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仲溪
【摘 要】教師文化是學校教師共同的價值體系與行為規范的綜合,它包括教師團體的信念、價值、態度、習慣以及行為規范,也包括教師之間的關系形態以及集體成員的結合方式,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從重建教師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入手,闡述了學校共享價值觀的形成以及高素質教師團隊的打造歷程。
【關鍵詞】教師文化;教師團隊;教師素質
教師文化是學校教師共同的價值體系與行為規范的綜合,它包括教師團體的信念、價值、態度、習慣以及行為規范,也包括教師之間的關系形態以及集體成員的結合方式,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培養和激發教師的職業使命感、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還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使學校得以持續科學地發展。近幾年來,學校力求通過教師文化的重建,努力打造高素質的教師團隊,使學校迅速發展成為一所立足本地,有一定特色的現代化的優質學校。
一、重建教師精神文化,注重學習,形成共享價值觀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傳道”是最高境界,它需要教師首先有思想,有智慧,再用思想引領學生,用智慧啟迪學生。一個沒有追問過教育是什么的教師,有可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或者充其量只是在授業、解惑,僅僅停留在“技”的層面。然而,在價值觀念、價值取向走向多元化、市場化的今天,如何引領教師走向“道”的層面,引領教師對其職業有更深層次的思考,從而真正履行教師職業使命,維護“人民教師”這一種神圣的稱謂呢?筆者認為,首要任務就是培育一種共享的價值觀,即教師的精神文化,它是學校文化也是教師文化的至高境界。
(一)營造輿論氛圍,引導價值取向
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風氣,已經形成的舊的課程觀,“文人相輕”的教師職業文化、職業倦怠和心理障礙等,確立共同目標的價值取向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上述現象,筆者聘請兩位資深專家到校做教育顧問,從教師的“生存需要”“價值實現需要”和“發展需要”三個層面,分主題為教師們做了專題講座。然后圍繞這三大主題,設計下面的系列問題:教育是什么?教育為了什么?學生為什么來學校學習?學生為什么年齡越大厭學的越多?你對教師的工作滿意嗎,為什么?你對自己的發展期望是什么?在專家引領的基礎上,引導教師對教育的真諦、教師職業使命和個人發展需要進行深入思考。很多老師都用質樸的語言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回答。
一位中年骨干教師這樣回答:“我從教20多年了,覺得教育就是智慧的引領,就是要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和健康的身心基礎。我正是懷著對教師職業的敬畏之情兢兢業業地教書育人,我也收獲著因孩子們健康成長帶給我的快樂,包括各種榮譽和成功。而現在的教育越來越功利化,特別可惜的是一部分年輕教師,他們書本知識豐富,但很少能從他們身上看到老一輩勤奮、敬業的精神,將教書當成一種謀生的手段,上幾節課,批改一下作業就是完成了一天的任務;課前備課不深入,教學內容空洞乏味,教學形式單調呆板,課堂效率低下。為了完成學校的教學質量標準,不顧學生的身心承受能力,花大量的時間補課,進行機械重復的練習,學期末教學成績達優,能拿到教學獎則皆大歡喜,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學生能力和學習興趣怎么可能不降低呢?”
這段肺腑之言,猶如“星星之火”,勢必會造成燎原之勢。于是我們將這段話作為一個論壇主題放到校園網上,讓老師們有機會各抒己見。又先后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有關“我們今天怎樣做教師?”“什么樣的教師才是學生喜歡的教師?”的演講比賽活動,通過專家的引領,教師團體的內部爭論,觀點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文化的溝通,營造了一種向上的輿論氛圍,形成了一種共享的價值觀,“教師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一種專業,一種精神。只有尊重自己的專業,才會有強烈的責任感,才會積極主動而又不懈追求教育的高效和長效”。
(二)開展讀書活動,提升文化品位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教師的責任感和敬業精神有所增強,但在聽課調研的過程中,發現部分教師雖然態度較之以往認真很多,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備課和教學,但課堂仍顯蒼白,效率低下,更談不上對學生精神引領了。通過和老師們交談,發現很多教師都沒有讀書的時間,他們有的抱怨工作多壓力大沒時間讀書,有的覺得自己的知識儲備足以勝任小學教育不必讀書。但筆者認為,精神豐潤的教師會直接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影響學生。而教師精神的豐潤必須以豐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石。因此,提升教師的文化品位,對于重建教師精神文化也顯得同樣重要。
