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貞
【摘 要】本文通過對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富樂敦分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進行調查,嘗試描述該校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設計框架、開發過程與總體特征,探討這些經驗對于我國高職院校通識教育領域的啟示及其不適應性,以期增進我國教師對美國通識教育的了解,吸收可取經驗以促進自身課程建設的發展。
【關鍵詞】通識教育 美國 加州州立大學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C-0021-03
一、研究背景
美國大學課程分為三個部分:專業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和自選課程。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識教育被視為“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自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其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之后,通識教育成為課程研究領域一個廣受關注的話題。
美國通識教育研究持久、涉及內容寬泛深入。《自由社會的通識教育》(俗稱《紅皮書》)在1945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書中關于通識教育在現代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關系、通識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建設等方面作了精辟論述,獲得了美國高等教育界的廣泛認同。美國國家人文學科基金會1989年對全美504所高校進行了調查,數據顯示通識教育課程已經成為各專業本科學生獲得畢業或學士學位的必修課程。Hurtado、Astin、Dey開發了通識課程分類法,提出從學校、領域及專業3個層面搭建課程結構。S.Kanter、Gamson、London則討論了將自然科學引入通識教育課程的可能性及操作辦法。
隨著我國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通識教育逐漸成為高等教育乃至公民教育的重要趨勢。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強調“實行學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分類、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制度,強化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創意創新創業能力”,這對于推進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通識教育的發端在西方,在我國推進大學通識教育,有必要研究和了解西方的經驗,嘗試融會中西教育之長。我國研究者對此進行了不懈的探討,如苗文利、張慧潔、孫中濤、馮英等研究者對我國通識教育研究的成果進行了梳理;錢小龍、汪霞探討了以通識教育課程實現基本就業技能培養的加拿大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狀況;孔令帥、孫美花先后對美國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歷史和經驗進行了介紹和歸納。
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架構龐大,與我國有諸多差異,因此從不同角度觀察美國通識教育課程發展與實踐的狀況,有利于教師和研究者全面了解與分析其特點、學習積極經驗,以期促進我國高職院校領域通識教育的發展。
二、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
美國加州高等教育分為研究性大學(UC系統:加州大學體系)、教學型大學(CSU:加州州立大學體系)和社區學院(CCC:加州社區學院體系)三個公立高等學校系統。加州州立大學作為全美最大的四年制公立大學,擁有23個分校區,每年為加州培養超過50%的大學畢業生和三分之一的碩士畢業生。加州州立大學富樂敦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Fullerton)是加州州立大學系統中近年來發展最快、在校學生人數最多的分校,因此其通識教育課程在加州州立大學體系中頗具代表意義。本文擬以加州州立大學富樂敦分校為例進行本文的探討。
加州州立大學強調通識教育課程是大學教育的基礎,為學生今后的學歷進階與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石。從培養目的看,加州州立大學旨在通過通識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多元文化發展的能力、對文學與藝術的審美能力以及進行倫理道德價值判斷的能力,增進學生對于人類文化、物質與世界的認知,成為適應21世紀發展的世界公民。
在設計框架上,加州州立大學富樂敦分校將通識教育課程分為6大領域:核心能力;科學探究與定量推理;藝術與人類學;社會科學;終身學習與自我發展;文化多樣性。每一個學習領域下包括若干個課程門類,如核心能力領域包括口語交際、書面表達和審辯性思維3個課程門類;科學探究與定量推理領域包括自然科學、生命科學、實驗室實踐、數學與定量推理、數學與自然科學的相關探究等5個課程門類;藝術與人類學領域包括藝術入門、人類學入門、藝術與人類學探究、世界文明的起源等4個課程門類;社會科學領域包括社會科學入門、世界文明與文化、美國歷史、大學與價值觀、美國政府、社會科學探索等6個課程門類,等等。每一個門類下開設各種具體的學習課程共計500多門。此外,根據難度差異,每一門類下開設的課程均有低階與高階之分。低階課程為關于學科基礎性知識的課程,高階課程為從低階向專業課程過渡的課程,對學生的英語或者數學水平有相應的要求。
從課程實施過程看,學生需要在通過學校審核的通識課程目錄中選課,本科學生在畢業前須完成51個學分的通識教育課程學習。為保證通識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學校對學生選課有明確的要求和引導,以避免學生選課過于集中在某一領域。例如:51個學分的通識教育課程分布在6大學習領域,根據課程的出處,學生不能在同一院系選修課程超過3門或9個學分;本科2、3年級學生須至少修習9個學分的高階課程;文化多樣性領域課程須修滿3個學分,等等。課程評價一般采取等級制(A、B、C等),高于或等于C-的成績視為及格,每一門課程成績的具體計算方式由任課教師在教學大綱中進行約定。
根據加州州立大學富樂敦分校《課程指南及開發步驟》等相關文件規定,一門通識教育課程的開發,從啟動到實施需要經過12個環節。例如,在課程開發的初期,由教學單位(如院、系)或本校教師個人提出開發意向;教師作為課程開發的具體執行人向所在的教學單位提交課程設計框架進行審核;之后由課程開發的教學單位與課程實施可能涉及的其他教學單位進行溝通,了解開課的可能性及與專業課的關聯性;然后系主任向學院課程委員會提交審議。在此之后,還需通過系主任推薦、學校發布、問卷調查評議、報課直至大學理事會審核通過等若干個環節,才能進入課程實施階段。
三、對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通識教育經驗的思考與討論
(一)加州州立大學通識教育經驗
1.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美國大學本科教育已從重視專才教育轉變為重視通才教育,加州州立大學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共同為各專業學生提供全面的高等教育。通識教育課程并非進行專業教育,學習重點不在于培養學生在某一個具體的學科或專業里需要具備的技術、能力和操作程序,而在于批判性思維、道德價值判斷、溝通與寫作、信息技術應用及綜合、分析、推理等這些最基礎卻又能影響學生長遠生活的寬泛的、引導性的、基礎性的知識與技能,為將學生培養成具有全球視野的公民奠定基礎。
