學第一周,在課堂上,教師就可以問學生,這幾天的大閱兵大家都很關注,有沒有同學知道,為什么要選擇9月3號?其實大部分同學只記得日本投降是8月15日,不清楚日本向國民政府遞交投降書是9月3號。教師就可以借此向學生闡述該課程的重要性,可以使大家了解國史國情,了解很多現實問題。類似的比如釣魚島的問題、中印邊界問題等都可以拿來提問。學生都知道釣魚島是中國的,卻沒有幾個人清楚釣魚島是什么時候被日本控制的,來龍去脈是怎么回事。中印邊界的麥克馬洪線也是近代遺留問題。教師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原來現在的這些熱點問題,都有這么復雜的過程,源頭都在近現代時期,而自己平時雖然關注,但是只知道大概情況,那么是該好好學習一下這門課了。動力一旦被激發,自然會積極面對。
其次,教師可從歷史的角度講解學習該課程的重要性。可以羅列一些古今中外名人關于歷史重要的警句。例如培根的“讀史使人明智”,列寧的“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中國的就更多了,從古至今,歷朝歷代都有,不勝枚舉。其中清朝龔自珍的“欲滅其國,必先去其史”可重點論述。這里可以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歷史與國家存亡的關系。如二戰期間日本在中國占領區的殖民統治,就是采取奴化教育的方式,不許東三省和臺灣的人民學習中國歷史,不許說漢語,不許懸掛中國地圖,要求當地人民說日語,學習日本國歷史。企圖用這種方式泯滅中國人的國家意識,消除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和反抗意識。教師通過講解,讓學生體會到大學開設《綱要》課的必要性,原來還有這樣的一層深意,有些同學聽了以后,對筆者說,感覺自己以前真是太淺薄了,總覺得是學理工科的,歷史和自己沒有關系,現在看來,歷史和每個人都有莫大的關系,歷史真是太重要了。
最后,如果時間允許,教師也可從考研等現實角度講解一下開設《綱要》課的必要性。自從05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的有關規定,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列為全國高校大學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來,各個高校在開設時間上并沒有統一的規定,有的學校是大一開設,有的學校是大二開設。這時候的學生對于考研的事項還不太明確,很多學生只是有些考研的意識,但是對于考研考什么,怎么考都還不太清楚。教師可提前向學生介紹一下。考研要考政治,其內容就是開的這幾門思政課,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綱要》課的內容。所以這門課的開設對大家以后的考研幫助很大。有考研打算的同學聽到這些自然會愈加重視該課程。
四,上好首次課,教師還應多注意自身的形象。新學期第一次見面,學生一般對新老師都很期待。如果這時候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不修邊幅、精神萎靡、猥瑣邋遢的形象,學生怎么可能對這門課提起興趣呢?所以首次課教師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以飽滿熱情、干凈利索的形象與學生見面,課堂上不要過于嚴肅呆板,幽默風趣、落落大方的與學生交流溝通。教師關愛的語氣、真誠的眼神,學生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心理學上有所謂的“首因效應”,指的是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也即是“先人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并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并且決定著以后雙方交往的進程。教師在初次見面時給學生留下良好的印象,那么學生就愿意和他接近,現實中甚至經常出現這種情況,即本來不喜歡這門課,但由于喜歡這位老師,于是“愛屋及烏”的喜歡這門課,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反之,對于一個初次見面就引起對方反感的人,即使由于各種原因難以避免與之接觸,人們也會對之很冷淡,在極端的情況下,甚至會在心理上和實際行為中與之產生對抗狀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經過教師首次課的強調和釋疑,相信大部分學生會對該課程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也打消了很多同學心中的疑慮。學生就會用一個良好的心態來學習該課程。以下整個學期的課就會比較順利的進行。當然,首次課雖然重要,但它只是整個教學環節的起點,要完全上好這門課,僅憑第一節課是完全不夠的,所有問題不可能都在首次課中解決,隨著以后學習的深入,問題會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教師全身心投入,平時多研究教學方法,多學習,多關注時政,努力做一個博學多思、經驗豐富的教師,這樣才能上好每一節課。
(責任編輯:封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