為此,筆者在學校大力開展教師讀書活動。首先組織行政、科級長到廣州各大圖書城購書,除了購買教育教學所需的各種技能書籍,還有企業管理、中外經典文學名著、人生哲學和各種修身養性的書籍,放在教師會議室供教師借閱。同時,每學期開展一次校長贈書活動,并要求教師們做好讀書筆記或讀書反思,每學期組織兩次科組內的交流,一次全校性的教師讀書交流活動。在書海的徜徉中,教師們與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進行著一次次心靈的對話,讀書交流更是百花齊放,發人深省。
一位老師在交流中引用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一位歷史老師的話來勉勵自己:“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節課的直接準備,我只用了大約15分鐘。”在“一輩子”和“15分鐘”的比較中,教師們深刻地體會到:博大和深厚是需要花一番真功夫的,只有厚積才能做到薄發;有的教師被《愛的教育》一書中的人物所感動,“善待別人,等于善待自己;給別人幸福,就是給自己幸福”成為教師們對愛更深厚的理解;有的教師被《以平常心做人,以進取心做事》一書中一個個通俗簡短的故事所感染、熏陶,每天高高興興到校上班,心甘情愿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逐步成為一種風氣;《溫度決定生老病死》中的保健方法更成了教師們茶余飯后談論的話題……讀書已成為教師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書籍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成為教師行動的楷模;書中富有激勵性和哲理性的名言,引領著教師的精神生活;書中的成功教師的案例,引領著老師潛心修煉教書的本事,努力成為一個德藝雙馨的人。
(三)組織團隊活動,共創教育智慧
一種文化的融合生長的程度,既取決于該文化下的個體的價值觀,更取決于每個人之間的關系,即教師之間的交往形態。團體心理輔導是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交往態度和行為方式,共創教育智慧。
學校先后兩次組織全體教師到蓮花山參加團體心理輔導訓練活動,聘請廣州市教育研究院教授帶領的團隊為指導老師。輔導采用參與式的培訓方式,將教師隨機分成若干個小組,通過小組建立活動、團隊合作訓練、歷奇活動、小組分享時間、惜別會等活動,教師們體驗到團隊合作的力量,增強了自信心,學會了如何用心聆聽,尊重別人,換位思考,對自己和身邊的同伴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將這種心態用于日常工作交往中,對工作、對他人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敬畏和感恩。大家通過思考、整理、表達、交流、共創的學習方式,愉悅身心,共創智慧。每一位教師都收獲著團隊合作完成任務的幸福與快樂;體驗到自我在組織生活和幸福人生中的作用和價值;共創著教育的智慧,要明確角色定位,遵守組織規則,追求主動發展,敢于突破思維定勢等。
二、重建教研制度文化,注重合作,營造成長新環境
制度是一種組織文化,更是全體教師所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實際上是教師的行為文化。過去,學校一直沿用“學校——教導處——學科教研組——備課組——教師個體”這種單一的教研機制,彼此之間扮演著一種引導與被引導的角色。這種機制,過分強調下級服從上級,層次結構太多,容易造成信息溝通的阻塞,更容易造成下級對上級的盲目崇拜,導致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及時、不全面,很難形成濃厚的自主研究氛圍。實踐證明,只有構建一個尊重教師成長的自然規律,將個人目標整合為團隊目標,將個人行為整合為團隊協作行為的教研機制和成長新環境,才能打造出一個有思想、有個性的高素質教師團隊,才能使他們的工作和學習充滿活力,充滿創造力,從而促進團隊素質的提高,保證學校可持續發展。
(一)建立多樣聯結教學研討制度,以制度支撐教師成長
學科教學是教師職業的最核心的任務,也是體現教師專業發展程度的最基本的指標。因此,學校在傳承“學校——教導處——學科組——備課組——教師個體”的學科研討制度的基礎上,將教師個體改變為新老師帶教。學科組、備課組仍然是學科研討的基地,但要求學科組、備課組的觸角直接伸向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發現并解決教學中一個個真實的問題,特別強調學科、備課組強化集體備課,把脈單元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制定單元教學策略和方法,反饋課堂共性的問題,討論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新老師帶教則明確了新老師及其帶教老師在組織中的地位和作用,他們是整個組織中重要的一環,從上下級關系變為合作共贏的關系,這樣的學科研討機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教師團隊學科素養和專業技能的發展。
隨著時代對人才要求的提高,培養復合型人才越來越成為教育的追求,因此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跨學科聯結的研討制度成為時代發展的必然。學校在保留學科研討制度的同時,實行了級組研討和體、藝綜合學科研討。同年級不同學科的教師,面對著同樣的學生,有相同的教學目標,教育教學方面有很多共性的地方,因此,讓年級組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組織,每兩周一次的級組研討活動,不同學科的教師在一起進行跨學科的研討,教師不僅從自己的學科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而且還能了解其他學科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態度,分析學生發展潛力,反思自己的教學,及時調整本學科的教學策略,形成促進學生各科協調發展的實施方案,同時還能研討班級管理和級組學風建設的相關問題,做到以學論教,各學科均衡發展。學校根據體、音、美及科學、信息技術、綜合實踐各學科共性的地方較多,將它們組成一個綜合學科,打破學科知識的壁壘,各學科相互借鑒,優勢互補,既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也有利于教師團隊的共同發展。