2.提供靈活的修習形式。加州州立大學系統所有分校區內實行通識教育課程學分互認,社區大學的一些課程學分也可以獲得認證后被校方接受,此外學生還可通過網絡課程形式進行學習,所以在富樂頓分校的學生有比較靈活的途徑修習課程。這種形式既是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系統的一種普遍范式,也是適應富樂頓分校區走讀制、在職學生群體較大的現實情況的一種選擇。
3.規定明確的開發過程。如前所述,富爾頓分校《課程指南及開發步驟》相關文件明確規定了課程自啟動開發至獲準實施全過程共計12個環節的標準化作業步驟。一門課程的設計方案需要通過課程開發院系、課程實施相關院系、全校等不同范圍的調查和論證;逐層審核的有關人士和單位涉及課程開發院系主任、學校課程委員會、分管副校長、學校理事會等;每一個工作環節均須具備相應的佐證材料,足見該校通識教育課程開發之規范與嚴謹。
4.關注全球化發展態勢。除了來自韓國、中國、日本、越南、印度、泰國等國的海外學生,加州州立大學富樂頓分校的本地學生還包括韓裔、拉丁裔、華裔、非洲裔等。在學校的通識教育中,規定了文化多樣性領域的必修學分;在課程設置方面開設了如阿拉伯語、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日語、漢語等各種語言文化課程,還有美國移民文化、非洲裔美國人研究、基督教傳統、跨文化社會思想、多元文化視角下的性別等豐富的課程,積極呼應了21世紀多元化、多樣性、多族裔、國際化社會發展的趨勢。
(二)思考與討論
1.思考。美國的高等教育辦學水平獲得全世界的認可,在通識教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但對于我國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課程建設與發展,仍然有其明顯的不適應性。首先,除不同國家的大背景外,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系統為四年制本科教育,我國高職院校一般為三年制大專教育,兩者在國家教育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人才培養目標與方向、課程設計與評估等許多方面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由此可見照搬全抄美國經驗是不切實際的做法。其次,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實際涵蓋了我國高職院校現行的通識教育課程、一部分選修課程以及語文、數學、計算機應用等基礎課程,對學生影響明顯。與此對照,我國高職院校對通識教育內涵與外延的認識是有差異的。這種情況直接影響了通識教育課程在高職院校課程體系中的定位與總體架構。最后,教師個人的能力與研究興趣取向對于通識教育課程的開發有顯著影響。美國大學教職一般須具有博士學位方可申請,因此總體來說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教師的課程設計與開發水平較有保障。我國高職院校教師目前顯然還無法完全達到這樣的學歷標準。
2.討論。通過分析與解讀美國的經驗,高職院校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嘗試探討:其一,教師和管理者宜加強對通識教育的理論認識,對應歸屬于通識教育框架目錄下的課程進行梳理,建構更為適合促進高職學生成長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其二,在課程開發的環節,教師和管理者宜重視對院校定位和社會發展趨勢的研究,在通識教育課程開發時呈現區域化和國際化發展的特色,促進高職學生對于自己身處的世界的基本認知發展。其三,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高職院校也應嘗試探索網絡課程開發與實施在線學習的途徑,不斷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靈活的通識教育課程修習形式。其四,高職院校強調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也需重視學生作為一名社會公民應持有的道德與倫理方面的基本修養。作為學生專業學習的基礎和公民素質教育的一環,通識教育課程宜不斷深入探討如何促進學生的職業準備與公民素質教育的實踐。
總的來說,與美國的經驗相比,我國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發展歷史尚短,從理念到實踐都還處于不斷摸索實踐的階段。對加州州立大學富爾頓分校通識教育課程的概覽與分析,有助于豐富我國教育管理者和教師對美國通識教育課程建設的了解和認識,吸取適合我國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發展的經驗,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Slattery J M,Carlson J F.Preparing an effective syllabus:current best practices.College Teaching,2005
[2]Committee on the Objectives of a 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Report of the Harvard Committee[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45
[3]Michael C,Parker.General education in Fin De Siecle America:toward a postmodern approach[J].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1998(2)
[4]Hurtado,Astin,Dey.Varieties of 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s:an empirically based taxonomy[J].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1991(40)
[5]苗文利.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研究述評[J].高校教育管理,2007(5)
[6]張慧潔,孫中濤.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研究綜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5)
[7]馮英.近二十年來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綜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1)
[8]孔令帥.當前美國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背景·困難·趨勢[J].教育科學,2007(6)
[9]孫美花.美國研究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2009
[10]CSUF.University Policy Statement.UPS 411.100 Curriculum Guidelines and Procedures:Courses.12-05-2013
【作者簡介】曾 貞(1974— ),女,侗族,廣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課程建設研究。
(責編 蘇 洋)