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菊素+張軍俠


摘要:創新發展是當前高職院校質量發展、提升發展的前提,而教學創新是高職院校創新發展的基礎。教學創新內涵豐富,形式途徑多樣,著重探討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堂教學創新、學習制度創新、內部課程質量保證體系創新等方面的問題及實施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學創新;路徑選擇
“十三五”時期,高職教育將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理念為統領,推動高職教育快速、提升發展。當前,各高職院校正以“十三五”發展規劃為契機,謀劃新一輪高職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促進高職院校從規模發展轉入內涵發展、質量發展階段。在新的發展階段,無疑創新發展是首要的。但是,如何進行創新發展?毫無疑問,教學創新是高職院校創新發展的基礎,是實現質量發展的重要方面,必須多途徑多形式多領域予以推進。
一、教學創新是當前高職院校創新發展的基礎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新常態,“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制造2025”是當前我國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引擎,將在中國催生一場“新產業革命”,經濟的轉型發展,產業的變革正在積蓄新的增長動力,開拓新的市場前景和職業需求,而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和適應需求的教育,因此亟需高職教育不斷進行創新發展、提高質量,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
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從當前高職改革的“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增強院校辦學活力”、“加強技術技能積累”、“完善質量保障機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等5個方面32條內容提出了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行動任務和明確要求,成為當前高職教育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向。
創新發展的重要任務和目標是質量發展,而質量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教學創新,各高職院校應深刻把握發展模式的變化,以人才培養工作為中心,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堂教學改革、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信息化教學運用、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等方面不斷進行教學創新,實現發展模式從規模擴張向內涵建設、質量發展的轉變。
二、高職院校教學創新的主要途徑選擇
教學創新內涵豐富,形式途徑多樣,包括教學理念的創新、教學內容的創新、教學模式的創新、教學載體的創新、教學評價的創新、教學環境的創新、教學管理的創新等等,但核心的要素是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課堂教學創新、學習制度創新、課程質量保證體系創新等方面要必須把握好,予以切實推進,并取得實效。
(一)創新基于“多樣成才”的分類培養模式
經濟新常態的發展需要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多樣性,適應需求和面向人人的職業教育必然將帶來學生發展需求的多樣化,因此,當前在人才培養目標上我們應樹立多樣成才的教育理念,努力讓每個學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如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近幾年就從因材施教、人人都可成長成才的教育思想出發,提出了“基本型+提升型”的人才培養目標,即將學?;拘腿瞬排囵B目標定位于“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一批素質高、知識實、能力強并具有一定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在這一基本培養規格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長、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學習能力等,開展了“升本型、復合型、技師型、創業創新型、國際化型”等提升型人才的培養,同時構建了與分類培養相適應的“平臺+模塊”課程體系,根據課程和學生的特點,在各提升類型、方向模塊和各平臺課程等各個層面進行了分層教學,并積極創造條件環境,充分尊重學生在類型、方向、課程等方面的選擇,有效實施了“分類培養、分層教學、尊重選擇、多樣成才”的人才培養模式(見圖1),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得到社會和學生的一致認可。
(二)創新基于“以學為中心”的課堂信息化教學應用
隨著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信息化正推動著全球范圍內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學習環境和學習模式的深刻變革?;ヂ摼W、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應用和融合,加快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從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為主轉變,從課堂學習為主向多種學習方式轉變。高職院校應把“運用現代互聯網技術進行教學形態的創新應用”作為課程改革、學生學習方式改革的新的載體和途徑,充分利用網絡課程、專業資源庫、精品課程、資源共享課、微課、微課程、微信、慕課等豐富多彩的信息化教學平臺和載體,緊緊圍繞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的課程形式,探索互聯網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建設一批網絡在線課程,推動020式的教學形態改革與創新,使信息技術在專業建設、課程改革、課堂教學、學習模式等人才培養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混合式教學(Blending Leaming)被認為是有效提升教師教學效果、較好地促使學生學習目標達成的教學模式。混合式教學可以把傳統學習方式中教師便于主導和監控課堂的優勢,和網絡化學習(e-Leaming)中學生易于自主和發揮能動性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能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發揮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通過混合式教學實現傳統教學與網絡學習、線上學習與線下學習、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課前學習與課后學習的結合,改革以教師原“教”為中心轉為以學生“學”為中心,培養學生基于互聯網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能有效實施分類分層教學和培養。
(三)創新基于“選擇學習”的學習制度