(二)成立課題研究自愿者組合,以科研引領教師成長
科研促教,科研興校,用科研引領教師的專業發展已經成為學校發展教師的有力措施。最初學校課題研究的方式以行政推動為主,從課題申報、課題組成員分工到課題實施、課題結題等各個環節都是學校統籌安排,無論教師有沒有研究興趣,有沒有參與研究的能力和基礎,安排在哪個課題組就得參加其日常研究活動,在這種被動的局面下,教師被強制為反思者,研究者,研究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怎樣調動教師的研究熱情,發揮教師研究的主動性,成了教科研的瓶頸。在平常的觀察中,筆者發現教師們往往喜歡以小團體的形式,三五成群地說笑、討論,除了日常生活瑣事,時常也會談及教學上的問題,甚至為某一教學難點爭論得面紅耳赤。這一行為方式啟示筆者迫切需要改變學校科研方式,使課題研究從行政指令型向教師團體自主研究型轉化,于是“教學研究自愿者組合”就應運而生了。
(三)成立教師發展互助小組,以合作促進教師成長
在舊的課程觀的影響下,很多教師在工作中存有理想的“自給自足”觀,試圖靠個人的努力實現對教育的追求。他們往往獨立地從經驗中學習。而在他人的問題上,則抱著觀望、不干涉的態度。主要表現在學科教研活動中,教師們都會參加聽課、評課這些集體教研活動,但在評課、反思過程中,假、大、空的套話比比皆是,真正愿意講自己真實想法,對他人提供實質性幫助的教師很少。
然而,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從單干走向合作,教師群體之間的共同利益日趨緊密,他們需要彼此的優勢互補和分享,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團體智慧。因此,以新課程的實施為抓手,以發展成員自然合作的內驅力為動因,根據教師特長和愛好,以自發、自愿為前提,組成了多個教師互助小組。如:課堂教學研究小組、班主任工作小組、科技創新小組、社團活動小組等。互助小組中大家承認差異,但又不唯差異,同時開發多種資源,搭建合適的平臺,如:經驗交流活動、自由論壇活動、教育敘事活動、案例分析活動、模擬課堂活動、學術沙龍活動、科技制作展示活動等互動性強、合作性強的輔助活動機制,引領小組成員參與其中,并在這種互動與合作中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四)建立教師捆綁評價制度,以評價推進教師發展
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合作的社會,是一個合作共贏的社會。在當前的課程改革背景下,合作比競爭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當然,合作是多向的,是多維的,有同一班級各任科教師之間的合作,有同一年級各班級之間的合作,有同一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還有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合作等。為了改變固有的個體之間“非贏即輸”的思維定式,倡導教師間良性的競爭,友好的競爭,有度量的競爭,形成“雙贏”和“多贏”的理想結果,我們制定了教師捆綁評價制度,通過捆綁評價,為各項制度的有效落實保駕護航。
在教師文化重建的過程中,教師的教育觀、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都發生了質的改變,教師團隊的整體素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當然,教師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無形資產,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依靠歷史的積淀和全體成員長期不懈地努力。
■參考文獻
[1]柳夕浪.讓教師專業社群變得更聰明[J].人民教育,2009(05).
[2]蔣惠琴.教師文化:從沉積到創建[J].江蘇教育,2005(6A).
[3]姚衛新.人際和諧:和諧教育的前提[J].思想·理論·教育,2005(7-8).
[4]胡惠閔.指向教師專業發展的學校管理改革:上海打虎山路第一小學個案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
[5]鄒雪亮.教師文化建設與團隊精神打造[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12).
[6]胥洪躍.論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改革動力的激發與強化[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07).
[7]柳云云.努力構建合作的教師文化[J].湖北教育(綜合資訊),2014(11).
[8]劉巖.教師文化與班級管理風格關系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1(06).
[9]曹德輝,蔡曉碧.優質教師文化演繹校園文化的新亮點[J].基礎教育參考,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