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賢
摘 要 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群體,因為他們父母外出務工,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教育,從而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在學習習慣上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良現象。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社會、家庭和學校面前的迫切任務,也是班主任和科任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關鍵詞 留守兒童 不良行為 習慣養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因為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拋棄了傳統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大量涌入城市淘金,開拓自己嶄新的天地。多數農民工,常年出門在外,其子女或留給老人照料或托給親人管護。這些被留下來的特殊“人群”我們稱之為“留守學生”。這個群體的學生在我校已有相當數量。現在一說到這些留守學生,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無不長吁短嘆。這些孩子令人堪憂的是行為習慣。
1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
因為長期的留守,這些孩子身上通常會存在一些不良行為習慣。留守兒童許多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一方面是由于監護人沒有盡到監護的職責,多數留守兒童是由祖輩監護,他們很少甚至沒有主動地去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言行,以及學習各方面,他們認為只要一日三餐讓孩子吃飽,有個安全的地方供孩子住宿就可以了。不讓孩子挨凍受餓,就算是盡到了監護的職責,至于孩子的學習品質、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等方面,那是老師應該做的事情。這種想法在農村村民中占到了大多數。其實這種想法是大錯而特錯的,教育孩子、關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不只是某個人或某部分人的事情,而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關注、齊心協力進行的一件大事。
在我們班有個這樣的孩子小崔。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做生意,父親偶爾回來,母親一年回來一次。孩子扔給爺爺奶奶,由于老人年紀大了,對于孩子的照顧僅限于吃飽穿暖。孩子因為沒人看管行為習慣上散漫,懶散。學習更是無拘無束了,上課不聽講,座位下更是一片狼藉。每次針對他的行為習慣進行教育時,他都是不屑一顧。有一次他對班干部說,讓他奶奶來給收拾。自習課上更是他自由天堂。與家長聯系,家長一句太忙,一句男孩子粗心,一句老師多幫忙。因為這些孩子更是無所顧忌。
另一方面留守兒童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是由于監護人失去了監護能力,說直白一些就是監護人已經管不住孩子了。我們班小王就是這樣,他的父母外出打工很多年,他的奶奶腿腳不靈便,對于他是放任自流。他學會了上網,學會了打游戲,從家里偷錢去買q幣。從家里偷錢給同學分。家長知道了后果嚴重,匆匆忙忙回來教育一通又走了。孩子被訓了一通后,依然我行我素。
針對這種情況與家長溝通,他們都說掙錢就是為了孩子,既然這樣就多掙錢來補償他們吧。可是行為習慣是錢能補上的嗎?最后這任務還是留給了老師。
2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
要培養留守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做教師的必須要有耐心、有愛心、有寬容之心,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1)發現亮點,助其發揚光大。這工作從小王開始。針對小王同學的情況我又做了一番功課,通過調查他身邊的同學得知,他以前也是個可愛的孩子,因為他奶奶腿腳不方便,他不能出去玩,每天呆在家。后來大了能自己出去玩,他發現自己與小朋友有了代溝,與伙伴玩不到一起。為了有人愿意與他玩,他學會了上網玩游戲,以此來吸引伙伴與他玩。時間長了他的壞習慣隨之而來,上網需要錢,沒錢了,就在家里拿。請大家吃吃喝喝,從中得到心理滿足。這些壞習慣讓他有了心理安慰,大家喜歡他,愛跟他玩了。找到病因,就該對癥治療。我與他進行了長談,與他談愛好,他的愛好很多,他說愛看書,愛下棋。我讓他與同學下棋,在班級里組織大家下棋,他的棋藝在班級里是高超的,同學都向他取經。他很高興。又舉行故事比賽,他的故事精彩有趣。同學們喜歡聽,下課圍著他再講一個。他很高興。慢慢的,他在班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變了,變得愛笑了,上課愛發言了。同學喜歡他了。慢慢的他改掉了上網的壞習慣,現在他自己還成立一個小書社,愛看書的同學都去找他。
(2)從點滴做起,用愛來感化。孩子很多壞的習慣都是家長包辦太多,指引不到位。所以要從點滴做起。
教他們自覺遵守紀律。紀律是提高學習成績,克服不良行為習慣的保證。要讓他們知道《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行為規范的內容,根據他們的特點,制定適當的班規,規范養成教育。讓他們看同學們怎樣做,為什么這樣做,明確自己的目標:正直、善良、健康。要明白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
讓他們養成自我管理習慣教育。小崔同學在課間,午間,老師不在教室時,往往自控能力較差,常常講閑話、搞小動作,甚至追逐打鬧,大聲喧嘩的現象。針對這樣的現象,我讓全班同學為自己制定“自我管理條約”。并寫下了,貼在桌角。讓自己照著自己制定的條例去做。小崔看到同學們都制定了“自我管理條約”,他也制訂了。并且也能照著做,慢慢的他的壞習慣改掉了。學習成績也在提升。
法國學者培根曾經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該努力地追求好習慣。”的確,行為習慣就像我們身上的指南針,指引著每一個人的行動。
(3)家校聯合,共同改變孩子。留守兒童與家長相處的時間不是很長。孩子想念家長,希望他們能夠陪在身邊。針對這種情況,舉辦了許多活動。比如:家長會,親子運動會……在家長會上孩子們向家長匯報自己的收獲,家長了解到孩子的進步,這樣孩子與家長有了交流與溝通,孩子也向家長證明了自己。最后讓家長與孩子簽訂協議,“您負責掙錢,我負責學習”。運動會上,更是其樂融融。有的家長說,沒想到與孩子在一起感覺這么好。并表示,將盡快回到孩子身邊,與孩子共享這美好時光。
總之,養成教育是一項長期、細致的工作,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養成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重視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抓住關鍵時期從點滴做起。培養留守兒童的良好行為習慣既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也離不了學校的精心培育,同時還需要社會的影響。只有三者共同關注、形成合力,才能達到我們的培養目標。讓我們用我們的真情、愛心去澆灌每一位留守兒童,使他們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且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