“選擇學習”是學校積極拓展各類學習資源并創造各方條件給學生充分的學習自主權.這正是當前選擇性教育理念下的學習制度的重大改革。分類培養、分層教學、尊重選擇、多樣成才的培養理念和模式,就是給予學生在專業、分類的類型、模塊方向、課程等方面充分給予選擇的空間和自主權,同時學校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并不斷完善學分制的教學和管理制度,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1.選專業。按大類招生入學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對大類內各專業有了初步了解和充分認識,并結合自己的興趣和職業發展方向,在學校規定的時間和條件內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同時學校需進一步完善轉專業的規定,進一步擴大轉專業的比例和空間,讓有需求的優秀或學習困難學生選擇找到自己合適的專業學習。
2.選提升目標類型。在提升類型目標選擇中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權,結合學生的職業取向、生涯規劃、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學習能力等綜合因素,對學生進行“升本型、復合型、技師型、創業型、國際化型”等提升類型的選擇培養,并尊重學生的選擇.同時通過新生入學教育、專業教育等途徑不斷加強學生的職業發展指導和專業教學指導,構建全員育人機制,完善導師制和輔導員、班主任制度,指導和幫助學生順利實現分類培養目標。
3.選模塊方向。各專業根據崗位群中不同崗位的特征、技術技能要求,充分發揮學校“平臺+模塊”課程結構體系的優勢,在強化基礎知識和能力培養,加強通識教育的同時,可科學設置2個及以上的工作崗位方向模塊(含分類培養銜接模塊),由學生再根據就業崗位意向自主選擇一個工作崗位方向模塊進行分類培養.進一步體現尊重學生選擇,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理念。
4.選課程。根據學生不同的發展方向和目標,開出不同層次的課程供學生進行選擇修讀,主要體現在:
(1)基于分類分層教學的通識平臺必修課程的選擇。如在公共英語、公共計算機、公共體育、高等數學等通識平臺必修課程中實施“1+x”教學,注重通識課程為專業服務,“1”是指為滿足各專業群所需的通用基礎知識,“x”是指根據專業群的性質、要求而設置的提升課程,注重為專業及崗位方向服務,因此,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行“X”的選擇修讀。另外,在通識平臺課程開設了《大學語文》和《應用文寫作》,根據浙江省專升本要求,對于有專升本需求的同學,可以不選擇《應用文寫作》,而是直接修讀《大學語文》課程。
(2)崗位方向模塊課程的選擇。每個專業根據對應的工作崗位設置至少兩個不同的工作崗位方向模塊,學生按照自己未來就業面向和喜歡的崗位方向選擇不同模塊課程進行修讀。
(3)分類培養銜接模塊課程的選擇。在完成基本培養規格和要求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提升型分類培養目標,學生可選擇其提升型相對應的分類培養銜接模塊課程進行修讀,以達到提升型的學習目標。
(4)專業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的選擇。按照學生培養的知識、技能、素質要求可開展一定數量的通識選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為學生提供拓展空間,以進一步拓展和提升學生的知識面和技能水平。
(5)為實施分類分層教學,要不斷擴大分類分層教學的課程比例,完善選課制度,對課程資源和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利用,逐步擴大小班化教學比例和選修課比例,并在教學工作量及教學經費投入等方面予以積極支持和保證.為分類分層教學營造良好的課程制度環境。
(四)創新基于“有效教學”的課程質量保證體系
課程質量是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核心和難點,建立課程質量保證體系是高職院校課程改革自我需求、發揮質量保證主體作用,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和運行機制,持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結合高職院校特點,可建立基于說課的教師職教能力測評制度.基于合格課程評估的課程準人制度,基于有效教學的教師教學效果評估制度,基于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平臺的信息反饋制度等,探索和實施基于“職教能力——課程準入 ——教學效果——平臺反饋”四位一體的全覆蓋、具有較強預警功能和激勵作用的課程質量自我診改和保證體系(見圖2),并以此作為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的突破口,實現課程質量、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管理水平的持續提升。
在該體系構建過程中,我們要把握好幾個關鍵環節并有效實施。
第一,要明確各質量標準。如要按照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改革要求,制定合格課程評估和教師職教能力測評辦法,按課程類型制定《課程整體及單元教學設計要求》、《聽說課評價指標體系》、《課程教學基本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教師教學效果評價標準》等質量標準。
第二,要說評結合,提高評估質量。要有效解決教與學中“為什么教一教什么一如何教一如何學”的問題,使教師進一步明確所授課程的性質、地位、作用、目標、標準,優化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推動“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改革,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對每個教師、每門課程按照標準開展課程準人制度,即實施基于說課的教師職教能力測評和合格課程評估制度,使教師的職教能力達到高職教育的要求,每門課程達到學校課程質量標準要求。
第三,要加強課程教學有效性。為加強教師對課程教學的有效管理和實施,要求教師按照課程改革與建設以及課程實施過程的主線。加強在課程標準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有效對接與實施,課程教學目標與專業人才培養培養目標的有效對接與實施,課程整體和單元教學設計與課程標準及課程教學目標的有效對接與實施,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教學設計的有效對接與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有效性,學生學習考核評價與課程標準及教學設計目標的有效對接等方面加強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同時,為加強課程的有效教學,每學年對所有課程和任課教師進行教學效果有效性評估,建立健全教學評價與激勵約束體系,激發教師不斷加強教改,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
第四,構建與數據平臺對接的質量監控與反饋機制。每學年通過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平臺的采集、統計、分析、反饋,了解人才培養過程、質量及存在問題,成為學校決策參考、自我診改的依據,并每年向社會公布人才培養質量年報,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第五,要形成常態化的課程質量自我診改與保證機制。要將職教能力測評、課程準人、教學效果評估等結果與課程退出機制、教師崗位聘任和考核、職稱評定、評獎評優、績效發放、出國境培訓選拔等相掛鉤,形成常態化的課程質量自我診改與保證機制,以有效保證課程教學創新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